回覆列表
  • 1 # 您是我的溫暖

    大家好!在一些特定的環境下,要有一定的規矩,這樣才能顯出特定環境下的莊嚴。如果辦喜事你去演奏哀樂,辦白事你去恭喜人家,這能行嗎?如果行,那就象吃了一隻蒼蠅在肚的感覺。

    凡事要講規矩,所謂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那麼有把白事辦成喜事的嗎?有。在很多報導裡就有,如國外的很多國家就是這樣,這是因為他們的風俗是這樣。而,我們國家的風俗是,人死了是一個哀傷的事,既然是悲哀的事那就要認真,嚴肅,莊重,這樣才能表示我們對去逝的人的懷念和不捨。如果不能莊嚴,都是西皮二黃,這能行嗎?哦!另外,如果是死者生前定下的遺囑,一定要這樣做那就另當別論了。

  • 2 # 光過影來

    看到這個問題忍不住碼字回答,因為前兩天剛好看到一個影片。

    影片內容是一個國外的葬禮,去世的男人在去世之前為自己的葬禮準備了一份,可能在我們很多人看起來看起來有些“奇怪”的東西—他提前準備了一個錄音,一個棺木入土時播放的錄音

    想象一下,當時棺木正在緩緩入坑,四周滿是來參加葬禮的親友,突然,伴隨著敲打棺木的咚咚聲,從裡面穿來了男人的聲音—

    “有人嗎?”

    是不是有一份獨特的詭異?別急,男人的聲音並沒有停—

    “放我出去,我這是在哪?”

    “這裡太黑了!我聽到的聲音那是神父嗎?放我出去~有人嗎,別鬧了!”

    “糟糕,我被困住了,沒人發現我,有人能聽到嗎~”

    聽到這裡,很多親友們已經因為這最後的黑色幽默開始破涕為笑了。

    接著,話鋒一轉,男人繼續說道,甚至開始詠唱起來—

    “再次說一句你好,我只想說一句再見,而且不得不說,我要先走一步了。”

    在眾親友的笑中帶淚裡,影片結束。

    之所以想到這個在自己葬禮上“整活”的影片,是覺得和題主提出的問題有一些微妙的聯絡。以前更多都是在電影裡看到過類似的橋段,馮小剛在自己的電影裡好幾次拿葬禮作文章,比如《大腕》裡的想把葬禮策劃成商業秀,還有《非誠勿擾2》裡的生前給自己舉辦葬禮。

    現實裡也有一些先例。

    將近一年以前,有一位叫趙英俊的音樂人因病離開人世。他在生前錄製了一段影片,並寫好告別的文章,去世之後都被髮在了網上。他的語氣灑脫,用不捨又透露著輕描淡寫的態度,面對死亡。

    這在當時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併為之動容,這種豁然通透的態度,有一股天然的感染力。

    有一個說法,很多得了絕症的病人是被“嚇死的”,倒也不是說真的直接被嚇死,而是絕症和死亡帶來的壓力拖垮了情緒,進而拖垮了病體。因此,大家從來都知道死亡的恐懼,大家也都佩服那些能這樣樂觀面對死亡的人們。

    依託於約定俗成的死亡觀帶來的思考習慣,“用剪刀手照片做遺照”我想在大部分人看來,第一反應會是一件離經叛道的事情,沒有多少人會想讓莊嚴肅穆的葬禮變成一件帶有戲謔元素的事情。

    因為死亡首先永遠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它意味著人去燈滅,意味著再也不見的分離。但也正因為如此,如果能用一種樂觀的方式去面對這個人生最後的主題,所需要的超然和豁達是極大的,也是非常難得的。

    就像影片裡留下錄音的那個男人和趙英俊,他們都選擇了用自己的方式告別,透過他們特別的方式,我看到的更多的反而是他們對於生命的熱愛。

    我想他們本身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一定也是情緒複雜的,恐懼、脆弱、痛苦、不捨等等等,但是他們並沒有選擇展示這些東西,而是以自己的解法去解這道題。

    實在是,respect。

    扯遠了,說了這麼多再回到樓主的問題,“用剪刀手照片做遺照是一種什麼體驗”這個問題其實本身像是個偽命題。但是如果有人選擇這麼做,我會給予TA極大的尊重。尊重這樣選擇的勇氣,尊重那份用幽默樂觀去淡化旁人悲傷的溫柔,尊重這個有趣的靈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駕校不讓練車,怎樣投訴駕校,維護自己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