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壠田

    朦朧詩具有的英雄主義情結,閃爍著推翻一切禁錮的衝動,而悲觀主義情緒又讓懷疑成為主基調,這種精神上的自我衝突、搏鬥,在詩中表現為悖論性思維方式,把對社會的感性認識與理性表達互相滲透,使詩呈現出美麗的憂傷與沉思的激情。朦朧詩在詩壇產生了巨大影響,喚醒了懷疑、叛逆和自省的現代意識,開創了中國當代人本主義文學思潮的先聲。朦朧詩對西方現代派手法的借鑑,使中國當代新詩在滯緩30年後再次與世界接軌,從內容到形式與西方現代主義詩歌逐漸同步。同時開啟了詩歌的多個方向,把詩歌創作引入了價值多元、詩體多樣的廣闊天地。

  • 2 # 魏德雲

    本人當年就被定位為朦朧詩人也。說到朦朧詩受國外影響,這是肯定的,印象派?不好下結論也。當時,十年動亂剛結束,有點找不著東西南北,有點迷憫,有點困惑。傷痕文學大行其事,傷痛撫摸,想找點治療人,又逢港臺文藝吹進風,打開了視野,才形成了朦朧詩,畫有中國的印象派,也許,受國之印象派影響極大才是。

  • 3 # 天山逸雲

    西方的印象派是朦朧詩的啟蒙者嗎?

    朦朧詩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所產生出的近代詩歌的一個門類。它用詞婉約,述意豐富,多數表達作者的思緒,感情,不同於以往其它門類詩歌,但卻受到青年人的廣泛喜愛即追捧。

    朦朧詩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伴隨著文學全面復甦而出現的一個新的詩歌藝術潮流,以舒婷、北島、顧城、梁小斌、 江河、 食指、芒克等先驅者為代表。朦朧詩,以內在精神世界為主要表現物件,採用整體形象象徵、逐步意向感發的藝術策略和方式來掩飾情思,從而使詩歌文字處在表現自己和隱藏自己之間,呈現為詩境模糊朦朧,詩意隱約含蓄、富含寓意,主題多解多義等一些特徵。由於朦朧詩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上的變革,對中國詩歌傳統和欣賞習慣帶來了強烈的衝擊,也由此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朦朧詩”這一稱謂,最初是略含貶意的,它在當代詩壇流行,可前溯自1980年《詩刊》第8期發表的署名章明的《令人氣悶的朦朧》一文,該文是由老詩人杜運燮的一首詩《秋》所引發的,這首詩發表在《詩刊》1980年1期上:“連鴿哨也發出成熟的音調,/過去了,那陣雨喧鬧的夏季/不再想那嚴峻的悶熱的考驗,/危險遊戲中的細節回憶。”在章明看來,此詩用語讓人感到稀奇、彆扭,使人產生思想紊亂,接著他又舉出青年詩人李小雨的《夜》作為例證,認為這類詩晦澀、怪僻,叫人讀了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一解,實在令人氣悶,氣悶之餘,便寫下這篇文章。為了避免粗暴的嫌疑,他將此類詩體姑且名之為“朦朧體”。從此,“朦朧詩”這個略含貶意的稱謂,便成為日後新詩潮的具有普泛性的命名,並圍繞著“朦朧詩”展開了一場熱烈的論戰。

    朦朧詩產生於特定的歷史時期,是文革和改革開放兩種思潮相互碰撞之下的新生的文化現象

    !接受西方現代文化思潮的新一代現代詩人,

    必然向傳統的文學在形式及內容上提出挑戰,

    這種挑戰源自朦朧詩作者,渴望理解,迫切獲得認同的拳拳之志!

    當他們懷著這種情緒走近詩歌時,又不期然地與西方現代派藝術達成了某種程度的 默契和 匯通。於是他們一改傳統直白淺露的抒情模式,而大量採用象徵、隱喻、反諷、變形、通感、暗示等藝術手法,使之呈現出一種隱約朦朧,含混甚至歧義的詩意氛圍,因此人們便把這類詩稱作“朦朧詩”甚至貶稱為“古怪詩”。

    我們很難從當前所有的史料,及詩歌這一作品作出定論,來判斷朦朦朧詩是否起源於現代詩人對現代西方印象派藝術的理解。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西方的文學和藝術在某種程度上激發了朦朧詩派詩作者創作靈感,並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和借鑑,才使得朦朧詩益發成熟!

    文中大部分緣自網路,感謝原文作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進入智慧化時代,感覺越來越多人選擇網路投保了,保險代理人以及保險經紀人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