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聲心語原創詩詞

    這說明一個人的實力很重要,但智謀也同樣重要,用自己最薄弱環節也和別人最強能力比只輸一次,而則自己最強的地方去依次壓制別人的薄弱環節,也同樣能取勝。可惜華人創造的典故有時自己很少用。這適用於體育競技專案,但國足不接套路出牌,所以每次提前出局。謝謝邀請!

  • 2 # 琴棋書的大雜燴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可以用決策論(Decision Theory)和博弈論(Game Theory)來進行解釋,首先說明一下這兩個概念:

    決策論:對一個給定的策略(齊威王的策略),找出其特點和邏輯並研究對應的最優策略(孫臏-田忌的策略)

    博弈論:研究個體如何在多個對手( ≥1 )多種策略的情形下取勝的學問

    在這個故事裡,田忌用了一個簡單的策略輕易取勝,但這是假定齊威王是弱智的情況下才會發生的事情,簡單來說,就像兩個人玩剪刀石頭布,等你先出完了,我再看情況出,這何談公平性呢? 這便是決策論的典型應用。

    事實上,在真實情況下,齊王失敗一次後,下次便會意識到問題,就不會主動暴露自己的出馬順序了,孫臏的策略就失效了,這時的“田忌賽馬”就構成了一個“二人零和博弈”問題,即雙方的收益總和為0,一方的得必等於另一方的失。

    這個故事之所以可以流傳千古,根本原因是故事中所反應的【決策論】和【博弈論】觀點,無論是在經濟學和社會學中均廣泛的應用空間,同時,對於人與人的日常溝通交流,我們每天也在應用著【決策論】和【博弈論】,整個社會就是一個龐大的【囚徒困境】,不是嗎?

  • 3 # 雕刻歷史

    相信很多人都從決策論和博弈論的角度作出解釋了,我就從歷史流傳的角度來談談吧~田忌賽馬的故事最早見於《史記》中的《孫子吳起列傳》。《史記》我們都不陌生,在中國的二十四史中是年代最早、影響最大的一部史書,因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以致《史記》的很多故事直到今天大家都耳熟能詳。因此,田忌賽馬的故事被《史記》所選擇,是它所以能流傳千古的第一個重要的因素。

    我們知道,一個故事要流傳得廣,就和一部電影要得到觀眾的喜歡一樣,劇情和人物都是最基本的要素。我們先來看看人物。《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這篇傳記其實記述了三個人的生平經歷——孫子、孫臏和吳起,孫子就是孫武,《孫子兵法》的作者,他的大名鼎鼎就不用多介紹了。孫臏和一個“圍魏救趙”的成語有關,當然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的一計,除去田忌賽馬的故事以外,孫臏主要就是靠著“圍魏救趙”為人所熟知了。孫臏的經歷比較傳奇,也比較曲折,他先是和一個叫龐涓的人共同就學於鬼谷子門下,後來被老同學龐涓坑了,處以臏刑(就是把膝蓋骨砍掉),死裡逃生從魏國逃到了齊國,跟著田忌混口飯吃。田忌呢,按輩分算是齊威王的叔叔,也是當時齊國掌握大權的人。後來圍攻魏國他是最高軍事長官,孫臏則是他的軍師,在他們的搭檔下,兩次打敗了魏國。而且在第二次的馬陵一役中,孫臏設計計謀直接把龐涓乾死了,還把魏國太子活捉了,齊國的國威因此而大增,孫臏也達到了他聲名的巔峰!

    田忌賽馬的另外一個主角——齊威王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他的賢明在他重用一個行動不便的外來人——孫臏上就體現得很明顯。此外,我們熟知的鄒忌諷齊王納諫那個齊王正是齊威王,所以他在當時的各國諸侯中算是非常英明的君主,事實上齊國的國力和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在他手上奠定的。

    最後我們再來說說故事本身。田忌賽馬最大的特點是它打破了我們的思維定勢,強調因時制宜。一般我們都有個思維習慣或者叫定勢,就是和對方強強比拼,這也是田忌最初賽馬的玩法,但因為每一局他的實力都和齊威王差一些,以致他每回都輸。但孫臏不一樣,他另闢蹊徑,改變了我們一貫的思維,改變了傳統的賽法,然後贏了齊威王。他的這種思維其實就是兵法上的“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孫臏用另外一句話來概括,叫“不以一形之勝勝萬形”。就是說,幹什麼事都好,永遠沒有一層不變的做法,沒有恆久有效的計策,一切都要因人因事因時而異,一招鮮吃遍天的情況是不可能有的。他的圍魏救趙就是這種思維的體現。

    優秀的故事主角,精彩的故事內容,加上《史記》的宣傳,田忌賽馬流傳千古也屬必然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分手後,走出失戀是一種怎樣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