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聊東
-
2 # 發憤的草莓
學習=學(學好)+習(踐習)。從自身出發,關鍵是把三個“握手”做好:
一、人與知識的“握手”
面對海量的免費學習課程,欣喜之餘,首先要擦亮眼睛,看清目的。
知道自己要學些啥,哪些可以必須學,哪些不必要學,要學到什麼程度。學習的內容,通常是用於解決當前生活或工作中的問題,或者是精進個人核心技能,或者是為了提升生活的品質。
在幾大學習內容中,還需要你排個優先順序,同時出現了,都很想學,重點把時間分配給哪一個,其它適當捨棄,做“減法”。
看清目的之後,對於方法的選擇就好辦了。
什麼樣的學習目的,決定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比如僅僅是想擴大諮訊面,只需要做到能記住就可以了,那一張思維導圖就能搞定。如果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那就另當別論。
二、知識與場景的“握手”
成人學習跟學生時代的學習不同,多在於“用”。
首先是分清知識型別層次。
知識型別通常可以分為三種“道、術、用”。
“道”是比較大而泛的格局認知、統領理念、道理、規律等等。
“術”是在“道”之下的方法、流程、步驟等等。
“用”是這些“道”和“術”在實際場景中需要的清單、經驗、如何配合工具用得更加到位等等。
為什麼我們對一些成功學的書籍喊“雞湯”無用,改變不了人生。像課上講的主要是“道”的內容,什麼“人要有夢想,敢於突破”之類的,聽得心情澎湃,熱血沸騰,能量滿滿,可是課後回到家,依舊被鍋碗瓢盆的現實打翻回原形。
因為講的都是“道”層面的東西,作為沒有經驗的學習者,是不太懂得怎麼把“道”轉化為“用”的,這也體現了高手與小白的差距。
所以,如果是講“道”、“術”層面的知識,都需要自己解碼成“用”層面的知識。
分清知識型別層次之後,要想讓知識發揮效果,還需要做的第二步是“納入行動管理體系”。
將你解碼出“用”層面的知識,放入你的行動管理體系當中。具體可以是問問自己:“聽了這些課,我的下一步是做點啥?”
這樣能羅列一份清單出來,然後把這份清單匯入行動管理體系,幫助提醒你什麼時候得去做,做成什麼樣。
三、人與人的 “握手 ”
這裡的第一個“人”是指學習者自己,第二個“人”是指導師或者是學習夥伴。在學習極其重要的新知識時,最好能有導師,起碼也要有學習夥伴可以交流。
因為即使我們對知識吸收得特別好,也能在具體場景中運用,但無法保證作為新手的我們不會犯錯。需要有別人的提點,畢竟旁觀者清。
所以,咱們還是需要有人幫助你敲敲腦袋,幫你及時推回正確的軌道去。這就是導師和夥伴的力量。
——
回覆列表
學習不只是上學為了考試那種!更多的是求知!為了提高而補充!
為了成功就要有能力!要有能力就要走知識,有技能!學習就是把自己缺少的補充進來!需要什麼就補充什麼!
對了需求就會學好,當然需要擺正態度,自己知道學的重要性才能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