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呆萌小索隆

    在三國演義中,當劉備打進益州,兵臨成都城下後,劉璋的手下原本還想抵抗,因為成都城中還有大量計程車兵,且糧草充足、民心可用。結果譙周直接站出來,說劉璋氣數已盡,他夜觀天象,發現劉備有帝王之相,劉璋應該投降劉備。就這樣,劉璋乖乖地投降了。於是譙周便成為了蜀漢建立的一大功臣,這便是所謂的成也譙周!那麼敗也譙周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譙周這個人比較能活,劉備、諸葛亮這些人都死了,連劉禪都老了,這個譙周還活著。鄧艾從陰平小道打進蜀漢後,諸葛瞻率軍前去抵擋,結果不敵,最終戰敗而亡。當時的蜀漢朝堂,大多數人都沒有選擇投降,而是準備逃跑,因為魏蜀兩國乃是世仇,大家在一起打了幾十年了,仇怨頗大,一旦投降,後果不堪設想。就在大家都在商議往南中逃還是往東吳逃時,譙周又站出來了,力勸劉禪投降,並將其他臣子反駁得啞口無言。於是最終劉禪投降了,蜀漢滅亡了。這便是所謂的敗也譙周

    從蜀漢的興盛到蜀漢的滅亡,其實我們明眼人可以發現,譙周在其中都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他的兩次勸降,直接改變了天下的走勢!於是許多人便認為譙周這人,就是個軟骨頭,是個投降派,劉備來了,他就勸劉璋投降劉備,鄧艾來了,他就勸劉禪投降鄧艾,彷彿這個人從來都沒想過抵抗!事實上,這就是典型的把譙周想簡單了,或者說這是三國演義在誤導大家的想法。正史中的譙周,只勸降過一次,那便是蜀漢滅亡的那一次,而他之所以勸降劉禪,並不是因為他骨頭軟,這背後隱藏著極大的深意!

    正史中,譙周出生於著名的書香世家,在蜀漢的名聲非常好,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劉禪,對於譙周都非常看好。而譙周這個人呢,做事情也非常幹練,人品也非常不錯,並不是大家想象的那種軟骨頭、投降派,這一點,從他勸諫劉禪尊奉先帝劉備遺德,減少樂宮、後宮的建造便可以看出。而且譙周這個人,對於諸葛亮是非常敬佩的,當年諸葛亮去世,大臣都沒去奔喪,就只有譙周一個人去了,一個如此敬重諸葛亮的人,絕對不可能是大家想象中的投降派!

    那麼既然譙周的人品還過得去,能得到大家的認可,那他為何在蜀漢的緊要關頭,會勸諫劉禪投降呢?事實上,譙周的這種思想,早在蜀漢滅亡前的好幾年就已經出現了,而且他的這種思想、理論早就彙集成了一篇文章,傳揚天下了。這便是著名的仇國論!

    仇國論非常經典,因為他直接把投降的思想公開化了,而且你根本找不到合理的理由去反駁它,可以說,這種思想非常可怕,它幾乎將蜀漢全體國民都洗腦了,所以才會出現鄧艾如此輕鬆就滅亡蜀漢的場景!這是心理戰的鼻祖!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剖析一下這篇仇國論!

    仇國論開篇,向我們描述了兩個國家,一個是因餘國,一個是肇建國,兩國為世仇,因餘國比較小,實際上代表的就是蜀漢,而肇建國比較大,實際上代表的就是曹魏。一天,因餘國的高賢者代表的是譙周,這傢伙自戀,認為自己德高望重,是個大賢人)問伏愚子(代指蜀漢百姓),小國應該如何和大國相處?伏愚子回答說,應該效仿周文王和勾踐,要與民休養生息,這樣民心才可以安定,最終才能取得勝利。

    高賢者又接著問:“楚漢相爭時,劉邦和項羽約定以鴻溝作為邊界,雙方互不侵犯。結果張良認為,一旦百姓安定下來,就不會再想打仗了,並以此說服劉邦,再次出兵偷襲項羽,並最終將項羽擊敗。劉邦取天下的方法和休養生息完全相反,他不也一樣成功了嗎?現在肇建國內部有動亂,我們趁機進攻肇建國,不就可以效仿當年的劉邦,擊敗肇建國嗎?”.

    這一段話的暗中意思,其實就是指的姜維北伐!當時魏國內部鬥爭不斷,姜維屢次率軍北伐,攻打魏國,於是譙周藉機向百姓和眾位朝臣詢問,這樣打下去,是不是就一定能打敗魏國?

    接下來,譙周又以伏愚子的口吻回答了這個問題!

    伏愚子回答說:“劉邦之所以能夠奪取天下,是因為當時身處秦朝末年,天下動盪,老百姓都不知所措了。如果在和平年代,比如商朝與西周的時候,王綱堅固,老百姓都習慣了當時的統治,那麼劉邦就根本不可能奪取天下!現在我們因餘國和肇建國都建立很長時間了,百姓都安居樂業了,不再是秦朝末年的那種動盪歲月,所以我們只能採用周文王的那種無為而治的方法,不能夠像劉邦那樣南征北戰,否則百姓疲敝,國家就會崩潰!與其總是向外胡亂射箭,不能命中目標,浪費箭枝,不如謹慎一點,至少可以節約資源。”

    這段話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暗示姜維北伐勞民傷財,並不是一個很好的主意!譙周認為,當時的蜀漢,應該與民生息,不要總是去北伐,北伐又沒有取得多大的功勞,這不是勞民傷財嗎?既然打不贏曹魏,那還不如大家關起門來過小日子,這豈不是更好?

    通篇《仇國論》,譙周傳達出來的意思就是,蜀漢是打不贏曹魏的,姜維沒必要逆天行事,蜀漢本來就國弱,大家老老實實的過日子,別去惹事端不好嗎?表面上看,譙周說得還是非常有道理的,蜀漢上下有許多人都同意他的觀點,就連蜀漢的元老大將廖化,也是支援譙周的,站出來堅定的反對姜維的北伐!可見這仇國論的文章是多麼的具有煽動性。然而蜀漢的很多人,都是不具備戰略眼光的,他們只知道蜀漢國小,曹魏國大,硬剛是打不贏魏國的,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一旦軍事方面懈怠下來,蜀漢百姓忘記戰爭,安享生活,那麼魏軍打進來的時機就到了!

    蜀漢國力弱小是個公認的事實,要比發展,他肯定是比不過魏國的,所以如果兩國不交戰,都穩定地發展,那麼魏國的國力增長勢必更快,蜀漢會滅亡得更早!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蜀漢滅,蜀漢的百姓必定遭殃,當年的鐘會之亂,關羽一族被斬盡殺絕就是例子。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諸葛亮及他的繼任者,基本都貫徹了北伐的方略,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大家的心氣給提起來,不能讓大家當沙漠中的鴕鳥。而譙周的這篇《仇國論》一出,徹底地瓦解了許多的人的抵抗之心!

    鄧艾大軍從陰平小道走出來,歷經千辛萬苦,早已沒有多少戰鬥力了,結果江油守將馬邈直接望風而降,為何?不就是因為蜀漢的人心已經被譙周瓦解了嗎?都知道打不贏魏國,那還打什麼?

    劉備進攻益州時,在雒縣被阻擋了好幾年,可見此地防禦多麼強,可鄧艾一來,輕而易舉地打穿了蜀中,除了諸葛瞻,基本沒有像樣的抵抗,為何?不就是因為蜀漢的人心已亂了嗎?

    譙周的這篇《仇國論》一出,徹底地瓦解了蜀漢眾人的抵抗之心!真的是太讓人震撼了,這簡直就是心理戰的鼻祖!前文我們說過,譙周並非軟骨頭,並非投降派,那麼他為何要寫這麼一篇文章呢?

    譙周的真正目的

    事實上,譙周寫仇國論和勸告劉禪投降的目的,是一樣的,那便是為益州本土勢力爭取利益!當年劉璋統治益州,打壓益州勢力,所以益州本土勢力歡迎劉備。結果劉備來了之後,並沒有給益州勢力更高的地位,蜀漢高層全都是荊州派,於是益州本土勢力不服氣了,憑什麼你們荊州派跑到益州這塊地方來欺壓益州派,這不是看不起人嗎?好在當時諸葛亮的政治手段比較高,大家都對他比較服氣,所以益州派暫時沒有什麼異樣。但是諸葛亮一死,這些益州派的想法便多起來了。

    既然荊州派把持了朝堂,益州本土勢力受到打壓,那麼益州本土勢力就不去朝堂玩了,而是安安心心地過自己的小日子。於是益州本土勢力便不再支援北伐了,開始藏匿人口,兼併土地了,玩得不亦樂乎。而蔣琬費禕也知道益州派的想法,沒辦法,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當姜維上位以後,情況不同了,因為姜維要大舉北伐!北伐是需要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於是益州派不樂意的,不願意浪費錢財給姜維,於是蜀漢內部的反戰情緒起來了,益州派的代表人物譙周便寫了仇國論,大肆宣傳不要打仗,最終搞得姜維不敢再北伐了,被迫遠避沓中。

    姜維不北伐了,益州派又可以開開心心的享受生活了,可沒過多久,曹魏來了。益州派一想,曹魏來了其實也沒啥壞處,頂多就是把劉禪家族給換下去,說不定益州派還能有掌權的機會,這對益州派來說,是有好處的啊!於是鄧艾打進蜀中,基本沒啥像樣的抵抗,而且譙周還勸服了眾人,直接投降,別跑,就等著鄧艾前來。說白了,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益州派在為自己爭取利益而已,什麼漢室,什麼劉家,都去一邊待著!而譙周,就是益州派的喉舌,益州派推選出來的話事人!

    綜合來看,鄧艾入蜀時,譙周之所以會勸諫劉禪投降,並非因為譙周本人貪生怕死軟骨頭,而是因為他在為益州派爭取利益!勸服劉禪留下,投降魏國,益州派照樣能過好日子,說不定還能染指更高的權力,而跟著劉禪跑只能吃土,所以說不如投降曹魏算了。關於這一點,其實譙周的《仇國論》已經表達得非常清楚了,他們早就在瓦解蜀漢民心了,不想打仗了,因為打仗沒有任何好處,相反和平年代益州派才能多吃多佔,作為益州派的代表人物,譙周自然是幫著益州派說話,為益州派謀福利了!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仇國論》)

  • 2 # 歪史

    譙周

    東漢末年經過30年軍閥混戰之後,當時天下分裂成三國國家,其中佔據佔據益州和漢中的劉備繼承了漢朝正朔,此後四十年間多次組織軍力人力北伐,試圖恢復漢室,但是天天遂人願,連年的北伐自始至終都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反倒是,多次用兵嚴重損害了益州本地人的實際利益,從景耀年間,益州本地人的反對聲逐漸掀起波瀾,這一些蜀漢政權非核心人物卻是益州本地豪門,面對連年的征戰,他們沒有任何好處,但是要付出很多的,說白了就是收益付出不對等。

    從劉備恢復漢室的志向說起,他要恢復的是西漢那個時期的社會制度,而不是門閥大族控制的東漢社會,所以呢,我們可以看到,整個劉備的奮鬥生涯就是一直打擊豪強,純粹是一個靠理想維持的軍事團體。

    這樣的背景之下,他們自然不會給觸角升到社會每個角落的門閥大族實際利益,這種現象從徐州、荊州、到益州都是一脈相承,這種意識嚴重的限制了蜀漢集團的發展,因為違背了歷史發展規律。

    違背歷史走向相當於逆水行舟,當然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劉備集團付出的代價就是自己窮極一生想著恢復漢室的夢想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後世無數人對他無不惋惜,但是,歷史只能讓人無限感慨,奈何無法改變。

    如果說徐州和荊州是劉備實力不濟的時候,正在發展期,當然不能肆意揮霍,不能就地墮落,形勢比人強,沒有辦法,佔據益州之後還是打算獨斷專行,自始至終把本地豪強排遣在利益範圍之外,那就不可能實現夢想了。

    蜀漢在益州的50年間,本地大族一直是被壓迫的,他們無法融於蜀漢高層,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他們一直付出了蜀漢所需要的東西,甚至,蜀漢一直到滅亡之前,本地的大族都一直配合蜀漢的國策。

    但是,這樣的配合在後期不是他們願意的,畢竟前期,數百年的漢朝天下還是給人很多遐想的,可是後期,肉眼可見的無法恢復漢室,自己的付出打了水漂,這樣誰能忍受,讓人窒息的是,他們還被排除在核心之外。

    這就導致他們和蜀漢貌合神離,一旦遇到合適的機會,倒戈一擊就能翻身做主,這樣的事誰都能幹,所以呢,景耀六年,司馬昭為了消除當街弒君的惡劣影響,加快篡位的步伐,於是揮兵西下,派遣鍾會率領大軍攻打蜀漢。

    鍾會被姜維阻擋在劍閣,而鄧艾率領的偏軍摧毀諸葛瞻之後,直逼成都,面對鄧艾的孤軍,諸葛瞻一波送完之後,益州大族門立刻主張投降。這時候的劉禪,已經沒有別的選擇,益州豪族提供的路就是他的唯一道路。

    當時譙周的主張看似投降派,無異於說,我們不玩了,剩下的你自己辦。別說劉禪,就是當時劉備復生也無濟於事。

  • 3 # 流光播放器

    譙周是蜀漢本土士族勢力的代表。

    其實當時各地世家大族都是如此:只要當局承認他們對地方的統治,他們就尊奉為正統,至於誰做皇帝都差不多。

    劉備入主益州後,蜀漢內部派系林立:1.早期跟隨劉備的中原派(關張趙);2.劉備投奔劉表時吸收的荊州派(諸葛亮);3.益州的本土勢力(譙周);4.劉璋時期留下的東州派(法正、李嚴、吳懿)。

    基本和歷史上的外來統治者一樣,劉備對益州的本土士族採取抑制政策重用和益州派敵對的東州派人士,比如法正、李嚴,特別是法正。正如諸葛亮說的:“如果法正在,必然可以說服先主不去伐吳;即使伐吳,也不會輸得這麼慘。”

    本來益州本土勢力在劉璋時期就和外來的東州派鬥得水火不容,現在換了劉備,自己更加不受重視不說,而且來了這麼多外來派系的人員,嚴重擠壓了益州士族本土的政治空間,只是攝於劉備的兵威,敢怒不敢言。

    結果劉備還沒有來得及整合(收拾)益州本土士族,就在夷陵之戰中大敗,一年後就死了。劉備一死,蜀漢各地立馬叛亂四起,雍闓、高定、孟獲……最典型的就是益州大族雍闓。可見益州本土士族對劉備的忠誠度是多麼的低。

    劉備死後是蜀漢最艱難的時刻,正如《出師表》中形容的:“生死存亡之秋”。好在諸葛亮能力出眾,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時候,整合了內部人事,重新啟用了益州本土人士。譙周也就是這個時候開始邁入了政治舞臺。建興元年,也就是劉禪即位的第一年,諸葛亮任命譙周為勸學從事。

    諸葛亮執政時期,雖然數次北伐,但都是在蜀漢內部穩定的情況下才用兵,所以朝野上下包括益州派也都非常支援。

    但到了姜維時代就不一樣了,此時北方的魏國已經非常強大,反觀被封鎖多年的蜀漢卻民生凋敝。而且為了完成北伐大業,蜀漢軍隊常年保持十萬左右,要知道當時蜀漢人口才九十萬,這種先軍政策就像現在都曹縣,讓蜀漢老百姓苦不堪言。就連東吳的使者回國時也說道:“蜀漢民皆菜色,已是亡國之態”。但即使這樣,姜維仍然進行了十一次北伐!更加透支了蜀漢的國力。

    這時候的譙周已經官拜光祿大夫,是益州士族勢力的代表。他提出了至今仍然非常有爭議的《仇國論》:認為蜀漢應該停止用兵,養精蓄銳,強大國力。《仇國論》這一論點提出,益州本土士族紛紛響應,使得姜維北伐阻力更大,蜀漢內部派系分裂更為嚴重。

    到了魏滅蜀之戰,給魏軍造成阻力的除了姜維和巴蜀的地形外,基本就沒別的了。鄧艾勢如破竹,一路打到成都城下。

    這時很多人認為應該據城堅守,等待援軍。這時候不用說譙周,明眼人基本能看出來蜀漢敗局已定。

    仔細分析:當時姜維在和鍾會對峙,只有南中六郡的霍弋軍有戰鬥力,但即使能到達成都城下,也不知道能否是鄧艾對手。而且這時候就像文中開頭提到的:士族勢力只管自己的利益,其實誰做皇帝都差不多。

    兵臨城下、士氣低落、民生凋敝,除了投降,真想不出更好的法子。再者,即使這次奇蹟發生能打敗魏軍,以魏國的國力很快就能組織第二次伐蜀之戰,到時蜀漢的命運可想而知。所以,這時投降真是唯一選擇。

    但古人是很講究氣節的,皇帝不能親自提出投降意見,要有大臣提出,還要商量後才能決定。哪個大臣提出投降意見,必然是遺臭萬年。誰願意做這個背鍋俠呢?自然是譙周了。

    譙周也是很聰明,居然引用了天象。意思是不是敵軍太厲害,也不是我軍無能,而是運氣不站我們這邊。這一論點提出,立馬得到了朝中很多大臣的支援,連劉禪都同意了。

    當然也有人反對,比如劉禪的第五個兒子北地王劉諶。但就他而已聲音實在太微弱了,根本沒辦法改變父親的想法,後來自殺殉國。

    譙周這人很矛盾。他個人能力是非常出眾的,蜀漢後期已經官拜光祿大夫。對諸葛亮非常尊敬(諸葛亮死後千里迢迢前往五丈原奔喪)。對劉禪的忠誠度也很高(直言勸諫劉禪不要沉迷酒色)。

    但出於維護本土士族的利益、早點讓蜀漢百姓結束這種苦逼日子、保全蜀漢皇室。置個人名節於不顧,向劉禪提出投降意見,從而背了個大黑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殘疾證騎機車會拘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