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芳:俺這檢校千牛衛大將軍也是妥妥的三品官,你怕不怕?
其實不用怕,要不是擔任狄閣老的衛隊長,李元芳就是個“光桿司令”,虛職,榮譽加成,他並不在千牛衛辦公。
同樣是三品官,三品內史就不一樣了,這是實職,且品級高低和職權大小往往不能一概而論,職小權大的事在古代也算常見。話再說回來,三品在唐朝已經很大了,狄仁傑把四品州刺史都稱為封疆大吏,別說三品實職大臣了。
狄仁傑的這個內史,完整的說法是“內史令”,有時也叫中書令,是中書省的長官,聽起來一般,但實際上可是非常強悍。
唐朝的官制是“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這三個部門中,中書省側重製定朝廷政令,門下省負責審議政令,是朝廷最高權利的出處,政令透過則交由尚書省之下的六個執行部門,吏部,工部,戶部,刑部,禮部,兵部,分別進行具體的政策實施。
三省六部中所有部門的長官基本都是三品的官秩,清一色的朝廷大佬。狄仁傑是中書省長官,說是總攬朝政沒啥問題,理論上皇帝的聖旨都要透過中書省草擬製定,你說牛不牛?妥妥的實權大佬。習慣上“三省長官”都算宰相,但中書省長官可以算上“首席宰相”。中書省的職權演化跟現在的省級行政也有關係,因元朝曾以中書省總覽天下政務,在各地搞出了“行中書省”管理轄地,簡稱行省,也是現在我們現在省級行政的雛形。
唐朝也不是沒有二品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跟李元芳的一樣,基本都是榮譽虛職,以及能唬人的“鎮國大將軍”等等,曾幾何時,尚書省的長官“尚書令”其實也是二品實職,但李世民當過,後邊再也沒人敢做了,也成了虛職。
一品的太保、太尉、司徒、司空等等,更是虛中之虛了,三公九卿在漢末三國出場率較高,當然還有大唐最最牛官職——天策上將,也是一品,但是誰敢做啊?
三品不夠大?其實已經可以了,因為可能聽過狄仁傑還有個“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的頭銜,這是武則天改的名,之前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是把中書省稱為鳳閣,把門下省稱為鸞臺,意思就是參議政事的官職,“平章事”引為處理朝政的意思,唐朝有時不設“三省長官”或者皇帝想要提拔參政官員,可以給權不升職,搞出來這個“派遣職務”就是實權真宰相,四品知政官即可充任,某些情況下,五品官充任也不是沒有。這個名頭相當重要,後來發展到不加這個名頭,就算你有宰相的職但是沒有議政實權。
有必要提一下,歷史上沒有宰相這個官職,多指可以總攬朝權的最高行政官員, 判斷一個官員是不是宰相,職權比品級更重要,四五品的官就可能是宰相的權力,這就是古代官場那些事。
不是說你官級大,別人就得怕你。很多時候,古代皇帝們都愛搞小官大權,以此來弱化臣權。
如漢武帝就很愛搞這一套,狄仁傑擔任的中書令,在漢朝時只是文庫檔案的小官,尚書也只是掌管圖書文案的小官,侍中也只是傳信奏事的職務。漢武帝把這些近臣小官提拔起來,組建一套“秘書團隊”,稱為“內朝官”,參與政事決議,倚為心腹之人,提出推恩令的主父偃就是典型的內朝官,這樣弱化了漢朝丞相的權利,便於掌控朝局,發展到隋唐,這些官職都成了宰相的職位。
漢武帝還搞出的刺史一職,也是妥妥的小官大權,在以俸祿量化官職的漢朝,太守的俸祿為2000石,而刺史的俸祿為600石,一個州可以有十幾個太守,偏偏要一個小官刺史來巡查州內高官,且只監察高官,不管民政,能任刺史的當然都是皇帝親信,到了漢末三國時期,刺史職權不斷擴大,成為一州大佬,妥妥的封疆大吏。
這種親信近臣從小官的職權慢慢演變成實權高官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
洪武大帝朱元璋,他為了強化君權廢除了宰相和中書省,代價就是做個十足的工作狂,但搞得時間長了也是受不了,所以也搞起了近身輔助團隊,找一些儒士文官封為“大學士”,如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等,這官品級真不大,先是四品,後降為五品,但就是能參議朝政,實質權力也是不斷擴大。
這套模式就是後來明朝內閣的雛形,後來明朝內閣的輔臣都叫某某大學士,知名的萬曆首輔張居正,他的官職為中極殿大學士,五品,沒看錯,歷史留名的改革名相,能壓制皇權的狠人,最強大的官職就是這個五品官,話說明朝內閣的重臣,一堆大學士都是五品官秩,架不住人家權力大。所以說,看到狠人張居正,狄仁傑的三品官還算小嗎?
清朝的軍機處也是一樣的道理,也是雍正搞得一套近身秘書團隊,後來逐漸成了中樞權力機關,軍機大臣是沒有品級的,但誰又敢跟人家掰掰手腕?
李元芳:俺這檢校千牛衛大將軍也是妥妥的三品官,你怕不怕?
其實不用怕,要不是擔任狄閣老的衛隊長,李元芳就是個“光桿司令”,虛職,榮譽加成,他並不在千牛衛辦公。
同樣是三品官,三品內史就不一樣了,這是實職,且品級高低和職權大小往往不能一概而論,職小權大的事在古代也算常見。話再說回來,三品在唐朝已經很大了,狄仁傑把四品州刺史都稱為封疆大吏,別說三品實職大臣了。
狄仁傑的這個內史,完整的說法是“內史令”,有時也叫中書令,是中書省的長官,聽起來一般,但實際上可是非常強悍。
唐朝的官制是“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這三個部門中,中書省側重製定朝廷政令,門下省負責審議政令,是朝廷最高權利的出處,政令透過則交由尚書省之下的六個執行部門,吏部,工部,戶部,刑部,禮部,兵部,分別進行具體的政策實施。
三省六部中所有部門的長官基本都是三品的官秩,清一色的朝廷大佬。狄仁傑是中書省長官,說是總攬朝政沒啥問題,理論上皇帝的聖旨都要透過中書省草擬製定,你說牛不牛?妥妥的實權大佬。習慣上“三省長官”都算宰相,但中書省長官可以算上“首席宰相”。中書省的職權演化跟現在的省級行政也有關係,因元朝曾以中書省總覽天下政務,在各地搞出了“行中書省”管理轄地,簡稱行省,也是現在我們現在省級行政的雛形。
唐朝也不是沒有二品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跟李元芳的一樣,基本都是榮譽虛職,以及能唬人的“鎮國大將軍”等等,曾幾何時,尚書省的長官“尚書令”其實也是二品實職,但李世民當過,後邊再也沒人敢做了,也成了虛職。
一品的太保、太尉、司徒、司空等等,更是虛中之虛了,三公九卿在漢末三國出場率較高,當然還有大唐最最牛官職——天策上將,也是一品,但是誰敢做啊?
三品不夠大?其實已經可以了,因為可能聽過狄仁傑還有個“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的頭銜,這是武則天改的名,之前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是把中書省稱為鳳閣,把門下省稱為鸞臺,意思就是參議政事的官職,“平章事”引為處理朝政的意思,唐朝有時不設“三省長官”或者皇帝想要提拔參政官員,可以給權不升職,搞出來這個“派遣職務”就是實權真宰相,四品知政官即可充任,某些情況下,五品官充任也不是沒有。這個名頭相當重要,後來發展到不加這個名頭,就算你有宰相的職但是沒有議政實權。
有必要提一下,歷史上沒有宰相這個官職,多指可以總攬朝權的最高行政官員, 判斷一個官員是不是宰相,職權比品級更重要,四五品的官就可能是宰相的權力,這就是古代官場那些事。
不是說你官級大,別人就得怕你。很多時候,古代皇帝們都愛搞小官大權,以此來弱化臣權。
如漢武帝就很愛搞這一套,狄仁傑擔任的中書令,在漢朝時只是文庫檔案的小官,尚書也只是掌管圖書文案的小官,侍中也只是傳信奏事的職務。漢武帝把這些近臣小官提拔起來,組建一套“秘書團隊”,稱為“內朝官”,參與政事決議,倚為心腹之人,提出推恩令的主父偃就是典型的內朝官,這樣弱化了漢朝丞相的權利,便於掌控朝局,發展到隋唐,這些官職都成了宰相的職位。
漢武帝還搞出的刺史一職,也是妥妥的小官大權,在以俸祿量化官職的漢朝,太守的俸祿為2000石,而刺史的俸祿為600石,一個州可以有十幾個太守,偏偏要一個小官刺史來巡查州內高官,且只監察高官,不管民政,能任刺史的當然都是皇帝親信,到了漢末三國時期,刺史職權不斷擴大,成為一州大佬,妥妥的封疆大吏。
這種親信近臣從小官的職權慢慢演變成實權高官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
洪武大帝朱元璋,他為了強化君權廢除了宰相和中書省,代價就是做個十足的工作狂,但搞得時間長了也是受不了,所以也搞起了近身輔助團隊,找一些儒士文官封為“大學士”,如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等,這官品級真不大,先是四品,後降為五品,但就是能參議朝政,實質權力也是不斷擴大。
這套模式就是後來明朝內閣的雛形,後來明朝內閣的輔臣都叫某某大學士,知名的萬曆首輔張居正,他的官職為中極殿大學士,五品,沒看錯,歷史留名的改革名相,能壓制皇權的狠人,最強大的官職就是這個五品官,話說明朝內閣的重臣,一堆大學士都是五品官秩,架不住人家權力大。所以說,看到狠人張居正,狄仁傑的三品官還算小嗎?
清朝的軍機處也是一樣的道理,也是雍正搞得一套近身秘書團隊,後來逐漸成了中樞權力機關,軍機大臣是沒有品級的,但誰又敢跟人家掰掰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