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4903870702

    什麼時候都不算晚。合適了會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幹勁或者說內驅力會更強,或許可以更加激發你的創造力和激情。

    當然走出舒適區是需要勇氣。最好做一個邊際成本分析,對比得與失。

    還有30歲算是人到中年了,掙的錢少了以後,對家庭支出和生活質量影響也做一個評估。

    決定之後,最好和家人溝通,取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援,不要因此引起家庭矛盾。

  • 2 # 使用者51036736860

    關於這個問題,民間財經智庫團:米筐投資主編米蒼是這樣認為的:當我們呆慣了舒適區,你的認知邊界、你的資源狀況、你的對周遭氛圍的適應度.......一個個既有性因素會編製成一個基於目前境遇的舒適領地,原地踏步不動,舒適感就會持續,人到中年,對於時間經驗積累換來的穩定感,我們大多會懷有,滿滿的留戀。

    我簡單做了一個圖,一個大球套了一個小球,其實咱我們30歲時所處的境遇就可以比做一個封閉的舒適的球,因為每一個方向和維度都已經達到或者接近球面極限,因此我們在這樣一個三維空間裡也就達到了舒適度空間度最大化,也可以解釋為,我們思維、能力、資源、人脈等等的現尺度最大。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人到30歲,突破現尺度的束縛,繼續延長現尺度向外尺度要更大的生存空間是否合適呢?

    我個人覺得應該是肯定的。

    因為,突破舒適區,我們可以獲得更大的機會可能和生存空間,拋去離開的平臺不說,前期自身做的積累,也就是你的現尺度是沒什麼影響的,當然,這裡也有個謹慎地建議:就是要保持新的探索和嘗試是在做大你的生存格局的,也就是離開舒適區做新的嘗試是在做進一步的提升、有積累、有聯絡。

    你想去做合適的事業,說明你的判斷是,在新的方面你可以更加發揮優勢和興趣,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開始,美好是終點,大多殊途同歸。

    舒適區裡,有Sunny和舒適的微風浪花,但對於我們個人何常不是舒適的繭,特別是人到中年的時候,更應警惕令你原地踏步的繭。

    希臘先哲蘇格拉底早就說過:“不加審視的人生不值得擁有。”

    有突破現狀的想法,說明你在審視當下的生活與人生,在不由自主的對比著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之間的偏差。

    有一個明確的結果是肯定的,舒適區一定是會被突破的,因為即使你原地不動,你周遭的環境也會變動,社會發展、企業變革、部門改革類似等等,掌握主動權的人不會別浪潮驅趕著向前,因為驅趕著、驅趕著有可能就把你拍在沙灘上了。

    我們都不想過那種碌碌無為的生活,特別是30而立正是人生的事業關鍵期。

    講個故事,

    曾經的一個老闆,大概40歲左右,金融行業,是上世紀90年代的大學生,在集團公司職位挺高,個人感覺他談吐十分優雅,是一個極其睿智的人。

    剛到公司不久,感覺公司氛圍呆滯,沒什麼前途,於是就想著辭職。

    年輕,當時我也是二,把自己想要辭職的原因和老闆說了,說這份工作不喜歡,自己想去考研。巴拉巴拉半天,老闆看出來我是真的不想再幹下去了,他也不再挽。

    談話快結束時,竟然開始勸我一定要辭職。談話氣氛瞬間變了一種感覺。

    原話忘了,老闆說這輩子最重要的兩件事:

    1:是一定要做一份自己喜歡的職業,從事自己喜歡的行業。畢竟成年後大多數人,大部分時間是在工作,如果工作不喜歡,那這輩子活得就不那麼幸福。

    2:其二呢,一定要找一個自己喜歡,也喜歡自己的女人。原因他沒說,但看他表情,看來老闆媳婦讓他很頭疼啊.......(這是我猜的啊)

    總之,我們在燃燒著有限的生命在拼命,獨特的生命,該有獨特的精彩,舒適區本身就是弱者的牢籠,風雲變幻的世界,你的所在確實萬里晴空,若不是犧牲了生命的精彩,緣何有如此平靜的所在呢?

    我們千萬別輕易被磨平了稜角,澆涼了熱血。我知道,無數人在宣導,人步入社會後,會變得拜金,變得沒有理想,變得庸俗,變得三觀不正,年齡越大越會成為老油條,抱著差不多就得了的心態混一生。可我們,一定要堅守自己的底線,捍衛自己的原則,要對得起心裡的那個少年,別變成我們最討厭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文化的人可以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