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中國的養生保健,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社會基礎。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國的養生保健便在華夏大地上形成,出現了不少對養生保健很有研究的專家,如莊子等;並已形成了完整豐富的理論和方法,如《黃帝內經》、《行氣玉佩銘》和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等。

    中國現存最早的氣功理論文物資料《行氣玉佩銘》(區域性)

    與此同時,古希臘人也十分注意養生保健,出現了一些從事傳授運動技能和養生保健的“體操家”及對人體養生很有研究的專家,如柏拉圖等;並總結出以希波克拉第養生法為代表的理論和方法。

    中國古代的養生保健與古希臘的養生法有著許多相同之處。比如:中國古代養生以“陰陽學說”為基礎,古希臘以“水和火”為根本;中國古代講究五行論(木、土、水、火、金),古希臘也有“火、空氣、水和土”的說法:中國古代重視飲食療法和營養學,古希臘有飲食養生法;中國古代講究在不同季節採用不同的方法養生,古希臘也注重不同季節的養生;中國古代十分重視身體的按摩,對此有全面系統的研究和論述,古希臘也有用按摩消除疲勞和促進健康的習慣;中國古代的養生強調要作適當的運動,古希臘更是十分注意人體戶外運動,等等。但是,由於兩國經濟、政治、文化以及地理、氣候環境的不同,二者的養生觀點、目的和各自的體系是不大一樣的,其養生理論和方法更有許多不同之處。

    一 中國古代養生保健偏重於靜,古希臘養生法偏重於動

    中國古代養生家歷來主張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適可而止。《易傳》強調:“動而健,剛中而應”(《無妄》);“剛以動,故壯”(《大壯》)。《呂氏春秋》認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靜不流,精不流則氣鬱”(《盡數》)。《黃帝內經·素問》提出了:“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六微旨大論》)的觀點。漢代名醫華佗指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後漢書·華佗傳》)意為人體需運動,但不可過量。這些均說明當時養生是注意運動的。

    但由於中國古代養生思想深受道家主靜思想的影響,因而是偏重於“靜”的。

    中國古人焚香養靜場景

    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醫學家都主張“致虛極,守靜篤”,並明確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老子從哲學角度論定養生治身的基本原則是“靜”。莊子認為唯一正確的養生之道是“從靜養神”,提出了著名的“心齋”“坐忘”等靜功功法。西漢的劉安也認為:“人生而靜,天之性也”;“夫精神氣志者,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耗者以老”(《淮南子·原訓道》)。

    可見,中國先秦和秦漢時期的養生學家持“主靜”觀點,是以道家和中醫的理論為基礎的。發展到後世,道教的“清教”成了中國古代養生的基本原則和主要特徵,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當時醫學的理論。

    而二千多年前古希臘的養生則偏重於“動”。

    古希臘人不甚注意家庭的安適和快樂,他們整日都忙著去治理事務,或討論政治事件,或互相應酬,或作戶外運動。他們非常注重教育,特別注重體育,以此作為造就健全的公民,增強國力,抵禦外來侵略的重要手段。人們喜愛競技運動,全國各處舉行各種運動。起源於公元前776年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更是運動員進行體能競技的主要場合之一。在這樣的民族習慣和社會風尚的影響下,古希臘人的養生觀必然與體育競技運動緊密相連,偏重於“動”。

    古希臘的養生家和醫療體育家大多出身於“運動員”和“體操家”。如一位名叫依科斯的運動員,曾在古希臘第76和78屆奧運會上取得了五項冠軍,後來當了教練員,結合教練工作,鑽研養生保健,成為一名“體操家”(古希臘把醫術和運動結合起來的人稱為體操家)。柏拉圖十分推崇他。

    希波克拉第總結了這些“體操家”的經驗,強調養生以運動為主,認為不僅要採用以飲食為中心的消極保健法,而且也要積極採取身體運動。他把身體運動分為“順乎自然的運動”和“強制進行的運動”。前者指人體各部位不靠人為而作的自然運動,如:感覺、呼吸、發聲等;後者指人為的運動,如跑步、散步、摔跤等。他極力提倡跑步運動,並分為五種形式加以詳細說明。不僅對一般人,對運動員的養生他更有詳盡的論述,涉及按摩、洗澡、飲食、塗油、睡眠等各方面,其中不少至今仍有科學意義。

    二 中國古代養生保健重在壯內,古希臘養生法重在壯外

    古代中國的養生保健很早並長期受道教文化的影響,以“精氣神”理論作為基本依據。“精”是構成人的生命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生命物質;“氣”既是人體中的一種基本精微物質,也是“精”的功能和能量;“神”則被認為是生命本體物質與知覺、意識、思維及精神的總和。

    同時,中國古代養生也受傳統醫學臟腑學說的影響,認為五臟是藏貯精、氣、神和血的,六腑是充養精氣神的。還極重視經絡理論,認為精、氣、神是透過經絡傳導的,精氣由經絡傳送到身體各部位。

    根據這些理論,古代中國的養生法必然是注重於壯內,重在使內臟功能調諧、元氣充實,強調練內功。

    《易筋經》是古代中國一部介紹變易筋骨的健身典籍,它詳細地論述了為什麼要壯內:“夫人之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與神,外而筋骨與肉,乃共成其一身;如臟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內,血脈主之;周身之上下搖動者,此又主之乎氣也。是故修練之功,全在培養氣血為要。”對於如何練內壯,它指出:“務培其元氣,守其中氣,保其中氣,護其腎氣,養其肝氣,調其肺氣,理其脾氣。”並要注意:“勿傷其氣,勿逆其氣,勿憂思悲怒損其氣,使氣清而平,平而和,和而暢達,能行於筋,串於膜,以致通身靈動,無處不行,無處不到。氣至則膜起,氣行則膜張,既起能張,則膜與筋齊固矣。”

    易筋經十二式

    由此可見,古代中國養生保健十分重視壯內、練內,對於為何與如何壯內、練內,有著自己獨有的理論基礎和完整具體的方法。

    與此相反,古希臘人的養生注重於壯外。

    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臘由許多城邦組成,各城邦間時常發生戰爭。為了保護自己打敗對方,必然要有強壯的體格;加上古希臘人熱衷於競技運動,注重人體的力量、速度和其他運動技能,這就決定了古希臘的養生法偏重於人體外部的健康、壯實。

    那些運動員、教練員出身的“體操家”,必定注重的是人的外部力量,採用的大多為散步、跑步、摔跤等健身方法。

    希波克拉第也是主要圍繞人體的素質來談論養生法。如他把人按照不同體格、體質分為:肌肉質型、肥胖型、體瘦型和薄胸型4種,介紹不同體質的人可採用的不同的養生方法。同時,他還進一步分開論述一般的健康人與運動員應採取的不同的養生法,對運動員的養生講得更為具體。另外,他在《論外科》中介紹的人體肌肉的按摩,被大量地應用於競技運動的賽前準備活動和賽後的整理活動。

    三 中國古代養生保健以健康長壽為目的,古希臘養生法以健美力量為宗旨

    道教的一個重要思想內容就是長生不死。李約瑟先生曾指出:“道家思想從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這方面的例子。這種不死思想對科學具有難以估計的重要性。”(李約瑟《中國科技史》第5卷)。古代養生學也在這個科學範疇內。中國古代養生保健是在有長生不死概念的道教極大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因而中國古代養生保健追求的目標必然是人的健康長壽。

    古代中國的道家以及後來的儒家,都是“重人”的,主張“人為貴”“貴生”“尊生”,追求生命和存在。後世的各種養生學派也主張“貴己”“輕物重生”“唯人為貴”,等等。

    《黃帝內經》對人體自然生長衰老的規律進行了探討,得出了理性的科學的結論:男女從7—8歲到30歲左右,身體發育至盛壯,筋骨勁強、肌肉滿壯;40歲左右由盛轉衰,及至死亡。同時又指出,人若不傷其體,積極養生,能夠達到“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步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指明人應該也能夠透過自身努力活到自然所允許的最大年歲。

    而古希臘人養生的目的,主要在於身體健康、體格強壯、運動素質的提高和人體的健美,並不在於追求人壽的長久。

    古希臘人從保國參戰和體育競技的目的出發,不僅注重尚武、體育教育,也很重視優生。特別是斯巴達人規定,新生嬰兒必須經政府檢查確認為體格強壯才可歸還父母養育;而患病或畸形的兒童,則被丟入山谷之中,任其自滅。斯巴達需要的是“身體強壯,刻苦耐勞,勇敢善戰的勇士”。這些觀念與古代中國的“貴生”“尊生”“長壽”思想是大不一樣的。

    古希臘重灌步兵手持盾牌廝殺的場景

    古希臘全國各城邦的運動,特別是全國性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有一個最大的與眾不同之處是運動員、裁判員均是赤身裸體。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希臘人追求、欣賞的是人體的健美:勻稱的體格、發達的肌肉、優美的運動姿勢。

    從與當時體育競技緊密相關的古希臘雕塑中也可看到這一點。古希臘人崇拜神,也同樣崇敬那些獲勝的運動員。他們把神和獲勝的運動員雕成塑像,放置在祭奠神地。這在當時的奧林匹亞比比皆是,各城邦也常可見到。而這些塑像,包括所供奉的神也大多是裸體像。那些運動員強健的體魄、發達的肌肉和栩栩如生的競技姿態,實在令人讚歎。從這些古代希臘的文物中,也可深深感覺到古希臘人對人體健美、強壯的追求意識和觀念。

    東方文明古國——古代中國在東半球創造出的養生保健法,與西方文明古國——古希臘在西半球所形成的養生法,像兩顆閃亮的明珠閃耀在人類歷史長河上,也並將在人類的文明史上繼續發揚光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錯保險踩到坑,要退保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