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夕拾朝花
-
2 # 使用者93950065374
所謂方便食品,就是事現加工好的食物成品或者半成品。這種東西容易存放,攜帶方便,烹製簡單,吃起來快捷,像麵包、麻花、油條、罐頭、藕粉、泡麵、速凍湯圓等,統稱都是方便食品這個大家族的一員。現在的方便食品吃多了,對健康不利。下面我介紹幾種古代的方便食品。
清朝有一種方便食品加“耐飢丸”。做法是這樣的:半鍋糯米炒黃晾著,半鍋紅棗蒸熟去皮核晾著,然後再把糯米和紅棗放在石臼裡用大杵搗爛,團成雞蛋大的丸子,鋪在葦葉曬乾。
明朝有一種方便食品叫“守山糧”,做法如下:大蘿蔔剁掉根鬚,颳去青皮,擺鍋裡蒸熟,冷卻後,搗成泥,挖進模子,用來築牆。
-
3 # 亞洲食學論壇
古代較早的方便食品是流行於南北朝時期的“餡諭”,其原材料就是麵粉和植物油。
做法很簡單,就是發一大盆面,然後堆案板上搓,揉出來一個龐大的圓環,然後下油鍋炸,炸到兩面焦黃,撈出來掛到牆上控油,遠遠望去好像一個大車輪。這個外形與今天的甜甜圈有些相似。
到了宋朝,有一種方便食品叫“餶詘”, 大致是因為包好的“餶詘”就像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一樣,因此有著與花骨朵的骨朵發音一致。這是一種帶餡兒的食品,但是做法比水餃和餛飩都要複雜。首先,切出來四四方方的麵皮,再在面片上加上餡,對角折出一個等腰三角形,然後把三角形的兩個銳角合攏到一塊兒,疊壓,捏緊,最後將其下油鍋炸黃。
明朝有一種很有趣的方便食品,叫“守山糧”。以蘿蔔為原材料,加工起來也十分容易。只需要將大蘿蔔洗淨,將根鬚剁掉,再颳去青皮,用鍋蒸熟,冷卻之後,倒到盆裡搗成泥,然後用模子印成磚坯,像磚頭一樣摞起來,等待自然風乾。傳說是可以用這種蘿蔔磚築牆的。我們也許會問為什麼這種食品不叫“蘿蔔磚”而叫“守山糧”呢?
據說這是清代名醫王士雄將該食品起名叫“守山糧”,主要是用它來防兵防匪,到麵缸見底、米囤空倉之時,可以從牆上鑿下一塊磚來,扔鍋裡熬粥喝。
清代以後, “耐飢丸”成為了大家所喜愛的方便食品,正如它的名字,這種耐飢丸最能耐飢,吃一丸,保半天不餓。 “耐飢丸”的原材料是糯米,做法也很簡單,將半鍋糯米炒到發黃,倒石臼裡晾著;再來半鍋紅棗,蒸熟後,去皮去核,也倒到石臼裡晾著;最後把糯米和紅棗搗爛搗勻,搗成糊狀,團成雞蛋大的丸子,曬乾便好。這與現再人們常吃的炸紅棗糯米丸很相似。
回覆列表
說實話不知道問主有沒有具體的年代,因為古代的烹飪技術比較差。別現在中國的菜系豐富到讓人吃不過來,古代沒有煎炒炸等等技術,古代人最開始只會煮,燉。比如說假如在秦朝時期人們主要的食物就是煮和燉,常見的比如燙白菜,而且各類蔬菜水果也比較少,肉類食品也得看哪個朝代,比如秦朝都是禁止食用牛肉的,也就是絲綢之路開啟之後中國的蔬菜水果才逐漸豐富起來了,即便如此和當今社會的方便食品比起來還是要簡單的太多了。詳情請搜尋一篇如果吃貨穿越到古代能吃到什麼這篇文章你就會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