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正視界
-
2 # 阿豪視界
每逢週末,當你閒暇在村子裡散步時,都會從老人們的聊天中,聽到很多老輩人以農村俗語老話的形式保留下來的經驗之談,其中這句農村俗語老話:“春不撿雞,臘不撿兔”是啥意思?冬天為什麼不能撿兔子?
春不撿雞春天到來的時候,在草長鶯飛的季節裡,很多生物經過一個冬天的休眠,開始慢慢甦醒過來。同樣在春季,咋寒咋暖的天氣,也是許多病菌滋生繁殖的活躍期,對於人們來說,忽冷忽熱的天氣,是流感病毒的高發期。
而野生動物也是一樣,在這個季節也會不同程度的爆發多種疾病。在過去,人們生活資料缺乏,在吃飯都成問題的年代,有人自然就會迫於生計,到野外撿拾野雞等死亡的野生動物屍體也充飢。但是,他們卻並不知道,這些死亡的野生動物身體裡帶有病毒的,由於當時的醫療水平低下,很多人因食用死亡的野生動物,而暴病身亡。因此,在民間過去就有“春不撿雞”的說法。
臘不撿兔寒冬臘月,作為一年中最後的一個月份。在農村,隆冬臘月,很多野生動物在這個季節是非常難熬的,很多動物因寒冷患病或食物缺乏而死掉。
在臘月裡,對於那些體弱多病的農村老人來說,很多人都熬不過臘月就去世了,在農村人們認為在臘月裡撿拾野兔等野生動物是很不吉利的,預示著家裡老人會有不祥的預兆。因此,臘不撿兔的農村老話也就這麼傳開了。
農耕時代,人們生產生活方式多以農業為主。諸如野雞、野兔這些野生動物是非常常見的,與當時人們的生活也是朝夕相伴的。因此,人們對於這些動物自然也就很瞭解了,這句農村老話“春不撿雞,臘不撿兔”也是他們對生活中實踐經驗的總結。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上,多災多難的中華民族,歷經滄桑,對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理想從來沒有喪失,這句農村俗語“春不撿雞,臘不撿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博大胸懷。大家認為呢?
-
3 # 西北妹子在山東
農村老話“春不撿雞,冬不撿兔”,說明什麼道理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衛生也被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問題一直都是人們比較關心和擔憂的,“民以食為天”,通俗一點講就是食品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有句話說得好,“禍從口出,病從口入”。
“春不撿雞”說的是到了春天氣溫慢慢回升,溫度也反覆無常,這正是細菌滋生的溫床,家禽也容易感染疾病,一旦生病,會造成大面積的傳染,甚至死亡,這些雞死了之後,家人為了避免造成更大影響,就把它丟掉了,所以看見不明死因的雞,千萬別撿回家,這些家禽就是一個傳染源,如果被人吃了之後,就很容易傳染疾病!
“冬不撿兔”則說的是冬天萬物蕭條,野生動物吃的食物也越來越少,免不了飢一頓飽一頓,野兔雖然皮毛比較厚,跑步速度也很快,不至於在冬天凍死,但是由於冬天食物很匱乏,兔子為了填飽肚子,飢不擇食,吃了一些不好的食物,有可能中毒而亡,如果人們吃了它,後果不堪設想!
回覆列表
中國傳統文化獨特深厚,源遠流長,而大部分文化都源於生活、根植基層、發揚市井。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民朋友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積累了不少的經驗,這些經驗透過傳播和沉澱形成很多朗朗上口、富含哲理的文化諺語,讓人通俗易懂,這為文化的進一步傳承打下了好的基礎。
作者提到的“春不撿雞、臘不撿兔”就是其中的經典,這句俗話就源於農民朋友的生活經驗,是經過幾代人試錯後得到的真理。“春不撿雞”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春天不能撿雞,這句背後蘊含的科學是,春天萬物復甦、氣溫回升,為各種病毒和細菌的繁殖和傳播創造了溫床,而農村的土雞在這個時期又是生長快速期,會尋覓大量雜食,所以病弱的雞群吃了帶大量病毒和細菌食材後,就會導致病情加重死亡,如果人們看這種死雞撿回去食用的話會增加生病的機率。
“臘不撿兔”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臘月(冬)天不能撿死去的兔子食用,同樣這句也是蘊含了科學道理。臘月寒冬、草木枯竭、河面結冰、大雪封山,兔子雖然已貯藏好過冬的食材,但它還需外出補充水分,而臘冬時節可飲水的區域明顯減少,水源有限,而臘冬的水源光照和溫度低,裡面聚積了很多病毒和細菌,病弱的兔子喝了這樣的水源很容易加重病情導致死亡。另外一點寒冬臘月,特別是下雪後,農民有外出設陷阱套兔子的習慣,大部分人是用物理陷阱套兔,但也不排除一些奇人透過下藥的方式套兔,所以臘月寒冬見到死去的兔子,不能撿回來食用。(健康兔子是不會被凍死的)
“春不撿雞、臘不撿兔”看似簡單的八個字,其中蘊含著的哲學和道理極其豐富,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傳承文化的原因。當然農民朋友流傳的諺語還有很多很多。
比如關於節氣的有:“大雪飛滿天、來歲是豐年”、“大雁不過九月九、小燕不過三月三”等等。
關於農業生產的:“不怕種子旱、就怕秋苗幹”、“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等等。
關於養生的:“魚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吃麵多喝湯、免得開藥方”等等。
關於為人處事的:“話多傷神、食多傷胃、憂多傷脾、氣大傷身”、“人怕沒理、狗怕夾尾”等等。
這裡就不例舉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多多去研究,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會經常用到很多富含哲理的諺語,希望大家能讀懂背後的深層內容,用土道理、大哲學豐富我們的人生,同時傳承好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