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ILLSON39

    1981年的蘇聯,並非是經濟科技、社會發展等綜合國力達到鼎盛,而是軍備競賽達到鼎盛。它以逐步趕上和超過美國的3.2萬枚戰略和戰術核彈頭庫存量,與美國的近2.4萬枚及北約的近800枚核彈頭相抗衡。而到巔峰時期的1986年,蘇聯的核彈頭庫存量竟然超過了4萬枚,另外尚有500餘萬國防軍。僅僅從威懾力來講,它是極其恐怖的,但正如毛澤東主席所說,它不過就是一個外強中乾的“紙老虎”。

    因為與此同時,蘇聯人口為2.65億,美國為2.23億,以較能反映工業生產能力的發電量比較,蘇聯為美國的52%,而糧食及其肉食品產量為美國的70%(因為GDP的核算會因方法(如購買力等)的不同而不同,如從西方的估計是美國的40%~45%,而蘇聯認為是70%)。總體上來看,蘇聯在鋼材、水泥、石油、紡織品、拖拉機、收割機等方面的年產量超過美國(110%~330%),而在轎車、塑膠、化纖、發電、煤、天然氣、糧食及肉食品等輕工業方面低於美國(20%~83%),其特點是資源的優勢和產業的不平衡。

    從1961、1971、1981到蘇聯解體的1991年,蘇聯的核彈頭庫存量分別是0.22萬、1.3萬、3.2萬、3.3萬,而美國為2.1萬、2.6萬、2.4萬、2.2萬。1981年美蘇的核彈頭庫存量(5.6萬),是2011年美國、俄羅斯庫存量(1萬)的5倍多。

    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講,蘇聯是在軍備競賽中被美國和北約把它的經濟拖垮的。但是更本質的來說,蘇聯社會形成的一個脫離民眾的官僚統治階級而不顧民生,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當代無人敢說自己作品可以平視唐詩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