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生派交易員

    案例 1

    2014年,阿里巴巴股票籌資額達到220億美元,這依舊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首次公開募股。在2000年,日本電信巨頭SoftBank給阿里巴巴投資了2000萬美元,持有34%的股份。這次IPO讓阿里巴巴的市值達到了2310億美元,而軟銀在阿里持有的股份價值也超過了600億美元。

      當軟銀投資的時候,阿里巴巴依舊是採用預營收模式。軟銀的創始人孫正義之所以決定進行投資,原因在於他知道網際網路將要改變中國,日本和美國已經先一步受到了網際網路的影響。在1999年,他與20名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家進行了見面,最終挑選出一個人進行投資。那個人就是馬雲。

      “我們不談營收,甚至沒有談到商業模型,我們只是聊了聊共同的願景。”馬雲之後說道。

    模式一 投人

    找專案最重要的是找對人,什麼專案都有人做,關鍵是看什麼人。那麼投資人是怎麼挑人的呢?

    一般來說,天使投資人青睞的創始人分為三個“梯隊”——

    有過成功創業經歷的連續創業者是“第一梯隊”,其中又以有過上市經歷的為佳。比如曾把金山推向IPO,後來創辦小米的雷軍;其次是有過成功收購、併購經歷,或有過幾輪成功融資經驗的創業者,比如曾一手締結趕集網,被58同城合併後又重新上路開創“瓜子二手車”平臺的楊浩湧。

    “BAT”或某行業內頂尖公司的高階管理人員是“第二梯隊”。除從業經歷背書之外,自帶資源優勢的天使輪創始人也在投資人優先考慮之列。但是要防範這一類網際網路邊緣人:一般30多歲到40歲,都有連續的大公司經歷,從B到A,再從A到3,但基本做的都是大公司的邊緣性業務,好像大公司的成功和他都有關係,但細問之下,要麼含糊其辭,要麼他所管的業務都被裁撤了。這樣的人欺騙性很大,但其中可用之才寥寥無幾。

    某領域很有經驗的圈內KOL或者創業失敗者為“第三梯隊”,畢竟在“雙創”語境下,經驗和創業專案的相關性在此間佔據重要地位,每個投資人都會基於此分辨出創始團隊的強弱對比。

    比較特殊的是內容創業者,基於此類行業內有專業的產業基金,以及文化產業自身獨具的特性,投資人對於其創始團隊的甄別又自成體系,但歸根結底左不過對經驗履歷的考量,“投人”的本質還是不會變。比如影片眾籌,看似開拍或正式完成之前只有一個樣片或指令碼概念,但是實際上真正對資本有吸引力的確是其幕後的執行團隊。自帶聲望和資源光環的圈內人下場眾籌的效果和幾無背景的創始人相比,高下立判。

    人是世間一切事物中最可寶貴的資源,只要有了人,什麼樣的人間奇蹟都可以創造出來,包括資本增值的奇蹟在內。

    模式二 投產品/技術

    產品、技術代表著生產力,代表著實實在在的價值。好的產品,不論價格比同類產品貴多少,靠口碑就能口口相傳。現在的投融資市場,玩模式、關係等各種虛的已經忽悠不動投資人了,能讓投資人“秒投”的,一定是市場裡做的非常領先的技術/產品或者創新型的技術/產品。

    模式三 投模式

    很多本質上是金融類專案,都是靠創造、宣傳(忽悠)各種模式而拿到風投,例如押金類專案(各種共享XX),貸款分期類專案(長租公寓類為典型)及借新還舊類專案(龐氏騙局型P2P為典型)風投投這樣的專案,本質上實在博接盤俠,要麼是等後續投資者接盤,這樣是博廣大不明真相的群眾接盤。可以說投此類專案的不是蠢就是壞。

    模式四 投行情

    行情由什麼決定呢?中國是政策市,國家層面的政策深刻影響甚至決定了某些行業的命運。社會是個混沌體,短期會有些意外事件也會倒逼政策出臺(遊戲、貸款、網約車事件、某些大人物上臺),從而突然讓一個行業由盛轉衰。但是長期看,能看懂貨幣政策影響下的貨幣政策、貸款政策的人,更能抓住所謂的“國運”(例如房地產、數字貨幣)從而頂風投入大筆資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二時辰,千古大智慧”,時辰是怎麼來的?很多人都不太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