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農科普

    讀懂中國“十二時辰”,領略古人千古大智慧,分享給大家,定會讓你學到新知識!

    都說時間在一分一秒的過去,有了時鐘以後,我們看到的時間就更具體了,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更有規律。那麼,您知道古時候沒有鐘錶是怎麼記錄時間的嗎?讀懂十二時辰,領略千古大智慧!

    古代記時法是依據太陽所處的位置來定的,包含了人類的生活習俗和生產勞動規律。

    古代說的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不知道到當時鐘錶第一次引進中國時,人們是怎麼看的?據說,當時人們把一個時辰稱為一個大時,一個鐘點稱為一個小時。隨著時間慢慢推移,用鐘錶的人也越來越多了,人們就慢慢的不用“大時”來表示時間了,而是繼續沿用“小時”作為時間的表示。而一天也就用“二十四個小時”來表示,使得時間表示的更具體。

    不過,中國的時辰還是要更順應天時和更接地氣,是咱們老祖宗根據一日之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以及天色的變化結合自己日常生活、生產活動,生活習慣總結出來的。

    古代的時辰是根據太陽所處的位置來判斷的,那麼趕上下雨、陰天我們就看不到太陽了,就無法判斷時辰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古人又發明了“百刻制”,也就是用“漏刻”來記錄時間。

    所謂“漏刻”的方法大概是將一晝夜分為100刻,規定“夏至”節氣時,白天是60刻,晚上40刻;把“冬至”節氣的白天規定為40刻,晚上為60刻;“春分”節氣和“秋分”節氣把白天和夜晚等分了,都是50刻。

    具體操作方法是,白天開始的時候把漏壺裝滿了水,並在水面上漂浮著一根帶有刻度的箭。隨著壺水的下漏,浮箭便逐漸下沉,從壺口讀出各個時刻箭上的刻數作為報時用。

    古代這種記時的方法應用了很長時間,說的細緻一點就是每一個時辰分為八大刻加1/6小刻,每刻約14分24秒。所以,古人是用刻鐘來表示時間的。到了清朝初期的時候,朝廷正式規定一日為96刻鐘,一個時辰分為八刻,一刻為15分鐘。換句話說,古人的14分24秒(一刻鐘)就是現在我們說的15分鐘。

    十二時辰蘊含著滿滿的古人智慧和文化意蘊,我們是有必要去了解一下的,今天簡單分享一下,作為了解。

    一、子時

    子時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是指晚上11點時至凌晨1點,在古代也被稱為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也是我們現在常說的“三更天”。

    “古日分歷,起於子半”,這時候夜深人靜,人們都在睡覺,但這時候也是古代天文學家觀測星空的最佳時間。就當古人仰望星空入神的時候,忽然聽到老鼠活動的聲音,經過幾次的接觸,古人發現老鼠經常會在“子時”出來活動。所以,古人就把老鼠和第一個時辰“子時”聯絡在一起了,稱為“子鼠”。

    二、丑時

    時間往後推移,凌晨1點到3點被成為“丑時”,又叫作雞鳴、荒雞。在《詩經•汝日雞鳴》中稱:“汝日雞鳴,士日眛旦。”古時候沒有鐘錶,人們把雞鳴當做早起的參考,也就是天將明未明的這段時間。

    就像有一隻無形的大手一樣把黑夜和白天掉轉了一下一樣,牛棚裡的牛也開始清閒的咀嚼著草料。古代是農耕社會,牛是主要勞動力,每天清晨這個時候,就要給牛備草料和喂水,吃草喝足才能有力氣耕作。

    所以,古人把“丑時”和牛聯絡在一起,有了“丑牛”的稱呼。

    三、寅時

    寅是古代農民比較喜歡的一段時間,如果一天出現的寅越多,代表越好。“寅時”就是指清晨3點到5點這段時間,也叫作黎明、平淡等。

    這個時候天雖然已經有了光亮,但是太陽還沒有“躍出”地平線,有些人還在休息。而這時遠處的山裡的猛獸開始舒展筋骨發出咆哮的聲音,所以,古人把老虎與“寅時”聯絡在一起了,稱為“寅虎”。

    四、卯時

    “卯時”是上午5點到7點這段時間,又叫作日始、破曉、旭日等。這個時候太陽已經慢慢升起來了,勞作的百姓早已下地勞作了,趁著天氣清涼多幹點活,以免正午炎熱,無法勞作。

    農民雖然早已勞作了,但是,古代官署這個時候才開始辦公,又稱“點卯”。老祖宗把“日出而作,早睡早起”作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作息規律。

    在《詩經•檜風•羔裘》有“日出有曜,羔裘如濡”的表述,Sunny冉冉升起,普照大地,到處都是生機勃勃的景象。天亮了,兔子也開始活動了,跑出窩去找吃的,喝草上的露水。所以,古人把“卯時”和兔子聯絡在一起,有了“卯兔”的稱呼。

    五、辰時

    “辰時”是十二時辰中的第五個時辰,是指上午7點到9點這段時間,又叫“早時”等。顧名思義就是古人早上吃飯的時間,也是群龍行雨的時間。

    這個時段一些山區容易起霧,據說龍能騰雲駕霧,大霧之中才會隱隱若現,其實,都是人們的幻象。所以,有人說,龍在行雨的時候,又正好是旭日東昇,代表著蒸蒸日上。所以,古人把出現在“辰時”霧中的龍成為“辰龍”。

    六、巳時

    “巳時”是指上午9點到11點這段時間,在《淮南子·天文訓》中稱:“日至於衡陽,是謂隅中。”把“巳時”也稱為隅中、日禺等,也就是臨近中午的這段時間。

    這個時候臨近山區的大霧已經散去了,豔陽高照,大地的溫度升高了不少,這時候田間的禾苗也在吸收Sunny,把Sunny轉化成水和二氧化碳,滋養著根系和周圍的微生物。也是,人們工作效率最高的一段時間,要注意補充水份。

    由於大地升溫,體溫不恆定的蛇也開始活躍起來,曬太陽。所以,古人把“巳時”和蛇聯絡在一起,稱為“巳蛇”。

    七、午時

    “午時”指的是中午11點到下午1點這段時間,又被稱為日正、中午等。這個時候太陽高照,非常炎熱,大地從遠處看去就像有水份生起,陽氣達到了頂點,陰氣也開始慢慢的積累增加,這個時候動物們也都在躺著休息,只有馬是站著的。

    在《易•繫辭下》也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描述,說明古時候人們到集市上交易都是在中午之前的,到了中午就散去了。

    所以,古時把站著休息,性子就像午時的太陽一樣火烈的馬和“午時”聯絡在一起,稱為“午馬”。

    八、未時

    “未時”是十二個時辰中的第八個時辰,是指下午1點到3點這段時間,又稱為日昳、日跌、日央等。這時候也是人們躲避炎熱,小息納涼休息的時間,太陽已經不在“空中”了,而是偏西了。

    這個時候也人們生活中的第二個黃金時期,短暫的休息之後要投入到工作中,把上午沒有造成的工作抓緊完成。

    這個時候驕陽已經把田間草上的露珠曬乾,是古人放羊最好的時候,既不會弄溼褲子和鞋,又躲過了炎熱的中午,是放羊的好時光。所以,古人把“未時”和羊聯絡在一起,稱為“未羊”。

    九、申時

    “申時”指的是下午3點到5點,又稱哺時、日哺、夕食等,在杜甫寫的《徐步》中也有“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哺”的詩句,看來杜甫喜歡在清爽的“申時”出來散步!

    這個時候太陽偏西運行了,天氣也不再那麼十分炎熱了,顯得清爽起來。這時候,猴子最喜歡在樹林裡玩耍啼叫,人們發現了猴子的這個活動習慣之後,就把“申時”和猴子聯絡在一起,稱為“申猴”。

    十、酉時

    “酉時”是指下午 5點到7點,這個時候雞開始要進雞窩了,又叫日入、日落、日沉等。在白居易《醉歌》中也有:“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的句子,意思是說雞在酉時都回去休息了。

    這個時候一些地區的太陽已經到了落山的時候了,也開始出現晚霞了,勞作的人們也開始停下手中的活開始回家了。如果,這時候勞作的主人看到雞還沒有回窩,就要開始找了,四處呼喚著,轟雞入窩,要不然等天完全黑下來,就會找不見。所以,古人把“酉時”和雞聯絡在一起,稱為“酉雞”。

    十一、戌時

    “戌時”是晚上7點到9點這段時間,又被稱為日夕、日暮、日晚、黃昏等。這時候太陽雖然已經落山了,但是天還沒有完全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家裡的狗狗也開始躺坐在家門口開始守門了。

    這時,人們已經吃過晚飯,要上床休息了,而在睡之前,狗狗會跟隨著主人巡視一番,沒有問題就回屋準備睡覺了。一些文人或者學者趁著安靜,可能還要讀一會書。也有人會利用這段時間做一些愜意的事,比如,歐陽修寫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是最好的詮釋。所以,人們把狗和“戌時”聯絡在一起,稱為“戌狗”。

    十二、亥時

    “亥時”是十二時辰中的最後一個時辰,是指晚上9點到11點,又稱人定、定昏等。這個時候正是夜闌人靜的時候,古代一些天文學家也會在這個時候開始出來夜觀星象,記錄月亮的變化規律和北斗星的指向。

    在古時,這段時間也被稱為“彥夜”,在王實甫的《西廂記》中也有“誰著你彥夜入人家,非奸做賊拿。”的句子,意思是說這個時候大家都在睡覺了,這個時候還出來活動的人非奸即盜!

    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靜下心來可以聽到肥豬拱槽的聲音,要想豬長得膘肥體壯,這時候可以給豬添點食。所以,古人“亥時”和豬聯絡在一起,稱為“亥豬”。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總之,十二時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曆法的一大傑出貢獻,是我們老祖宗千古大智慧的表現,也是中國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

  • 2 # 照亮自己的光

    十二時辰由來已久,西周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使用了。《周禮.春官.馮相氏》中記載“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辯其敘事,以會天位”。

    時間的分割以十二累進,一紀十二年,一年十二個月,一日十二個時辰。最初,人們根據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把十二時辰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日是、隅中、日中、日昳、哺時、日入、黃昏、人定。

    但有時颳風下雨,人們就無法準確的知道時間了,就把十二生肖和十二地支相結合起來,組成了新的名字。

    新十二時辰的名字也不是胡編亂造的,也是有科學依據的哦!

    子時,23~1點。這時老鼠的活動最為頻繁。

    丑時,1~3點。這時牛的胃開始了二次消化。

    寅時,3~5點。老虎出沒捕食的時候。

    卯時,5~7點。兔子出窩開始覓食。

    辰時,7~9點。天空中最容易起霧的時候,龍又是神話中的見首不見尾。

    巳時,9~11點。蛇出來曬太陽的時候。

    午時,11~13點。烈日當頭,形如烈馬。

    未時,13~15點。放羊的好時間。

    申時,15~17點。樹上猴子開始玩耍嬉鬧。

    酉時,17~19點。天黑雞回窩上架的時候。

    戌時,19~21點。馬上要睡覺了,帶著狗在家周圍巡視一番,檢查一下。

    亥時,21~23點。豬又開始拱槽,該給它舔食了。

    這十二時辰,都和古代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既是對生活的總結,又是對自然規律的昇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說農村娶老婆不堪彩禮重負,那為什麼農村又重男輕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