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知先生

    自媒體的核心還是媒體,不管是官媒還是自媒,媒體的屬性不會變,自媒體無非就是擴大了發聲的層面,讓資訊開始變得更扁平了。

    既然依然是媒體,那麼最後還是會迴歸到內容為王的階段,內容才是一切媒體的核心,如同一個生產企業,媒體的產品就是內容,那麼為什麼現在會出現魚龍混雜的局面,一是門檻低,裝置是低成本的,平臺是開放的。二是專業的人還沒有大批的進入這個領域,自然就會在前期呈現出各種形態的內容,其實這個是一個好事,它透過自媒體的方式帶來了更多的視角和更多方位的內容呈現,根據市場的定律,會有一個自然淘汰的過程,然後最終會被越來越規範,這個規範不是規定上的規範,而是觀眾自主選擇和內容適應上的主觀調整,所以目前這個現象是正常現象。

    至於說自媒體的出路,還是會迴歸到內容,不管是一條,二更,還是李子柒,這些自媒體都在以自己的風格進行內容的輸出,所以會積累一些重視的觀眾,現在開始規劃自己的內容,持續的輸出,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這就是我理解的自媒體的出路。

  • 2 # 熱愛生活的男人

    自媒體(外文名:We Media)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大眾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各類資訊的新媒體的總稱。自媒體和專業媒體機構不同,它是由普通大眾主導的資訊傳播活動,由傳統的"點到面"的傳播,轉化為"點到點"的一種對等的傳播概念。

    其一,多樣化。自媒體的傳播主體來自各行各業,這相對於傳統媒體從業人員單個行業的知曉能力來說,可以說是覆蓋面更廣。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對於新聞事件的綜合把握可以更具體、更清楚、更切合實際,位於"尾部"的他們的專業水準並不比位於"頭部"的媒體從業人員差,甚至還更有優勢。比如在陝西省安檢局長“表哥”事件中,楊達才的手錶、眼睛、領帶,腰帶,褲子都被專業自媒體網友拔出品牌,幾十塊手錶的牌子,價格,甚至銷量都被一一列出,這恐怕是專業媒體所不能做的。

    其二,平民化。自媒體的傳播主體來自社會底層,自媒體的傳播者因此被定義為"草根階層"。這些業餘的新聞愛好者相對於傳統媒體的從業人員來說體現出更強烈的無功利性,他們的參與帶有更少的預設立場和偏見,他們對新聞事件的判斷往往更客觀、公正。比如,專業媒體拍攝城市面貌,會找比較好的地方拍,而普通網友拍的就是汙水橫流的垃圾桶,垃圾遍地的衛生死角,各類違法違章行為等等,而這些,都是最真實的,大家最想看的。

    其三,大眾化。自媒體最重要的作用是:它授話語權給草根階層,給普通民眾,它張揚自我、助力個性成長,鑄就個體價值,體現了民意。這種普泛化的特點使"自我聲音"的表達愈來愈成為一種趨勢。然而伴隨著自媒體主體的普泛化程度的日益提高,這條"尾巴"的力量愈來愈積聚成長。專業媒體會請一個五星級酒店的廚師來做菜,但是,草根拍攝者,會在自己家裡做菜,讓大家看起來,更親切,更有食慾。有很多人,喜歡抓魚啊,趕海啊,但是沒有時間,沒有條件,他們觀看趕海的影片,就好像自己也去了一樣。這些影片,滿足了大家的需要。

    但是這裡面有幾個問題,首先,就是題主的疑問,長此以往,前途在哪裡?是的,這些賬號內容同質化嚴重,缺乏創新。有趕海的,捕魚的,開箱的,試吃的,收破爛的等等。就像第一次吃海參鮑魚,感覺非常美味一樣,如果天天吃,不管是誰,早晚會吃膩的。因為每週要更新幾次,所以影片拍攝者們可謂絞盡腦汁,甚至有趕海,捉魚的,事先把自己買來的魚放進去,再捉出來,被網友津津樂道。如果沒有有深度的內容,觀眾每天觀看幾乎重複的內容,早晚會厭倦,不再關注。所以說,類似的內容,長遠來看,前途並不光明。

    其次,此類賬號影片太多,真正出名的就那麼幾個,大部分人都淹沒在滾滾洪流中,我看過好多人拍攝的類似影片,播放量只有幾百,甚至幾十的都有。在這一片紅海中,想做出點門道來,還是非常不容易的。

    所以,對於自媒體來說,內容才是王道,比如三聯生活週刊,其發表了127篇文章,有124篇獲得了青雲獎勵,這才是優質的自媒體賬號,這種內容的賬號才可以持續,這才是主流自媒體的努力方向。

  • 3 # 畫太師

    前途就在你的名字裡,所有自媒體的資訊開頭全部都用,“農村*****”比如,農村老三賣瓜,農村老三摘豆子,農村老三餵雞,農村老三烤肉,農村老三****

    這就是品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俗語“六月韭臭死狗,九月韭佛開口”,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