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桑代克的貓er

    狄德羅效應的煩惱。

    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丹尼斯狄德羅,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羅非常喜歡,可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書房走來走去時,總覺得身邊的一切都是那麼不協調,傢俱不是破舊不堪,就是風格不對,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於是為了與睡袍配套,他把舊的東西先後更新,書房終於跟上了睡袍的檔次,可他後來心裡卻不舒服了,因為他發現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他把這種感覺寫到一篇文章裡——《與睡袍別離之後的煩惱》。

    200年後,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在《過度消費的美華人》一書中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狄德羅效應。就是說,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總傾向於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的平衡,我們把這種規律叫做配套定律。

    生活中的配套定律是隨處可見的,例如有人送了一隻高檔的手錶,如果要帶上,就要配以相應的襯衫西褲外套皮帶皮鞋領帶皮夾子也要換成真皮的,然後眼鏡也要換成更高檔的。然後要用香水,髮型也要打理,吃飯也必須出入更高階的餐館,看小越來越大,還有人們說女人的衣櫥裡永遠少那麼一件衣服,那一件就是配套定律中用來和不同的場合不同的鞋子,不同的首飾不同的手包相搭配的衣服。

    人們買到一套新住宅,為了配套中要大肆裝修一番,鋪上大理石或木地板配紅木的硬木傢俱而出入,這樣的住宅自然不能破衣,爛杉要有拿得出手的衣服與鞋襪就遲滴的落下去,也許有一天忽然發現男主人與女主人不夠配套,可能就走上了離妻換夫的路子。

    這種現象本質上都是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可以說是有利有弊。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方面,它可以促進消費和內需型經濟增長是好事,但是對於個人來說,我們也應看到人的慾望沒有窮盡,而我們在一定階段的財力是有限的,雖然人往高處走,但也應把握適度原則,避免環環相扣的配套讓自己透支,比如購物的時候先給自己一個定額,錢花光了就停止刷卡,一個時段制定一個要求,標準暫時達到了就停止進一步求索。

  • 2 # 娛見

    “狄德羅煩惱”是一種常見的“愈得愈不足現象”,即在沒有得到某種東西時,心理很平穩,而一旦得到了,卻不會感到滿足。

    現實生活中,“狄德羅煩惱”很常見,比如一個女生上街買了一件衣服,回來之後發現自己全身上下一切好像都不對了,總覺得那那都配不上自己新買的那件衣服。於是,她就又上街購買了新的包包、褲子、鞋子、裝飾......

    狄德羅效應給我們的啟示:儘量不要選擇那些非必需的東西。因為如果你一當接受了一樣,那麼外界的和心理的壓力就會迫使你不斷地接受更多其他的非必需的東西。

    如何才能解決狄德羅煩惱呢?

    對此,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給出了他的處理方式。

    一天,幾名學生慫恿蘇格拉底去熱鬧的集市逛一逛。他們七嘴八舌地說:“集市裡的東西可多了,不僅有很多好聽的、好看的和好玩的,還有數不清的新鮮玩意兒,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東西應有盡有。如果您去了,一定會滿載而歸。”蘇格拉底想了想,同意了學生的建議,決定親自去看一看。

    第二天,蘇格拉底一進課堂,學生們立刻圍了上來,熱情地請他講一講集市之行的收穫。蘇格拉底看著大家,停頓了一下說:“此行我的確有一個很大的收穫,就是發現這個世界上原來有那麼多我並不需要的東西。”

    隨後,蘇格拉底說了這樣的一番話:“當我們為奢侈的生活而疲於奔波的時候,幸福的生活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簡單,比如最好的房間,就是必需的物品一個也不少,沒用的物品一個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

  • 3 # 劉金子

    蘇格拉底說了這樣的話:“當我們為奢侈的生活而疲於奔波的時候,幸福的生活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簡單,比如最好的房間,就是必需的物品一個也不少,沒用的物品一個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

  • 4 # 餘之言

    這毫不奇怪。這娑婆世界,目的就是要讓你受盡痛苦的!它讓你去"學習",但千萬不要真的學懂、學會;它讓你去尋找,但千萬不能真正找著;它讓你去"愛"或追求愛,但千萬不可以真的心滿意足…....它"假意"讓你"自由",然而你一旦相信它,並且經過千辛萬苦,就在你獲得"成功″的那一刻,彷彿一切都變了味似的。這便是這"世界″早已設計好了的套路及陷阱!心靈未覺醒前,人只能這樣被套著打轉;只有在覺醒之後才能"超越"出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喝了媽媽長時間心情不好的奶水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