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9054885456448
-
2 # 從零開始2i8T
菩提祖師,乃是海外老仙。他隱居深山,不露頭腳。雖法力無邊,卻是無人知曉。這位大仙只用了三年功夫就使孫悟空學會了長生不老術,七十二變和筋斗雲的本領。這對悟空今後大鬧天宮的,以至最後成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編輯本段]【誰是菩提祖師】 關於祖師身份的幾種猜想
菩提祖師在《西遊記》中可謂神龍見首不見尾,引起了不少人的聯想。有人說他是如來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有人把《西遊記》與《封神演義》聯絡起來,認為菩提祖師是準提道人,甚至有人說菩提祖師就是如來自己的化身。
說菩提祖師是如來的十大弟子之一,自然不是沒有根據。佛祖座下,須菩提是一位重要的弟子,“須菩提”的意思就是解悟空性,他被稱做“解空第一”。空在佛教經典中十分重要,但“空”又太玄妙難懂,說它是“有”也不對,說它是“無”也不對。空,不是空了沒有的空,不是空空洞洞的空,它不是實有,卻又離不開“有 ”。在佛祖座下眾多弟子中,真正能懂得空的道理,真正能體證空的妙義的,就是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既然師父是解空第一,那麼,他的徒弟自然會對“空”有很深的體悟,於是徒弟叫“悟空”也就很自然了。所謂悟空也是解空,是對空的一種理解和體悟。
但這種說法有很大的困難,首先,須菩提作為如來佛的重要弟子,卻好像完全脫離了組織,跟佛祖沒有一點聯絡了。而如來佛十大弟子中的其他人如金蟬子、阿儺、伽葉等卻老老實實地呆在師父身邊,如來對這個弟子的動向也沒有過問,這是很反常的事情。
其次,在《西遊記》中,我們可以看到的一個基本規律是,徒弟的神通往往跟師父差了一大截,基本上不是一個級數,就像木叉之於觀音菩薩那樣。金蟬子、阿儺、伽葉都位於如來十大弟子的行列,但他們的本事都頗為低微。而菩提祖師的神通幾乎可以用如天如海、深不可測來形容,即使與如來佛祖相比,似乎也不遑多讓,這也是一個多少令人稱奇之處。
此外,菩提祖師的學識與本領也非常奇特:他開講大道能夠“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他讓孫悟空選學的低階課程,就有道字門的三百六十旁門,包括術字門的請仙扶鸞、趨吉避凶,流字門三教九流的看經唸佛、朝真降聖,靜字門的參禪打坐、戒語持齋,動字門的採陰補陽、攀弓踏弩等等,十分駁雜;這些顯然不應該是如來佛教給他的。如果他真是“解空第一”,在從如來佛處出師以後,更不會學這些雜七雜八、他也用不著的東西。
祖師自稱“我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輩之小徒矣”,這十二個字是“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其中“如”字輩比較奇特,不知道如來是不是“如”字輩的。
總而言之,認為菩提祖師是如來佛十大弟子之一的說法面臨不少困難,有些牽強。
另一種說法認為,菩提祖師乃是《封神演義》中與如來並立的西方準提道人,是西方教的二教主。這一說法的重要證據,在於從《西遊記》與《封神演義》這兩本書中尋找人物之間的聯絡。
在《封神演義》中,準提道人出場時,做了一番自我介紹,他對文殊廣法天尊說道:原來道兄認不得我,吾有一律說出,便知端的:
大覺金仙不二時,西方妙法祖菩提;
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西遊記》中,菩提祖師首次亮相時,書中寫道:見那菩提祖師端坐在臺上,兩邊有三十個小仙侍立臺下。果然是:
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第一回)
只從這兩首詩的內容看,兩者說的基本上是同一個人,菩提祖師是準提道人的證據似乎十分確鑿,只是有一個遺留的小問題,就是這兩本書到底是誰抄了誰。這個問題也並不是很複雜,因為同樣明顯的是,《封神演義》中的接引道人對應著《西遊記》中的如來佛,對這兩人,兩本書中也都以詩的形式進行了描寫。
大仙赤腳棗梨香,敬獻彌陀壽算長。
七寶蓮臺山樣穩,千金花座錦般妝。
壽同天地言非謬,福比洪波話豈狂。
福壽如期真個是,清閒極樂那西方。
這首詩描述赤腳大仙向如來奉獻火棗的景象,詩的第一句“大仙赤腳棗梨香,敬獻彌陀壽算長”,是此情此景的真實寫照。
在《封神演義》第七十八回,接引道人來到東土,老子與元始率領眾門人下篷迎接。見一道人,身高丈六。但見:
大仙赤腳棗梨香,足踏祥雲更異常;
十二蓮臺演法寶,八德池邊現白光。
壽同天地言非謬,福比洪波說豈狂;
修成舍利名胎息,清閒極樂是西方。
描述初見接引道人的景象,也用了“大仙赤腳棗梨香”,這根本上是無頭無尾的一句話,簡直有些莫名其妙,誰抄誰一目瞭然。
《西遊記》中詩詞很多,而且它們原創性很強,形式變化多端,不拘一格,和正文一起擔負起講述西遊大故事的任務。作者不放過任何機會,只要能夠讓他一展身手,就會賦詩為證。這些詩詞的內容很好地適應了故事情節的發展,有些則是對正文中情節的補充。據有人統計,《西遊記》裡有三十二首詩經過小部分修改後,重現於《封神演義》之中。《西遊記》作者驚才絕豔,不合時宜地從《封神演義》中亂抄一氣的情況似乎是不可想象的。
這樣一來,認為菩提祖師是準提道人的說法自然就無法成立了。
還有一種影響較小的說法,認為菩提祖師就是如來本人,這種說法的依據並不是很多,主要基於幾點想法,比如認為一般人教不出孫悟空這樣的徒弟;一般人的徒弟也偷吃不到太上老君的五葫蘆金丹,如此之類,因此祖師就是佛祖本人。這一說法捕風捉影的成分較多,紮實的證據較少,推測過程中也有一些邏輯上的缺陷。而且,在大鬧天宮時節,還有一個細節,如來應玉帝招請前往收服悟空時,問悟空:“今聞你猖狂村野,屢反天宮,不知是何方生長,何年得道,為何這等暴橫?”其潛在的話語是說如來並不清楚這猴頭的來歷。除非如來是當面說謊,否則他是不該有此一問的,而以如來佛之尊,似乎沒有說這種謊話、明知故問的必要。
綜上,菩提祖師為百家之祖,神通不在如來之下。悟空學藝時,菩提自述精通百家讓孫悟空隨便挑一樣學,說實話,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從側面就可以看出菩提祖師得本事有多大;還有一處就是如來說西牛賀州無上真,但很明顯就有一位上真教會了悟空長生之術,從此處我們可以看到菩提祖師強大到連如來都感覺不道他的存在。所以,菩提之能不在如來之下甚至還在其上。菩提祖師應為作者杜撰,寄託了作者對當時現實的無奈和對隱士精神的理解。從他的本事看,他是百家之祖不是單獨的一個佛家或道家兩家所能支撐的,正是因為如此,如來感應不到菩提祖師的存在,才能教會孫悟空道家的法術神通,才會說出對悟空極端恐怖的威脅話語。正是因為他是百家之祖,所以才會被稱為菩提祖師,所以其身份才高於如來、玉帝和元始天尊。
其一,如前所述,他法力高超、神通廣大,但他的法力和神通,卻不止限於高超和廣大,更凸現在一個“博”字、突出在相容幷包上。我們看,他開講大道能夠“說一回道,講一會禪”(第二回),他可以傳授給孫悟空“道”字門中三百六十傍門的神通,並能使孫悟空“皆成正果”(第二回)。這般相容三教九流的神通,是《西遊記》中其他神仙都難以望其項背的,——即便是如來佛祖和太上老君,也只不過各代表一家而已。可以說,菩提祖師雖然名氣不響,卻屬真正的高人。
其二,較之其他神佛仙聖,菩提祖師不給人以隔膜感,他更像一位隱在人間的“上仙”。他所居之地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孤懸於海外的西牛賀洲地界,他似乎與其他神仙並無往來(這點不同於鎮元大仙這些“散仙”),與他交往的卻不乏樵夫野老。如曾指引過孫悟空的那位樵夫,就蒙他傳授過一曲《滿庭芳》,得以在“家事勞苦,日常煩惱”時念念,“一則散心,二則解困”(第一回)。他座下的弟子不計其數,“見今還有三四十人從他修行”(第一回),但細算起來,不難發現其中絕大多數當是俗子凡夫。是以,菩提祖師雖然法力通天,卻並不給人以高不可攀、觸不能及之感,他更像一位隱在世間的高士、聖人;這也成了菩提祖師與《西遊記》中其他神仙最大的不同。
其三,菩提祖師表現出了幾分“刑天之志”,至少,是在心中認同了這份“不平”。如書中所言,菩提祖師對孫悟空的前後因緣瞭如指掌,知道傳授給他神通,他學藝有成後“這一去,定會不良”(第二回),卻仍沒有將孫悟空拒之門外。試想,假若菩提祖師顧忌天庭地府的威儀、將仙界的金科玉律奉為圭臬,他何所取而非如此不可呢?雖然,他也曾告誡孫悟空不要講出他來,但在骨子裡卻未嘗不會因有這樣的徒弟而欣慰,不會為孫悟空的那番作為而振奮。和他的弟子孫悟空一樣,菩提祖師當也屬仙界的一個“另類”“異數”,只不過,他表現的不如孫悟空那樣張揚、那樣義無反顧罷了。並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菩提祖師是一位真正的“世外高人”,他雖隱於世外、人間,骨子裡卻有一股“不平”之氣(至少是包容、認可了這種“不平”之氣)。這般形象和氣質,絕似人間的高士、大隱。由此,筆者以為,在作者吳承恩的筆下,菩提祖師緣是人間隱士的化身;在他的身上,寄寓了作者對高士、大隱由衷的敬佩和神往,也流露出他對現實的不滿和難酬壯志的憤懣。 唐僧說:“佛陀是在菩提樹下參悟‘菩提正果’,而成了佛身”
這證明,釋迦牟尼在成佛身之前,菩提樹就早已存在了!
聯絡“菩提祖師”,這“菩提樹”不出意外,就正是“菩提祖師”種的!我們都知道,《西遊記》寫的是神怪世界,包羅的卻是人間永珍。玉皇大帝的昏憒狹隘,地府龍宮的騎強懦弱,甚或各路大神的多有“小處”和仙界、佛界的諸多陰暗面,無不是人間黑暗和腐朽的寫照。但是,面對這樣的世道,單憑一己薄力是無法改變的。真正的高潔貞士只能空懷“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的慨嘆,很自然地會萌生與其身處泥中,真不如隱入桃源博得內心的平和、乾淨的念頭。由此,須菩提祖師便應運而生,他的高卓、脫俗、不受世之羈絆、不染世之汙垢,正反映出了同處“濁世”的作者的理想和寄託。然而,作者畢竟是位讀書人,有過兼濟天下、造福蒼生的信念和追求,他雖然決意退而獨善其身,但先前的信念和追求卻並非一時即能擱舍。是以,作者心底仍有一種“不平”之氣,盼望還能澄清玉宇、滌盪塵垢,這就是為什麼隱於塵外的須菩提祖師,會流露出這種“刑天之志”,包容了那份“不平”和“逆骨”。原本,自古以來的隱士,又有多少是真正看破紅塵、自願隱於世外、窮其一生呢?許由、巢父畢竟只是屬於極少數,最大多數的都是因為世道險惡、宦海浮沉,青雲之志難遂,又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忿而歸去,求得獨善其身。他們緣是不能為世所用,而絕非不想為世所用,在他們心底何嘗不殘留著身離蓬蒿、再登魏闋的夢想呢?歸隱之舉,實出無奈。因此,在冷眼亂世之際,心中難免不生不平之氣。“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是隱士之志、之情,又何嘗不是隱士之嘆、之思呢?
-
3 # 鹹古
須菩提是如來變的●
《西遊記》第34回,孫悟空變成一個小妖去請九尾狐狸精,走到門口,放眼便哭,心卻想道:“老孫既顯手段,變做小妖,來請這老怪,沒有個直直的站了說話之理,一定見他磕頭才是。我為人做了一場好漢,止拜了三個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觀音,兩界山師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一卷經能值幾何?今日卻教我去拜此怪......使我受辱於人!”
孫悟空說只拜過三個人,這裡是孫悟空想的,不是說的,是孫悟空的內心活動不可能有假。裡面居然沒有須菩提祖師,難道孫悟空沒有拜過須菩提祖師嗎?嘴上不能說,孫悟空難道連想都不想了嗎?《西遊記》中說在西牛賀洲,孫悟空一見到須菩提祖師,“倒身下拜,磕頭不計其數”,學藝時“跪在榻前”,臨走時“只得拜辭”。也不知拜了多少遍!
顯然菩提老祖就藏在觀音菩薩、唐僧、如來,這三個人之中了?
第14回,心猿歸正:只見那猴早到了三藏的馬前,赤淋淋跪下,道聲:“師父,我出來也!”對三藏拜了四拜。
但是《西遊記》34回之前沒有拜過如來的描述,第一次和如來邂逅還被五行山壓住了!
須菩提≠菩提,菩提是另一個人,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
4 # 王步步VLOG
菩提祖師,《西遊記》中的一位祖師級人物,他隱居深山,不露頭腳。
《西遊記》中菩提祖師,佛道合一的名字,道家的氣質打扮,儒家的行事思想,為一個精通道教、佛教及諸子百家的高人形象。
回覆列表
孫悟空的第一個師傅-菩提祖師,他不讓孫悟空出師門後再提起他,否則就讓孫悟空萬劫不復。自從孫悟空從斜月三星洞出走以後,菩提祖師再沒有出現過 菩提祖師知道孫悟空代表什麼,也知道孫悟空追求什麼,甚至知道孫悟空將來會闖下怎樣的彌天大禍,但他還是傳授給孫悟空通天的本領,這說明菩提祖師對絕對的自由也是嚮往的,但這也正是他的痛苦之處。
菩提祖師只能是曇花一現,他在教授孫悟空本領之後,他的使命已經完成,他知道孫悟空的道路行不通,遲早要被扼殺,因此在《西遊記》第二回中,他趕走孫悟空的時候,有這麼一段場景。 悟空領罪,“上告尊師,我也離家有二十年矣,雖是回顧舊日兒孫,但念師父厚恩未報,不敢去。” 祖師道:“那裡什麼恩義?你只是不惹禍不牽帶我就罷了!” 悟空見沒奈何,只得拜辭,與眾相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