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格蘭特先生

    關鍵詞

    其實這是個有意思的問題,核心關鍵詞在於“為了”——事實上,病毒是沒有“為了”這一中高階目的性的,它們所發生的任何“進化”,包括減毒性降低致死率等等,其實都是偶然。

    你看,咱們又說到“進化”上了

    在大多數人的意識裡,病毒“進化”似乎是一個有方向、有目的、有選擇性的行為,因為“進化”這個詞,太主觀了,似乎給人感覺是,病毒很聰明地選擇降低毒性,最終達到與宿主共生的目標。

    實際上呢?咱們就舉致病性和致死率都很高的新型冠狀病毒來說吧,病毒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突變,舉個例子,假設病毒突變出100個種類,這100種病毒各有各的特點,有的毒性高,能夠快速讓宿主死亡;有的毒性低,潛伏期長;有的乾脆沒什麼毒性,但就是傳播性特別強……

    假設這種病毒在一個防控特別強的社會爆發,這個社會很快做出反應,並對生病的個體進行隔離治療的情況下:

    快速致死的,宿主死亡後,失去傳播途徑,這種變種慢慢消亡了;

    潛伏期長的,隨著社會的重視和隔離期的延長,以及有效治療手段的發現和使用,慢慢也被控制住,並消亡了;

    毒性低的,對宿主致死率不高,慢慢變成自限性疾病,被免疫系統幹掉,或者長期潛伏,雖然不能被完全消滅,但也不會對宿主造成太嚴重的傷害,甚至被大部分宿主攜帶並免疫,這種病毒終於沒有快速滅絕,能夠產生更多後代,進而存活下來;

    毒性超低,甚至對宿主有一些意想不到作用的,比如人類腸道病毒,甚至能夠在人類腸道的微生物環境中形成平衡,成為人體微生物環境的一部分,這就應該算是與宿主長期“共生”了。

    你看,實際上,不是病毒自己選擇了進化方向,病毒無序地發展了好多個進化方向,但被人類和自然環境幹掉了很多個,最後只有能夠延續後代的那些方向存留了下來。

    事實上,生物體內有不少被認為是與微生物長期共生而留下來的結構或痕跡,比如線粒體。

    所以不是“為了”

    回到題主的問題:新冠病毒減輕致死率為了與宿體共生,是不是個偽命題?

    我認為,不是“為了”,而是減輕毒性降低致死率的病毒,會因為人類的無視而活下來,有一些可能會產生“共生”的效果,但不是“為了”共生而減毒。

    這就是自然選擇。

  • 2 # 生物愛生活

    新冠病毒減輕致死率為了與宿體共生,是不是個偽命題?

    新冠病毒感染人類只是生物本能,為了生存和繁殖。新冠病毒致病性減輕不是為了與宿主共生,病毒本身沒有意識,而是突變後致病性減輕的病毒更容易得到在人群中傳播的機會。

    病毒是一種非細胞生命形態,它由一個核酸長鏈和蛋白質外殼構成,病毒沒有自己的代謝機構,沒有酶系統。它的複製、轉錄、和轉譯的能力都是在宿主細胞中進行,當它進入宿主細胞後,它就可以利用細胞中的物質和能量完成生命活動,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遺傳資訊產生和它一樣的新一代病毒。

    綜上,病毒本身沒有意識,新冠病毒致病性減輕不是為了與宿主共生,而是突變後致病性減輕的病毒更容易得到在人群中傳播的機會,這是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覺肖戰撞型朱一龍,李現撞型鄧倫,你更看好誰的發展?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