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教育智匯

    你小時候被同學起過綽號嗎?胖的同學被稱為“水桶”,瘦的同學被稱為“泥鰍”等,現在回想起來是不是還覺得蠻有趣的?

    一些可愛、有趣的暱稱、綽號可以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倒也無傷大雅,但是如果同學之間取綽號傷害到別人的自尊心、甚至達到諷刺、辱罵的程度,問題就嚴重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校園冷暴力”的形式之一。除了給同學取難聽的綽號,再比如班級來了新學生,被班級上幾個同學排擠、孤立,這也都屬於“校園冷暴力”的範疇。

    前不久,中國青年報釋出一組資料,在對1999人進行的調查中,86%受訪者認為身邊存在校園“冷暴力”,60.1%受訪者認為校園“冷暴力”會在當事人內心留下陰影,諷刺、辱罵和嘲笑被認為是最常見的校園冷暴力形式。

    18日,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編寫的《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7)》中也提到,有將近一半的北京中小學生都有過被叫難聽綽號的經歷,那麼,校園“冷暴力”對孩子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冷暴力”的背後又究竟有哪些深層原因?對此我們能夠做些什麼呢?

    校園“冷暴力”並不是個例

    調查:86%受訪者表示身邊存在校園“冷暴力”,諷刺、辱罵和嘲笑被認為是最常見的形式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99人進行了一項調查,其中調查物件主要來自於80後和90後年齡層。調查結果顯示,儘管對校園“冷暴力”的感知有所差異,但86%的受訪者都表示身邊存在校園“冷暴力”。 其中,諷刺、辱罵和嘲笑被受訪者認為是最常見的三種校園“冷暴力”形式。

    不同受訪者表示,校園“冷暴力”在不同學習階段出現的機率也有較大差異,其中初中和高中被認為是出現校園“冷暴力”最多的階段。

    校園“冷暴力”有多嚴重?超四成被調查學生曾被叫難聽綽號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編寫的《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7)》所做的調查中,將校園欺凌型別分為“身體欺凌(故意衝撞)”、“語言欺凌(難聽綽號)”和“關係欺凌(聯合孤立)”三種,後兩種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種“冷暴力”行為。調查顯示,40.7%的北京中小學生有過被叫難聽綽號的經歷。

    《中國青年報》也曾經對此做過採訪,結果顯示,在校園裡,關於長相、名字的歧視是最普遍的,尤其在中小學校園裡,這種不經意間的歧視悄悄成為孩子感受最早的傷害。

    比如說,比較胖的同學被稱為“水桶”,比較瘦的同學被稱為“泥鰍”,在調查中記者瞭解到,一多半的中小學生都有過因為長相、名字被起外號的經歷,而其中相當多數人感覺受到了傷害,對此充滿反感。而除了這些司空見慣的取外號現象,還有關於日常摩擦引起的孤立……

    還有更多的是被認為所謂的“不合群”……

    “我從小比較喜歡乾淨,有時會和女生玩得多一點。從小學起,班上所有人都叫我‘娘娘腔’,男生從來不理我。現在上大學,沒人說我‘娘’了,朋友才多了些。但我知道,我骨子裡仍然很自卑。”已經上了大學的小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自己現在依舊不怎麼合群,並且習慣了從他人的評價中去尋找存在感。

    校園“冷暴力”處理不當傷害大

    在中青報的調查中, 60.1%的受訪者認為校園“冷暴力”會在當事人內心留下陰影。校園“冷暴力”,發生於細微而傷人於無形。如果沒能及時制止,對人造成的傷害十分嚴重。

    來自北京的曹女士是一名初中孩子的家長,“孩子回家時會對我講學校發生的事。經常聽他說,班裡誰和誰又‘絕交’了。”她說,所謂“絕交”,“就是一週不說話”。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調查也顯示,兒童受欺凌經歷與其發展之間存在著密切關係。長期遭受校園欺凌和冷暴力,孩子會變得性格畏縮,相比於其他孩子也更容易產生焦慮、敵意和沮喪等負面情緒,並且遭遇的欺凌程度越高,表現越明顯。

    校園“冷暴力”頻頻出現,原因何在?

    表面上,很多“校園冷暴力”是因同學間的摩擦誤會產生的,而在這背後,又有許多綜合、複雜的原因值得關注。

    和成長環境有關——

    在《中國青年報》的此次調查中,也對校園冷暴力頻頻出現的原因進行了瞭解。其中62.1%的受訪者認為校園冷暴力出現的原因是自私之風盛行,還有很多人認為這與孩子的成長環境和家庭教育有關。

    課業壓力大,心理不成熟——

    河北保定某高中班主任馬澤輝(化名)認為,校園“冷暴力”的發生和學生的心理年齡有很大關係。“初高中的孩子往往還不太成熟,容易斤斤計較”。同時,馬澤輝覺得不同學習階段的課業壓力也會對校園“冷暴力”產生影響,“中學時期,面對中考、高考的壓力,很多孩子的精神是緊繃的,比較容易受到‘刺激’。和同學發生矛盾後,也不會自主進行心理疏導和排解”。

    也有人認為,不應該用成年人的價值觀來過度解讀冷暴力——

    《南方日報》去年也對這一話題進行採訪,調查顯示在很多“校園冷暴力”事件中,老師往往是後知後覺的。實際上,在採訪中,不少老師很反感“冷暴力”的說法,他們認為,也許冷暴力確實存在,“但不應該用成年人的價值觀來過度解讀冷暴力。”

    如何幫助那些遭遇校園“冷暴力”的孩子們?

    老師們,讓班上別太冷,變得暖暖的!

    老師除了講授知識,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也離不開老師的關愛,而這些關愛往往從自身為出發點,從點滴細節做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SML對未來幾年的晶片光刻工藝與新機器有怎樣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