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魏很有名,是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教授。他的這門課程就是專門為年輕父母們打造的,用前沿的腦科學成果,來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
下面分享給你的這一講,做父母的肯定都關心,叫作:家長如何擺脫孩子的時間綁架?這表面上是一個家長時間投入的問題,實際上包含著孩子成長的科學規律。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聽聽Dr.魏是怎麼說的。
你今天被“綁架”了嗎?
Dr. 魏
我講到過度養育的危害,就是那種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幫助、代替孩子做決定的“直升機型父母”,會讓孩子更焦慮,更脆弱,更不幸福。假如你發現,你孩子遇到問題都來找你,很容易被困難打敗,你也是經常感覺為孩子心力交瘁,那你很可能就是在過度養育了。
當然我也知道,關注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保護、幫助、指導也是我們做父母的職責,但是如果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會牽動著你脆弱的神經,他一哭一鬧都會讓你心驚肉跳,那就說明你關注得過頭了,你其實已經被自己對孩子的關注綁架了。這個時候,你的過度養育對孩子就是弊大於利了。
反其道而行之,注意三個方面
那麼,該怎麼辦呢?我給你三條建議,就是要注意自己最容易被孩子綁架的三個方面,第一,是孩子的困難,第二,是孩子的情緒,第三,是孩子的生活。
所以,你要反其道而行之:
《Dr. 魏的家庭教育寶典》查詢結果
從困難、情緒和生活入手,給孩子空間
1. 不被孩子的困難綁架
你要知道,困難不是孩子的敵人,而是他的朋友。一個孩子呱呱落地的時候,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怎麼到後來就成長為一個大人的呢?還是靠各種嘗試、各種挑戰,最後才練出來的。
所以,我是用積極的眼光看女兒遇到的困難的。如果困難太大,當然我會幫她,但一般情況下,如果她努力一下就能解決的,我就會在旁邊觀察。比如說,搭積木,有時候她找不到正確的搭法,向我求助,但是我知道她已經快要做到了,就只差一點點,我就會堅持說:“哎,你再試一試,你現在這個思路是對的,再試一次說不定就成功了。”她沒有辦法,只好繼續再試,結果又試了兩下後,成功了!她那個開心啊,臉上那個自豪的表情,假如是靠大人幫忙的話,絕對是看不到的。所以,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儘量先讓他們自己嘗試解決,才能幫助他們建立真正的自信心。如果老是靠大人幫忙然後成功,那他的自信心,就是作弊來的,是虛假而又脆弱的。
同樣的,如果她要犯錯誤的時候,我也不一定干預。如果是那種可能會傷害到自己或別人的錯誤,比如她在車水馬龍的公路邊上亂跑,那我肯定會把她拉住。但是如果後果不嚴重,我就會放手讓她去犯錯誤,這樣她才能更好地記住。
我在第一期《運用三個方法,讓孩子比你更聰明》的讀者問答裡,回答了一個家長關於如何管理風險能力的問題,你可以返回去再看一遍,道理也是類似的。有的時候放手讓孩子去感受一些事情不好的後果,注意這一定得是在安全範圍內的,可以幫助孩子理解規矩、禁區的意義,提高孩子管理風險的能力。比如說大人知道門會夾手,有風險,但是孩子還不能理解這種風險的意義,就是喜歡到處摸一摸。
那想避免孩子夾傷手,你會怎麼做呢?時時刻刻戰戰兢兢看著孩子,不讓他離開你的視線範圍嗎?不是的,我會反其道而行。就是把孩子真的領到門旁邊,陪孩子把手放在門縫那邊,稍稍碰一下門,邀請孩子用手體會一下夾手的感覺,注意不要讓孩子感到痛,就是讓他知道原來這個感覺是這樣的,我還會告訴他,“你體會一下啊,門要是這樣很快地關上,手會怎麼樣呢?”這樣孩子就學會去預估這個風險,經過這一番經歷,孩子也會有自我保護的意識了。有的時候我其實可以預見到,我女兒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但既然後果不嚴重,我就讓她自己去犯錯,因為這樣她才能更好地吸取教訓。
放手讓孩子承受一些事情的後果,其實就像我們給孩子打了一劑疫苗,孩子透過這些早期的風險學習,產生了自我保護意識,漸漸地也能內化出對抗危險的抗體,以後遇到其他危險也能夠很快地作出反應。相反,如果你看見孩子要犯錯誤,就連忙攔住他,那孩子就沒有機會成長了,以後遇到其他類似的問題,他就不知道如何去探索正確的答案。
當然,我也知道一些家長,特別是一些爺爺奶奶特別擔心讓孩子犯錯誤,生怕傷害了孩子,我這裡要鄭重地告訴你,給孩子犯錯誤的機會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讓孩子選擇,哪怕是去試錯,也是在給孩子探索學習的經驗。
家長有幾種帶領孩子學習的模式,比如監督學習,就是一步步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觀察學習就是讓孩子直接照搬大人的行為,而試錯學習就是讓孩子在錯誤中學習,探索學習的過程。
還有那些連錯誤都算不上,只是跟家長的喜好不同的決定,這時候你就更加應該讓孩子去做了。這個大到興趣發展,比如說我知道彈琴、下象棋,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有幫助,但是我不能強迫孩子去學這些東西,我尊重她的選擇。我能做的就是,提供給孩子一個發展這些興趣的平臺。
比如我想要孩子多運動,我就帶她去練跳舞、游泳、踢足球、打籃球、跑步、輪滑,我就帶她試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然後讓她從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著迷的活動。有些運動她一開始喜歡,比如輪滑,之後不玩了;有些她一開始不喜歡,比如她一開始不喜歡跳舞,過幾年她又變得喜歡了,在這之中我都不太乾涉,只是陪伴在孩子身邊,給她提供這些探索個人興趣的機會。
總之,我不會絞盡腦汁地想辦法幫我女兒繞過困難,走捷徑直達成功,而是尊重她的選擇。這讓我這個爸爸當得更輕鬆,女兒還因此特別喜歡我,因為我管她管得少,而且從長期看,孩子這樣會更堅強,更有韌性。
2. 不被孩子的情緒綁架
別被孩子的情緒綁架。因為做第一步的最大障礙之一,就是孩子遇到困難後,難過、沮喪和生氣。當孩子又委屈又傷心地哭起來,那可真是讓我們做父母的心都要碎掉,恨不得做什麼都答應,只要能讓孩子不傷心。但是,這個時候你要注意,你其實是對孩子的情緒過多關注了,你被過多關注綁架後,對他的情緒發展反而不利。
為什麼呢?因為孩子需要自己學會怎麼處理情緒。從進化心理學上講,情緒是我們對外界變化的反應,是提醒我們,該如何應對變化。如果他一傷心,你就給他棒棒糖吃,一生氣,你就道歉說:“都是媽媽不好”,那他就會誤以為負面情緒是跟父母討價還價的工具,而不是現實世界發出的訊號。
所以像我剛才舉的搭積木的例子,我拒絕了我女兒的求助之後,她嘴巴一扁,眼睛一紅,挺傷心的樣子,我看了當然也心疼,但是我忍住了去幫她的衝動,堅持只是在旁邊觀察,最後她看指望我是沒希望了,只好回頭繼續嘗試,然後才成功了。
除了我主動讓她嘗試自己克服困難之外,要給她一個自己處理情緒的機會。為什麼過度養育的孩子會在困難面前特別脆弱?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沒有好好練習如何應對困難帶來的負面情緒。
如果你拒絕被孩子的負面情緒所綁架,他會慢慢地知道,負面情緒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難過、傷心,確實不好受,但挺一挺就過去了,所以他以後才會不怕挑戰,因為失敗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不是世界末日。
3. 不被孩子的人生綁架
這是最重要的一條。你要記住,孩子的人生不是你的人生,他不是你人生中唯一重要的東西。當然你可以選擇為孩子付出更多,但結果往往會事與願違。並不是說你投入越多,在孩子身上產出就越多。你投入太多後,孩子一方面受不了你的過度養育,造成巨大心理壓力,另一方面,你為孩子連自己的生活都不要了,本身就給孩子樹立了錯誤的榜樣。
斯坦福大學的新生部主任,也是斯坦福的本科教育副教務長 Julie Lythcott-Haims ,根據她在斯坦福的經驗和思考,寫了一本書,叫《怎樣培養出一個成年人?》(How to Raise an Adult)。在她看來,現在的大學生雖然年紀上已經成年,但是心理還跟孩子一樣。她有一個很有趣的觀點——就是因為這些學生的父母為孩子付出太多。在孩子看來,成年人的世界太可怕了,全是忙碌、焦慮和疲憊,所以他們不願意成為成年人。
Julie 說,為了讓你的孩子人生更美好,你首先需要把自己的人生過美好 。因為孩子會觀察別人,尤其是對他們影響最大的父母,往往成為他們最愛模仿的物件。如果你為了孩子的人生美好,而把自己的人生過得很悲慘,那可能你孩子的人生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因為他只從你這裡學到了過悲慘人生的方法。
所以,千萬別把你的人生變成孩子人生的附屬品,那樣你會整天為孩子焦慮。還記得我上期提到的澳洲麥考瑞大學的研究嗎?他們發現了有一些指標,能夠從4歲孩子身上預測到他將來會不會焦慮。除了過度養育外,還有一個指標就是媽媽自己的焦慮程度。如果你特別容易被孩子的困難、情緒和生活綁架,那你的焦慮,說不定已經影響到孩子了。
Dr. 魏的小“叨叨”
最後,我還是要叨叨一下,我反對過度養育,絕不是說我主張對孩子放任自流。我只是說,對孩子的關注要適度,一點不關注,或者該關注的不關注,比如像我前面舉的例子,涉及到他的安全或者道德規範,或者他遇到自己沒辦法獨立解決的問題的時候,你還是要關注的。
但是,現在大部分家長的問題是過度關注,而且往往只是過度關注了孩子表面上的安全、健康、情緒、學習這些問題,對於他深層的心理健康、學習習慣、處事能力等反而關注不夠。不過,這個就是以後的話題了,我會慢慢地講如何在這些方面幫助你的孩子。
今日得到
1.防止過度養育,主要是要防止你被對孩子的關注所綁架,具體地說,是被孩子的困難、情緒和生活所綁架。
2.對孩子的關注是我們的天性,但是我們育兒,不能只靠本能,還要靠科學,所以你必須得使用理性,給予孩子適當範圍的幫助、指導就好,不能事事包辦,時刻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上空。
Dr.魏很有名,是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教授。他的這門課程就是專門為年輕父母們打造的,用前沿的腦科學成果,來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
下面分享給你的這一講,做父母的肯定都關心,叫作:家長如何擺脫孩子的時間綁架?這表面上是一個家長時間投入的問題,實際上包含著孩子成長的科學規律。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聽聽Dr.魏是怎麼說的。
你今天被“綁架”了嗎?
Dr. 魏
我講到過度養育的危害,就是那種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幫助、代替孩子做決定的“直升機型父母”,會讓孩子更焦慮,更脆弱,更不幸福。假如你發現,你孩子遇到問題都來找你,很容易被困難打敗,你也是經常感覺為孩子心力交瘁,那你很可能就是在過度養育了。
當然我也知道,關注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保護、幫助、指導也是我們做父母的職責,但是如果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會牽動著你脆弱的神經,他一哭一鬧都會讓你心驚肉跳,那就說明你關注得過頭了,你其實已經被自己對孩子的關注綁架了。這個時候,你的過度養育對孩子就是弊大於利了。
反其道而行之,注意三個方面
那麼,該怎麼辦呢?我給你三條建議,就是要注意自己最容易被孩子綁架的三個方面,第一,是孩子的困難,第二,是孩子的情緒,第三,是孩子的生活。
所以,你要反其道而行之:
不要把他遇到的困難看成是多大的事,讓他自己去做決定,去犯錯誤,去被困難磨鍊,這對他有好處,這就是不被他的困難所綁架;不被他的情緒綁架,也就是不要一看見孩子有負面情緒就慌張,就算他難過、失望、沮喪、生氣,也不等於就立刻需要你的援助;最重要的是不要被孩子的生活所綁架。孩子和家長各有各的人生,你沒辦法代替孩子過一輩子。把自己的生活過好,這是最重要的,並且對孩子也更好。《Dr. 魏的家庭教育寶典》查詢結果
從困難、情緒和生活入手,給孩子空間
1. 不被孩子的困難綁架
你要知道,困難不是孩子的敵人,而是他的朋友。一個孩子呱呱落地的時候,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怎麼到後來就成長為一個大人的呢?還是靠各種嘗試、各種挑戰,最後才練出來的。
所以,我是用積極的眼光看女兒遇到的困難的。如果困難太大,當然我會幫她,但一般情況下,如果她努力一下就能解決的,我就會在旁邊觀察。比如說,搭積木,有時候她找不到正確的搭法,向我求助,但是我知道她已經快要做到了,就只差一點點,我就會堅持說:“哎,你再試一試,你現在這個思路是對的,再試一次說不定就成功了。”她沒有辦法,只好繼續再試,結果又試了兩下後,成功了!她那個開心啊,臉上那個自豪的表情,假如是靠大人幫忙的話,絕對是看不到的。所以,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儘量先讓他們自己嘗試解決,才能幫助他們建立真正的自信心。如果老是靠大人幫忙然後成功,那他的自信心,就是作弊來的,是虛假而又脆弱的。
同樣的,如果她要犯錯誤的時候,我也不一定干預。如果是那種可能會傷害到自己或別人的錯誤,比如她在車水馬龍的公路邊上亂跑,那我肯定會把她拉住。但是如果後果不嚴重,我就會放手讓她去犯錯誤,這樣她才能更好地記住。
我在第一期《運用三個方法,讓孩子比你更聰明》的讀者問答裡,回答了一個家長關於如何管理風險能力的問題,你可以返回去再看一遍,道理也是類似的。有的時候放手讓孩子去感受一些事情不好的後果,注意這一定得是在安全範圍內的,可以幫助孩子理解規矩、禁區的意義,提高孩子管理風險的能力。比如說大人知道門會夾手,有風險,但是孩子還不能理解這種風險的意義,就是喜歡到處摸一摸。
那想避免孩子夾傷手,你會怎麼做呢?時時刻刻戰戰兢兢看著孩子,不讓他離開你的視線範圍嗎?不是的,我會反其道而行。就是把孩子真的領到門旁邊,陪孩子把手放在門縫那邊,稍稍碰一下門,邀請孩子用手體會一下夾手的感覺,注意不要讓孩子感到痛,就是讓他知道原來這個感覺是這樣的,我還會告訴他,“你體會一下啊,門要是這樣很快地關上,手會怎麼樣呢?”這樣孩子就學會去預估這個風險,經過這一番經歷,孩子也會有自我保護的意識了。有的時候我其實可以預見到,我女兒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但既然後果不嚴重,我就讓她自己去犯錯,因為這樣她才能更好地吸取教訓。
放手讓孩子承受一些事情的後果,其實就像我們給孩子打了一劑疫苗,孩子透過這些早期的風險學習,產生了自我保護意識,漸漸地也能內化出對抗危險的抗體,以後遇到其他危險也能夠很快地作出反應。相反,如果你看見孩子要犯錯誤,就連忙攔住他,那孩子就沒有機會成長了,以後遇到其他類似的問題,他就不知道如何去探索正確的答案。
當然,我也知道一些家長,特別是一些爺爺奶奶特別擔心讓孩子犯錯誤,生怕傷害了孩子,我這裡要鄭重地告訴你,給孩子犯錯誤的機會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讓孩子選擇,哪怕是去試錯,也是在給孩子探索學習的經驗。
家長有幾種帶領孩子學習的模式,比如監督學習,就是一步步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觀察學習就是讓孩子直接照搬大人的行為,而試錯學習就是讓孩子在錯誤中學習,探索學習的過程。
還有那些連錯誤都算不上,只是跟家長的喜好不同的決定,這時候你就更加應該讓孩子去做了。這個大到興趣發展,比如說我知道彈琴、下象棋,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有幫助,但是我不能強迫孩子去學這些東西,我尊重她的選擇。我能做的就是,提供給孩子一個發展這些興趣的平臺。
比如我想要孩子多運動,我就帶她去練跳舞、游泳、踢足球、打籃球、跑步、輪滑,我就帶她試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然後讓她從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著迷的活動。有些運動她一開始喜歡,比如輪滑,之後不玩了;有些她一開始不喜歡,比如她一開始不喜歡跳舞,過幾年她又變得喜歡了,在這之中我都不太乾涉,只是陪伴在孩子身邊,給她提供這些探索個人興趣的機會。
總之,我不會絞盡腦汁地想辦法幫我女兒繞過困難,走捷徑直達成功,而是尊重她的選擇。這讓我這個爸爸當得更輕鬆,女兒還因此特別喜歡我,因為我管她管得少,而且從長期看,孩子這樣會更堅強,更有韌性。
2. 不被孩子的情緒綁架
別被孩子的情緒綁架。因為做第一步的最大障礙之一,就是孩子遇到困難後,難過、沮喪和生氣。當孩子又委屈又傷心地哭起來,那可真是讓我們做父母的心都要碎掉,恨不得做什麼都答應,只要能讓孩子不傷心。但是,這個時候你要注意,你其實是對孩子的情緒過多關注了,你被過多關注綁架後,對他的情緒發展反而不利。
為什麼呢?因為孩子需要自己學會怎麼處理情緒。從進化心理學上講,情緒是我們對外界變化的反應,是提醒我們,該如何應對變化。如果他一傷心,你就給他棒棒糖吃,一生氣,你就道歉說:“都是媽媽不好”,那他就會誤以為負面情緒是跟父母討價還價的工具,而不是現實世界發出的訊號。
所以像我剛才舉的搭積木的例子,我拒絕了我女兒的求助之後,她嘴巴一扁,眼睛一紅,挺傷心的樣子,我看了當然也心疼,但是我忍住了去幫她的衝動,堅持只是在旁邊觀察,最後她看指望我是沒希望了,只好回頭繼續嘗試,然後才成功了。
除了我主動讓她嘗試自己克服困難之外,要給她一個自己處理情緒的機會。為什麼過度養育的孩子會在困難面前特別脆弱?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沒有好好練習如何應對困難帶來的負面情緒。
如果你拒絕被孩子的負面情緒所綁架,他會慢慢地知道,負面情緒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難過、傷心,確實不好受,但挺一挺就過去了,所以他以後才會不怕挑戰,因為失敗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不是世界末日。
3. 不被孩子的人生綁架
這是最重要的一條。你要記住,孩子的人生不是你的人生,他不是你人生中唯一重要的東西。當然你可以選擇為孩子付出更多,但結果往往會事與願違。並不是說你投入越多,在孩子身上產出就越多。你投入太多後,孩子一方面受不了你的過度養育,造成巨大心理壓力,另一方面,你為孩子連自己的生活都不要了,本身就給孩子樹立了錯誤的榜樣。
斯坦福大學的新生部主任,也是斯坦福的本科教育副教務長 Julie Lythcott-Haims ,根據她在斯坦福的經驗和思考,寫了一本書,叫《怎樣培養出一個成年人?》(How to Raise an Adult)。在她看來,現在的大學生雖然年紀上已經成年,但是心理還跟孩子一樣。她有一個很有趣的觀點——就是因為這些學生的父母為孩子付出太多。在孩子看來,成年人的世界太可怕了,全是忙碌、焦慮和疲憊,所以他們不願意成為成年人。
Julie 說,為了讓你的孩子人生更美好,你首先需要把自己的人生過美好 。因為孩子會觀察別人,尤其是對他們影響最大的父母,往往成為他們最愛模仿的物件。如果你為了孩子的人生美好,而把自己的人生過得很悲慘,那可能你孩子的人生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因為他只從你這裡學到了過悲慘人生的方法。
所以,千萬別把你的人生變成孩子人生的附屬品,那樣你會整天為孩子焦慮。還記得我上期提到的澳洲麥考瑞大學的研究嗎?他們發現了有一些指標,能夠從4歲孩子身上預測到他將來會不會焦慮。除了過度養育外,還有一個指標就是媽媽自己的焦慮程度。如果你特別容易被孩子的困難、情緒和生活綁架,那你的焦慮,說不定已經影響到孩子了。
Dr. 魏的小“叨叨”
最後,我還是要叨叨一下,我反對過度養育,絕不是說我主張對孩子放任自流。我只是說,對孩子的關注要適度,一點不關注,或者該關注的不關注,比如像我前面舉的例子,涉及到他的安全或者道德規範,或者他遇到自己沒辦法獨立解決的問題的時候,你還是要關注的。
但是,現在大部分家長的問題是過度關注,而且往往只是過度關注了孩子表面上的安全、健康、情緒、學習這些問題,對於他深層的心理健康、學習習慣、處事能力等反而關注不夠。不過,這個就是以後的話題了,我會慢慢地講如何在這些方面幫助你的孩子。
今日得到
1.防止過度養育,主要是要防止你被對孩子的關注所綁架,具體地說,是被孩子的困難、情緒和生活所綁架。
2.對孩子的關注是我們的天性,但是我們育兒,不能只靠本能,還要靠科學,所以你必須得使用理性,給予孩子適當範圍的幫助、指導就好,不能事事包辦,時刻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