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昌69

    給予和回報之間,沒有必然的關係。給予者如果要求回報,就是交換,不是給予。回報是被給予者的幻想,除非他能給予他想報答的給予者想要或者急缺的東西,這很難。但被給予者如果心安理得的坐享其成,那也將失去給予者給予的本意。所以,給予者不應該,基本也不會,把給予作為交換的條件,否則,他只是商人。而被給予者對給予者應該有報答的態度,卻不一定,也很難是一對一的。個人認為,給予者不必拘泥於被給予者是否報答,而應儘自己的能力對被給予者以有實效的幫助,甚至動員社會力量以完成對被給予者的幫助。而被給予者應該有報答的心,在有能力的時候也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或者比自己更弱勢的人。被給予者應該努力提升自己,儘量減少被幫助的必要,直至完全獨立。當一個給予者看見一個被給予者變成一個獨立自強、成長為一個新的給予者的時候,給予者應該是最開心、最有成就感的。能給予的人的生命是有意義的,從被給予者成長為給予者,同樣是有意義的。

  • 2 # 睿曉然

    基本上是絕大多數人都有求回報的心理,這是正常的,在中國文化裡,這叫“捨得”,沒有舍就沒有得,當然這是多方面的,只是這種捨得的程度和形式不同,有的是為利,有的是為名。另外,“知恩圖報”也是體現了得到者要予以回報。這二者體現了社會的共生共利互助關係,並不矛盾。在西安方文化裡叫作交換,但在中國文傳統裡就體現得更為高尚。生活中理應客觀看待這種心理,由其是中國這種人情社會,更要恰當處理,有時刻意得到別人的小恩小惠對人際關係處理也有益處,處處不麻煩人的人往往有些事行不通,這就是現實,要學會得,更要懂得回報。

  • 3 # 芳芳李143362962

    一般我們受到別人幫助的話,有能力時都會回報,因為我們受的教育也是要知恩圖報。我們有回報別人的心理,所以對別人好了以後,也想著他有能力了,也得感恩於我們,這很正常,回報有時一句話就可以,不一定是物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成功在網路給女兒找了個物件,你家孩子怎麼找到物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