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娥你好

    如果你在法律上已成年、收入穩定足以養活自己、生活完全能夠自理,那我下面的回答可能對你有用。

    經常指導你生活的人,表達方式或溫和或激烈,初衷是善意的,因為不相干的人是不會總關注你的。

    至於你是否願意接受這份善意,還是隻願意接受部分善意,一定要遵從內心的聲音

    我經常和女兒說的一句話,可以說她從小到大聽到耳朵都磨出繭子了。

    “長輩、老師、權威人物說的不一定百分百正確,有的可能暫時可行,有的可能部分可行,有的可能完全行不通,千萬別不加分析就盲從。”

    出於善意的關心分適度和過度。適度關心,被關心者如沐春風,過度關心,被關心者如芒在背。但作為被關心者,太過抗拒會讓對方難堪,既傷感情又損關係。

    問題描述裡給出2個選擇,一是妥協,二是做自己,其實還可以多一個選擇:接受別人的善意,即態度上溫和不抗拒,肯定其建議中可取部分,同時冷靜思考自己想法是否明智可行,從而最佳化行動。

    無緣無故的“妥協”和一意孤行的“做自己”,風險是一樣的。蘇格拉底說過,未經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過。那麼不退避也不冒進的人生大抵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業證大專不能報專升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