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憤怒野虎
-
2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很多人為宋朝惋惜,陳寅恪先生所說的中華文化歷經數千年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如此繁華,卻最終被少數民族滅亡,靖康之恥,崖山之戰,千年之後在史書上也難掩悲愴。
宋朝的軍事科技異常發達,火器在唐朝已經使用,到宋朝時發展到了一定規模,有大有小。此外,因為嚴重的外患,宋朝可謂是軍國主義,國家收入的六分之五都用來供養軍隊,宋朝人寫的武備志,也說明宋代是中國古代武器發展史上的高峰。宋朝積貧積弱,不是弱在武備,而是在體制。
火器的發展,並沒有立刻取得對冷兵器時代的戰場坦克,騎兵的絕對優勢。因為彈容量小,操作複雜,發射效率低,易受天氣影響等因素,宋朝時,火器只能作為輔助兵器使用,諸如用來驚嚇敵方騎兵的戰馬,並且透過響聲製造噪音,喧聲奪敵方計程車氣,真要造成戰場殺傷,當時的火器還不具備足夠的威力。
火藥武器的發展,需要材料科學的同步發展。騎兵最終撤出歷史舞臺,是在馬克沁機槍出現之後,而馬克沁大放光芒的時候已經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了。普遍裝備火器的英軍,在19世紀的中葉,3次攻擊阿富汗,都被阿富汗人用傳統的弓箭擊敗。所以,除非宋朝時就已發明機槍,不然沒有辦法依靠改進武備就取得絕對優勢。明朝時的天工開物上記載的很多器械,主要部件還是木質的,鑄造技術並沒有獲得太大的發展。在英國工業革命之後,尤其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鋼鐵鑄造技術才出現井噴式的發展。讓宋朝在一千年掌握如此發達的機械加工技術,有些困難。
再者,前文說過,宋朝之弱,不是弱在武備上,相比於女真蒙古的傳統兵器,宋軍的武器裝備是超過他們的,如床弩這種冷兵器時代的遠端狙殺武器,宋軍都能研發出來。宋軍的癥結在於軍事體制,崇文抑武,守內虛外是趙宋官家的成例。宋朝當兵,都要在臉上刺字,經常有宋朝的電視劇臺詞刺配。刺,即黔面。配,即發配。軍人政治地位低,需要接受同級文官領導與制約。所以宋朝三百年,好男不當兵。忽必烈佔了中原後,瞭解到這些政策,大為不解,說:為什麼要這麼苛難最值得尊敬的戰士呢?於是,宋朝就行的刺面就被廢止了。
軍人地位低,戰鬥慾望自然就不高。北宋167年,除了開國的那些將帥們,真正名垂青史的,只有從基層升上來的狄青,而這個狄青也被朝政攻擊,年紀輕輕就鬱鬱而終。所以有句話說,北宋缺將,南宋缺相。
其實華人才智卓絕,怎麼可能缺人才?只是當政者不用,所謂肉食者鄙,不能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
宋朝雖然歷代君臣都有進取之心,然而借鑑唐代在西南損兵折將,國力大損的教訓,太祖皇帝就拿著斧子在地圖上一劃,說,此外非吾有也。這一下子就把現在的雅安,玉樹,攀枝花等地放棄了。
宋朝在領土上,對南方土地,沒有太大的野心是不爭的事實,就算越南背約攻擊宋朝,宋仁宗也只是打敗越南,迫其朝貢。
回到宋朝自身,當時的江西,兩廣一帶在宋朝才得到大面積開發。開發需要有人,有時間,宋朝自己家的土地照看不過來,就別提去佔領東南亞雨林地帶難以開發的土地了。越南從唐朝的靜海軍真正獨立建國,也是在宋朝時期。
所以,宋王朝的軍事關注重點,一直在西北,北方,這些地方的戰事,聚集了宋朝君臣的大多數注意力。對於東南亞,沒有太大興趣。即使宋朝打敗了金人,蒙古,宋朝的目標也是循著唐朝的戰略方向,一直往西打,把那裡打下來才是守護中原的政治正確。也是宋朝時期,新疆一帶被伊斯蘭化。如果宋朝勢力打進中亞,那就更熱鬧了。西遼,葛羅祿,阿富汗,塞爾柱突厥,欽察等,打成一鍋粥。
至於東南亞,是元朝在西南地區有了開拓史,明朝繼承元朝的政治遺產,在西南地區也有不少領土。後來東南亞各國,主要是緬甸等國開始了王朝戰爭,不斷蠶食明朝領土,最終變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
所以,宋軍即使打敗了金,蒙古也不會殖民東南亞。
回覆列表
不會。這與中原王朝的思想體系有關。1.歷史上,中原腹地為黃河區域,後來才隨著北方遊牧民族不斷侵擾,漢族南遷,中原腹地遷移至長江流域。2.兩宋時代,宋的武器已達當時世界最先進水平,轟天炮、震天雷等早已在軍中部署,只是草包皇帝的朝令夕改,北宋才被金國破城。還有北宋火藥武器雖然先進,但在快速反應上比金國、蒙古的騎兵,還是存在缺陷。3.倘若宋朝大規模擊敗金國和蒙古,也不可能吞併東南亞地區。一則該地區漢族人還未大規模迂移到這些地方,該地區還未“開化”,是荒蠻之地。二則開發這些地區,中央朝廷還需拔大量庫銀去維持發展,得不償失。再則江南水鄉魚米富足,文人墨客早已沉醉其中,根本沒有心裡去拓展。例如,明清兩朝,都沒有再向南拓展,吞併東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