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豆子人民藝術家
-
2 # 寂寞的紅酒
第一,科舉屬於選舉的一種,古代選官一選徳,二選才,三才考學識。只不過歷代的選舉逐漸發現徳和才透過考試是看不出來的,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考學識。
第二,古代並不是只考寫文章,唐朝時考試內容有五十多種,比如算術和醫學考試,只是末期被廢了。中國是仕途經濟,數理化於做官無太大的幫助,所以考寫文章。 -
3 # kjjjgbv
首先,古時候的數學物理等還沒有被引入中國,那時候人們以文治國,武安邦為基礎。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根本。所以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說。那時候是冷兵器時代。也沒像現在這樣自動化作戰計算彈道什麼的,一個人是否有才,全靠自己在科舉考試時候在兩張薄薄的宣紙上闡述出自己對治國興邦的見解。不僅要闡述清楚,還要按照當時規定的格式,不逾矩。
雖然說只是寫一篇文章,但是考的範圍確實很廣參考人除了要通曉許多詩詞歌賦,還要知道孔孟之道。這就是科舉的根本。
那時候雖然沒有數學考試,但是也有涉及,唐朝時候,考試範圍除了上述所說,還有《九章律》《周髀》《綴術》《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都有涉及,土木類專業人士還要考《構造法式》而太醫院則需要考醫術,然而太醫並不容易考,考核非常嚴厲。
雖然科舉考試沒現代人想象中那樣迂闊,也不是看完四書五經就能考上的,既然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必然有存在的意義吧
原題目:
古代學子寒窗苦讀十幾年,透過科舉考試成為官員,掌管一方。這需要各方知識,為什麼科舉考試只考寫文章?不像現在這樣,數理化都考呢?古代科舉不光考作文啊題主,科舉從隋唐開始就已經有各科題目了,包括數理化。科舉考題,首先必不可少的,是“名詞解釋”,即所謂的“墨義”。這種題目要好幾十道,主要是為了避免學生考前突擊或偏科。其次是“填空題”,即所謂的“帖經”。
古代科舉還有個很重要的專案,就是策問。這個考的範圍就很廣了,不光是要發表對詩書的看法,還有關於政策、管理、人民、教育、農業、水利、工程等一系列的專長考題。我們印象中,科舉選出來的都是搖頭晃腦的榆木疙瘩,但實際上呢?無論是唐代的王維、王勃,宋代的蘇軾、蘇轍、文天祥,還是明代的楊慎、張居正、王陽明,清代的紀昀,無一不是科舉選拔出來的。當然有的人就知道個李白,而李白剛好又不參加常規的科舉(實際上他參加過唐玄宗組織的一次制試),讓考試不好的人認為自己和李白一樣懷才不遇。科舉篩下去的不一定不好,但科舉選上來的一定不會太差,當然黑幕除外。
唐代還有詩賦考試,這個比較特別。這些還都只是明經和進士科的試題,唐宋有其他科目,除了進士、明經,還有秀才、明法、明書、明算。明法就是司法考試,為了選舉國家的司法骨幹。明算就是我們現在的數學考試,考試範圍是試《九章律》《周髀》《綴術》等。不要小瞧中國古代數學,單是《九章》,就有許多參考書,如楊輝寫的《詳解九章演算法》十二卷(1261年)等,楊輝這個名字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吧!
在古代的省部設定中,各部門也有自己的考核和錄取方法,不是說你一專業的小白,就能領導一群專業人士。如工部(工程部)要考園林設計和營造法式:
戶部要考會計學。而太醫院則要考醫。現在的電視劇讓大家誤以為太醫是可有可無的存在,然而太醫並不容易考,考核非常嚴厲。就連小小的吏目,也都是從六品官,還是京官,並不比縣太爺差多少。
這都是各有專長的考試方法,事實上並不是說,當太醫我就光會醫就行了,也有其他科目的考核。
說回科舉,武舉之中,除了各項科目以外,也要像現在的體育生一樣,有文化課的基本要求,要默寫武經章句。不僅考察個人實力,還要考察智慧。(《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
印象中的科舉只寫文章,應該說的是明清時候的八股文。事實上八股文不是考試內容,它只是寫文章的一種文體,類似於老師告訴我們“寫文章分三個部分,開頭、中間和結尾”,八股文是分成了八個部分而已。明清科舉要考三樣,還是經義、表判,依然有策論。這種選拔不可能說你死讀書就能過的,如清代最後一屆科舉試題中,策論考題有“學堂教育”“與歐美外交”“日本、埃及變法得失”“農業新技術利弊”“美國排華十年,如果是你的話,如何援引國際法駁斥之,保護中國僑民”。
這是死讀書、讀死書的人能寫出來的麼?顯然不是。你要讀書,你要看時政,你要懂法律,你要回算術和理財。
儘管八股文約束了考生的行文方式,但事實上科舉考試根本沒現代人想象中那樣迂闊,也不是看完四書五經就能考上的!更不能把科舉考生寫的東西等同於我們語文考試中的作文,以為文采好就完了,不考察其他的。選賢任能是關係到國家社稷的大事,絕不會那麼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