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陌生的那面

    在古代,對布衣書生來說,科舉是唯一的出路,所以,“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不但一點也不誇張,而且可以說還不到位。因為,只是清朝一代,就有很多百歲老人參加科舉,而且信心滿滿,激情不減當年。

    廣東的黃章六十多歲中秀才,八十三歲成為貢生。康熙三十八年,參加鄉試時已經九十九歲,讓曾孫高舉燈籠在前引路,燈籠上寫有“百歲觀場”四個大字。他曾說:“我今年九十九,還沒到爐火純青的時候。等到一百二十歲時,定能高中科舉。”如此長壽也與這種不放棄的精神頭有關。

    乾隆年間,生員李煒九十九歲,參加江西鄉試,並順利考完三場,也是一個奇蹟。因為三場考試,需要在狹小的號舍呆上九天六夜,考驗的不僅是腦力,而且是體力,九十九歲高齡,能堅持下來就屬不易。雖然最終還是名落孫山,但乾隆認為他精神可嘉,還是賜予他“舉人”稱號,並允許他參加會試。

    乾隆五十一年,九十八歲的謝啟祚,依然堅持參加廣東鄉試,別人勸阻時,他說:“你們怎麼知道我這輩子不能揚眉吐氣,一舉高中呢?”人已暮年,而精神矍鑠,自信滿滿。最終,果然考中舉人。不服輸也不服老的謝啟祚,又長途跋涉前往京城參加會試。儘管會試落第了,但乾隆皇帝格外開恩,賜他“國子監司業”的官職。

    廣東的陸去從,參加道光六年的會試時,已經一百零三歲高齡了,是參加科舉的考生中年齡最大的。朝廷感動於這種“不中科舉死不休”的精神,特意賜予他“國子監司業”的職務,只是不知他還能不能勝任!

    自乾隆登基開始,就給年老的考生一些精神安慰,賞給他們一些官銜。如乾隆十七年規定,八十歲以上考中舉人賞“翰林院檢討”的官職,七十歲以上考中舉人賞“國子監學正”的官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繪畫藝術中的敘事性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