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農記者董峻

    這個問題很不錯。農民靠“一畝三分地”養活自己,其實是一個基本國情、農情。

    在上個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大國小農“的這個說法,其實正是對當下以及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中國農村、農民的基本判斷。

    在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今天,今後也仍然會有很大體量的”小農“存在。而他們的生計問題,直接關係到中國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成為中等發達國家等目標的順利實現。

    如何靠”三畝三分地”養活自己?這至少要分兩個層次來看:

    最基本的是吃飽肚子

    人多地少是基本國情,不過隨著農業單產水平的提升,糧食尤其是口糧基本自給是沒有問題的。這也就是常說的“解決溫飽問題”。

    其實中國農民不光早就解決了自己的溫飽問題,還非常成功地解決了全體華人的溫飽問題。

    更高要求是手裡有票子

    光吃飽肚子當然不夠,教育、醫療、日常生活,哪樣都得要有票子。在這方面,城鄉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差別還是蠻大的。去年大概是2.79:1的差別。

    近幾年來,在涉農政策和農村改革中,有一個詞兒比較亮眼: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何謂財產性收入,就是在種地收入、打工收入之外,將農民擁有的資源、資產能夠變現而來的收入。

    那麼有哪些渠道呢?我梳理了大概這幾個,不一定全面,朋友們可以繼續完善:

    ——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後的收益。目前這項改革正在各地推進試點,今年將全面開展清產核資工作,繼續擴大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多途徑發展集體經濟。包括村集體辦的企業、自然資源資產、屬於村集體的土地等,今後本村村民將可能由此獲益。

    ——政策性的轉移性收入。包括種地的各項補貼,如種糧直補、良種補貼、休耕輪作補貼等,以及扶貧、低保、基礎教育等方面的補貼。這些補貼不是來自“一畝三分地”,而是來自於村民的身份。

    ——來自宅基地和農村住宅的預期收益。今年中央一號檔案出臺了一項新的改革舉措:將探索農村宅基地集體所有權、農戶資格權、宅基地及農房使用權“三權分置”,特別是將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這是一項重大創新,目的是啟用農村的“沉睡土地資產”。

  • 2 # 豫鄉文旅

    農民如何靠“一畝三分地”養活自己?

    全國有農田18億畝,有農民9億多,平均每個農民一畝三分地,禿子頭上的蝨子,明擺著的實情。

    一家四口人,5畝2的地,年土地收入10800左右。這就是農民家庭一年土地上的所有收入。扣除兩季投入的化肥種子和人工等等,還有多少?就按對半折算投入成本,還剩5000塊,這個還是價格穩定,豐收年景的演算法。

    把5000塊錢平均到四個家庭人員手裡,每人分得1250元。

    妥妥的是貧困戶的標準。

    農民如何靠“一畝三分地”養活自己?

    農民,除了吃飽肚子,還要消費。養活,既要活著,還要活的有尊嚴。那就需要錢,錢從哪裡來?僅僅靠這一畝三分地是不行的了。

    農民為什麼窮?不是農民笨,如果沒有支援城市工業化,這幾十年的積累完全可以自給自足,還會略有盈餘。

    以後的農民,不能再單靠土地了,土地對於農民來說,是基礎保障,但也是束縛。捨不得田園,只能溫飽,要想消費,只能另謀出路。

    土地流轉。

    土地入股。

    工業反哺。

    政策傾斜。

    農業補貼。

    進城經商務工。

    家門口創業。

    看不見的預期還是預期,當務之急的是如何自救。

  • 3 # 條山石說故事

    如果你家只有五畝地,就要在種什麼上下功夫,我的經驗是:種大棚。

    如果單純種糧食作物,麥秋兩料也收入不了多少。先說小麥,每畝收成一千斤,能買一千二百元,包去種子、化肥、澆地、收割等費用五百元,能餘七百元。玉米也是這樣,每畝以八百斤,現價八毛一斤,能收入六百多元。投資三百元,能餘三百元。

    這樣畝地收入一千元左右。

    總之,我五畝地收入近五萬元。比種什麼都好。

  • 4 # 籠池鳥魚

    我告訴你:喝棒子麵粥,醃鹹菜。吃麵條,放點蔥花,搗點蒜。吃饅頭,熬白菜。穿衣服,有何難,該穿一年穿十年。洗衣粉,吃鹹鹽,每月80用不完。用電費,吃水錢,去收破爛來充填。小病自己抗,大病住不起院,躺段時間就玩完。沒錢不能跟人比,一比就能氣死咱。年輕工作去賣命,老來行動已不便,隨便混著過幾年,閻王不會嫌棄咱。

  • 5 # 電腦庸醫

    首先,中國是農業大國,中國有悠久的農耕文明,耕地面積廣大農業人口眾多,農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的日常支出也越來越多,單純靠著那一畝三分地,很難維持富裕的生活,另外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因為中國農業機械化程度低,工業發展程度有待提高。

    在廣大農村地區,靠“一畝三分地”發家的佔極少數,鳳毛麟角。在社會日益發展的今天,不管幹什麼都需要經濟來支撐,孩子讀書、老人生病、日常開支等等。以我所瞭解的為例,現在目前的狀況是一部分農民守著自己的土地,靠著傳統經驗經營農耕,經受不起自然災害的侵襲,一遇天災,可謂是顆粒無收,艱難度日。

    但是有一部分農民思路開闊,熟悉國家大政方針,意識到了自己發展“勢單力薄”,採取“抱團發展”的方式,比如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將自己的土地流轉租賃出去或者入股到專合組織進行分紅等。這樣一來,自己經營土地的時間相對減少了,利用空餘出來的時間可以參加其他社會勞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戒菸反應時間表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