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個男人25
-
2 # qzuser69445372
說到西漢初年的道家代表人物,則以張良和陳平莫屬。兩人雖然都學道家,但風格卻截然不同。
通常在我們的印象裡,道家人士多為隱逸之士,如莊子那樣。其實不然,莊子一派也僅是道家的一個派別。道家在老子之後,其後根據老子的“道德”之意,分化出不同的學派,甚至當時的學術界一般認為法家也是源於道家,司馬遷在《老子申韓列傳》中就明確提到這一點,司馬遷說: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莊子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自然。申子卑施之於名實。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
戰國時期,是百家爭鳴也是各家互相吸收的時期,各家都互相吸收彼此的理論。漢出的黃老學派就是道家與法家的結合。而且道家是講究“權”、"術“、”勢“,漢初做的最為極致和成功的就是陳平,他凡六出奇計,為自己博得一生榮華富貴,成為漢初一代名相。
而張良則是另一個風格,他學的道家的另一派的思想,即莊子一派,與稷下黃老道家不同,莊子一派講究“體”,而稷下黃老講究“用”。再加上神神乎首的黃石恭,張良給人一種世外高人的感覺。
其實,張良在漢初位高但權不重,其實跟他的身體狀況有莫大關係。《留侯世家》中明確指出了張良“多病”,故而”未嘗特將“。不帶兵,因此跟軍隊直接關係就不密切,軍功也不大,在後來陳平所排的功臣位次中,張良僅列第62位。正是因為他沒什麼軍權,加上卓越的才能,深得劉邦的信重。劉邦對其他功臣甚至諸侯王都往往直呼其名,唯獨對張良始終只稱”子房“。
張良死於高後時期,由於他在呂后的太子保衛戰中關鍵作用,呂后一直對張良十分感激。劉邦死後,呂后對那幫軍功之臣非常忌憚,而對張良則沒有這種心理,她想重用張良,但為張良拒絕。張良練辟穀,呂后認為這樣對身體不好,讓他要吃飯。六年後,張良去世,諡號為”文成侯“。但漢文帝上臺後,由於張良的兩個兒子在呂后時期過於親近呂氏,被免。
回覆列表
上樓的說法我不盡認同,主要依據是陳寅恪的魏晉南北朝史稿,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實際上就是道教已經體系化的標誌,道教的初期理念是清靜無為,西漢的竇太后就是忠實粉絲,客觀上也迎合了暴秦之後的休養生息。回到主題,張良是姓張,道教的始祖也姓張,但史載兩者無直接關聯,不過漢初三傑張良最為善終,有點仙風道骨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