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輕微雪花
-
2 # 廟堂居
一是時代不同,在中國傳位侄子,兄弟的很多,但是傳位給外孫的不見,倒是有奪外孫皇位的,根本還是宗族制度,外孫裡面為什麼會有個外呢,這就是古人的宗族觀;二是即便是傳了,也坐不住,這是在刨王朝的根,那些皇親勳貴,文人士族肯定會把他先下去,除了國家動亂沒別的用,沒必要瞎折騰。
一是時代不同,在中國傳位侄子,兄弟的很多,但是傳位給外孫的不見,倒是有奪外孫皇位的,根本還是宗族制度,外孫裡面為什麼會有個外呢,這就是古人的宗族觀;二是即便是傳了,也坐不住,這是在刨王朝的根,那些皇親勳貴,文人士族肯定會把他先下去,除了國家動亂沒別的用,沒必要瞎折騰。
分析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不能離開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傳統倫理,個人文化薰陶,人心向背等綜合性因素,否則,無異於緣木求魚,南轅北轍。
從宋仁宗主政時的政治背景看,可以說是文人薈萃,群賢畢至,政治清明。這位君主,做事相對民主,能夠聽取群臣的意見建議,這當然和他個人的政治素養和治國理念有關,也和宋朝從立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就定下了不殺文臣的祖訓不無關聯。在此背景下文臣參政議政氛圍濃厚,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時常發生。所以在皇位繼承上不可能獨斷專行,立繼承人方面不受朝野大臣的掣肘。
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從奴隸社會開始到宋朝乃至建國初期幾千年時間裡,一直是男權主導社會,男人的血統和姓氏是維繫皇權和家族統治的基礎,在仁宗時期濃厚的儒家文化氛圍下,仁宗不可能招上門女婿,而讓外孫繼承皇權。
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來看,前朝的武氏則天,自立皇帝若干年,傳位方面,雖然心繫無氏,但還是孤掌難鳴,最後不得不還政李氏,其考慮的並非血緣關係,還是歷史潮流不可阻擋。這一前車之鑑,仁宗不會無視。
因此,中國封建社會兩天多年時間裡,政治人物選擇繼承人選,首選肯定是親生兒孫,再次就是兄弟,第三就是侄孫,至於女婿外孫之類,真的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這並非僅僅是血緣關係的遠近,而是在此之外的姓氏主導權力,作為當時號稱一代明主的宋仁宗肯定不能免俗,當然他在繼承人方面比一般人或許考慮的更為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