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流雲36628173
-
2 # 客家人譽哥
對於這問題我不是專業 不過我的想法是 凡事都有它的因果關係 我們看待問題要結合當時的環境條件來判斷 不用用現在的條件去看待以前的問題 這樣肯定想不通的 建國初期 百業待興 我們的科技技術 是比較薄弱的 很多東西都沒技術支援 無法做到機械化生產 只能手工生產 當就是因為我們前輩用雙手打造出了一個強大的祖國 所以說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忘本 即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也要保留手藝 這是我們的根基 是從頭再來的保障 要居安思危 時刻準備著 今天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 只有防患於未然
-
3 # 高冷柳葉Q3
那暫有那麼先進嗎?如果有打啥仗都是一路勝利,沒誰的了,初期我們的建國,正是百廢待興時期,國破千瘡百孔,恢復正常的工農業生產,都得需要更加長的時間呢,你所說的衝壓生產線,距現在也沒有多長時間吧?那個時期,可能歐美國家有?這個想法是好,可對當時中國的情況,只是空話罷了。
-
4 # 瘋狗的輕武
雖然說衝壓件的生產速度快,而且成本低,但衝壓件的結構強度並不理想,所以不適用於所有武器的生產。比方說56半這種槍機偏移式閉鎖的槍,因為它的槍機閉鎖面得掛在機匣的閉鎖支援面上,而且位置一般都靠後,所以對機匣的強度有要求,因此56半不適合用衝壓。
而56衝它爹,AK47原本是打算用衝壓,因為它是轉栓閉鎖,閉鎖支撐面在節套那塊。而機匣那塊地方受力不大,因此可以用衝壓件,但即便是蘇聯一開始也沒整明白,而是用了相當一段時間銑削機匣,等到59年裝備的AKM才開始用上衝壓機匣。
我的意思是,衝壓這真是個技術活。尤其是對整個槍的受力結構、衝壓鋼材的延展性、強度的平衡等等都是一個個技術難關,這對於剛建國不久的中國軍工是個考驗。但咱們到60年代之後也用上了衝壓機匣的56衝
(圖來自槍炮世界)
-
5 # 鄉農2
那個時候,鋼產量幾何?機器裝置能自產?
那個時候,火柴叫“洋火”、煤油叫“洋油”、鐵釘叫“洋釘”...
-
6 # 清心-芳
這使我偶然想到了當年的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劉關張三兄弟費盡了吃奶的勁,也只和呂布打了個平手,只好不了了之。他們打的如此狼狽,而原因也因其武器裝備太原始。那麼,他們哥仨為什麼不用衝鋒槍對付呂布?這道理是一樣的。
-
7 # 紙上的宣仔
建國初期我們從蘇聯引進了SKS半自動步槍和AK47突擊步槍的全套圖紙和生產工藝,中中國產型號分別是56半自動和56式衝鋒槍。SKS和AK47這倆槍的機匣就是銑削機匣,師傅怎麼做,中國當然怎麼學。當時中國的槍械設計基礎幾乎為0,還有由得著自己發揮麼。
AK47和中國製造的56式衝鋒槍
實際上蘇聯的AK步槍的前4個型號(AK47 1-3型和AK47S)用的都是這鐘工藝,一直到卡拉什尼科夫設計AKM時機匣才改用衝壓工藝。衝壓工藝是將鋼薄板放在模具中一次衝壓成型,而銑削工藝要先鍛壓再銑削,不僅浪費了大量鋼材,而且增加了槍械重量。所以衝壓工藝是既節省鋼材又節省工時。可惜AKM是1959年才在蘇聯投產的,我們還沒來得及引入中蘇關係就破裂了。一直到60年代,擔任援助阿爾巴尼亞國防工程55專案專家的趙瑞之,在阿爾巴尼亞接觸到了AKM後,經過一番鑽研和攻關才搞定,這才逐步開始將56式衝鋒槍的的機匣生產改為衝壓。不過我們的56式衝壓機匣的鉚接方式與AKM的衝壓機匣有著明顯的不同,尤其以機匣前段三個鉚釘的位置不同。除56式基本型外,56-2(可摺疊槍托版本)也採用了衝壓工藝。
AKM和採用衝壓工藝的56式,機匣前部的鉚釘位置明顯不一樣
回覆列表
建國初期,中國的工業幾乎為零,衝壓加工可以說是二次加工或者是三次加工,可那時候我們的一次加工都很困難,比如說機床的床面為了找平,都是用人工一點一點的剷平的。真可謂是人民造機器,哪有現在的機器造機器,或者說是機器人造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