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鈺說時光

    老祖宗留下的警示語,是智慧與結驗的總結,不可小覷。常言: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聽人勸,吃飽飯。老祖宗的話,樸素、精闢而有道理。

    如此給人們以人生啟迪,避免多走彎路。那為什麼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四人不徒步”呢?鈺姐在此拋磚引玉,敬請指正。

    01:一人不進廟

    在我們的認知裡,寺廟是佛門聖地,莊嚴肅穆、香雲繚繞,僧人慈悲為懷,人們虔誠求拜,如此,人們得以心安,但古人為何說一人不進廟呢?

    “一人不進廟”是有典故的。唐朝末年,一個商人住進一座寺廟,寺廟主持見財起意將其殺害,後來官府破獲此案緝獲兇手,此事才流傳開來。

    此後,人們便告誡後輩們“一個人切莫入寺廟”,因為古代寺廟僧人多有不良之輩,很可能會見財或見色生出歹意,從而害人喪失性命。

    一、古代寺廟或可能魚龍混雜

    古代戰亂頻仍、災害連年,人們流離失所、奔波逃命,常常將破敗、偏僻的寺廟作為棲身之所,我們在影視裡常看到這樣的情節,而事實也是如此。

    因此,寺廟看起來是一個神聖之地,卻同時也是古代為數不多的公共場所。在這樣的場所裡,往往充斥著各類人群,難免會藏汙納垢、魚龍混雜。

    而其中一些人為了活命,很可能會成為歹人,謀取他人利益,掠奪他人錢財等。有的更為兇狠的犯人為逃避法律制裁,還會削髮入廟成害人惡僧。

    如果一個人進廟,形單影隻、孤立無援,很可能被歹徒盯上,成為搶劫物件,而任由宰割。如果是一個單身女子,那就更危險了,不僅被劫財劫色,甚至還可能丟掉性命。

    二、一人進廟,有瓜田李下之嫌

    寺廟裡有各種貴重的器皿,還有鼎盛的香火錢等。一人進廟,難免有瓜田李下之嫌。如廟裡物品丟失,你百口莫辯,跳下黃河也洗不清偷盜嫌疑,再說古代也沒有監控這種東西。

    就算佛祖信你,廟裡和尚未必會信你。而有人結伴或人多時進廟,就安全得多了,就像我們辦公事一樣“一人為私,兩人為公”,互相好歹有個監督,會避嫌不少。結伴是最明智的。

    再有,殿內空無一人,一人進廟,遇怒目圓睜、高大威猛的佛像,再加之殿內肅穆、寂靜,再強大的內心也會恐懼。這不是你內心不虔誠、不堅定,而是正常人對環境的本能反應。

    綜上,以上這些都涉及到古今差別與人性,有著社會歷史背景的影響及侷限,古今寺廟情況並不完全相同,人性在不同社會也自然有所不同

    “一人不進廟”告訴我們:一、遠離危險環境,不要將自己置於危險之中。二、人性本善,但在生存面前,人性經不起激。三、遠離瓜田李下,時刻謹記,安全第一。

    02:二人不看井

    “二人不看井”也是有典故的。北宋年間,有兩個秀才進京趕考,其中一人學問很好,還帶了很多錢。這讓另一人心生歹意,擔心自己的功名被搶,又覬覦對方的錢財,因而一直想加害對方。

    他一路上心懷鬼胎,找機會下手,但苦於天不作美,一直未得逞。剛好有一次在行路時,突然發現前面有一口井,他跑到井邊,向秀才招手:“你看這井水多清澈啊”。

    兩人正是口渴難耐之際。秀才一聽說,也趕緊跑到井邊,伸頭觀看,正欲要取水解渴時,卻被他一把推了下去。這人去了心病,得了對方錢財,揚長進京趕考而去。

    井,原是人類的生命之源,有著傳統文化的脈流。但曾幾何時,井也逐漸成了危險地,與不熟悉的人處於此地,難免成全了對方的害人之心,因而古人說“二人不看井”。

    還有,兩人一同看井,萬一其中一人不小心掉下去,另一個人就百口莫辯,成了殺人嫌疑了,但這個事本來就與他無關,因而古人也說“兩人不看井”,很有道理啊。

    再有,人性在功名利祿面前,本惡的部分被激發出來。人性如此不堪一擊,主要因為人太貪婪了,其實功名利祿都是身外之物,太過執著反被束縛、被其害,又何必?!

    “二人不看井”堪稱醒世恆言,它告訴我們:做人要常懷戒備之心,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無。既便你不害人,卻也阻止不了別人害你,因此得小心設防。

    03:三人不抬木

    “三人不抬木”是說三個人不要抬一顆樹,這句話其實與“三個和尚沒水吃”的道理有些相通,都是指團隊合作的問題

    三個人一起抬一顆樹,一般這樣分配的,頭尾各一個,中間一個。其實,我們現在當然知道,抬木兩人最佳,如果三人抬木就會出現問題。

    三個人一起抬木,頭尾兩人用的力,由中間那個人控制,但如果中間那人偏心,偏向其中一方多些,那麼另一方就會承受更重的壓力。

    你們3個好朋友一起合夥做生意,其中一個人很可能會偏向另一個人,並且和另一個人聯起手坑你,到時你孤立無援,也就只能受了。

    所以,這種三人合作的情況,很可能導致失衡,讓團合合作失敗,畢竟被坑的那人早晚也會明白的。其實,究其實質,就是利益分配不均。

    還有“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人少好乾活,人多反而不幹活了。這聯絡到企業管理,其實就是責權利不明,責任、分工不明確。

    沒有明確的責任、合理的分工、利益的分配,以及嚴格的責任管控,很容易造成員工之間相互推諉、扯皮,產生內耗,從而導致生產效能低下。因此要鎖定責任。

    “三人不抬木”告訴我們:如果要讓團隊繼續順利合作下去,那麼就得兼顧、平衡團隊裡每一部分人的職責、權利和利益,否則一旦有所偏頗,就會讓整個團隊分崩離析。

    04:四人不徒步

    提起“四人不徒步”,真的深有體會。半年前,我和朋友們自發建了一個6人的“徒步群”,打算在週末或節假日裡,外出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鍛鍊一下身體。

    剛開始時,大家在群裡非常活躍,說去哪去哪,然後其他人也一起附和說可以。但當真正到了實地後,一些人又說要走哪裡才更好些,這讓之前提議的人不高興了。

    後來,大家意見不統一了,在群裡就不統一,到實地後更不統一,有說走這邊好,有說走那邊好,七嘴八舌,不僅耽誤行程,還產生了矛盾,最後徒步群2月就解散了。

    還有比如,你和朋友們去買衣服,人少時更容易買到衣服,而人多時反而難以抉擇、空手而歸了。這個說這件好看,那個說那件好看,整個把你也弄得沒有主見了。

    “四人不徒步”告訴我們:在做任何決策時,人多往往是很難統一意見。如果要聽取團隊每一個人的意見,那麼這種團隊必定長不了,所以我們要從大局出發,遵從大局觀。

    寫在最後: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四人不徒步”,確實是老祖宗們智慧與經驗的結晶,是對生活的態度,對人性的思考等,都充滿了人生哲理,於我們現在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古人的智慧,多少帶有歷史烙印,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時代在變遷,社會在變革,人們觀念在轉變,我們應與時俱進,批判接受,這才是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END)

  • 2 # 澹奕

    一人不進廟

    相信有不少人在進入比較古樸安靜的寺廟的時候,都會有種心裡發毛的感覺,尤其是那種,非常古老幾乎沒有什麼人的寺廟。

    雖然說子不語,怪力亂神,但寺廟這種地方,仍舊是非常特殊的地方。

    幾乎所有人,對於神佛之類都有種與生俱來的敬畏感覺,即便是許多並不相信的人,心裡也難免會產生一些微妙的感覺。

    若是一個人進入寺廟之中,周圍的環境會讓人心裡想起很多事,越想越覺得心虛,越逛越覺得瘮得慌,所以說一個人最好別進廟裡閒逛。

    再者說,以前的寺廟裡多少都會有些財產,尤其是香火錢之類。

    若是單獨一個人進入廟裡,而剛好廟裡的東西少了些什麼,到時候有人追究起來,那可是身上長滿嘴都說不清的事了。

    此外,以前很多破廟之類的地方,都是山賊盜匪之類喜歡窩贓的地點。

    若是一個人進廟,剛好看到有人在圖財害命,或者是與賊贓牽扯上了關係,那麼被衙門的人追究起來,那也是容易惹禍上身的。

    二人不看井

    相信很多人都記得《西遊記》裡的一個情節,那就是文殊菩薩的青獅子下凡化身為道士,獲取了烏雞國國王的信任。

    古人所說的二人不看井,說的其實就是這樣的事情,不要說這樣的事情只在故事裡,現實當中也並非沒有出現過。

    之前不久,就發生過兩個女子去水邊玩,結果一名女子被自己的閨蜜推進了水裡。

    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知人知面不知心。

    就好像是《西遊記》裡的烏雞國王,他正是因為非常信任青獅,所以才根本沒有任何防備,結果卻被青獅推進了井裡害了性命。

    很多時候,趁你不備要害了你的,極有可能就是身邊人。

    無論什麼時候,都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性,不能隨意相信任何人,凡事小心點終究是好的。

    三人不抬木

    有個故事叫做“和尚挑水”,一個和尚拎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雖然這個故事是說三個人相互推卸,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三個和尚說的並非沒有道理,因為抬水這種事情,的確用不著三個人。

    在抬木頭的時候,首尾兩端各一人受力,其他部位根本是用不著的。

    如果是三個人抬木頭,除了首尾兩個人之外,剩下一個人不管在什麼部位,其實都不可能承受到力,完全是沒必要的。

    這句俗語,有時候也被稱作是“三人不抱樹”。

    試想一下,如果是三個人手拉手環繞著圍抱住樹,萬一其中兩個人將剩下一人的手,一邊一個用力箍住,再捆上,那麼那個人是毫無辦法的。

    三人在抱樹的時候,根本看不到自己手兩邊發生了什麼,也完全用不上力。

    這句俗話的意思,同樣是警視大眾,不要對其他沒有任何防備之心,凡事還是注意點。

    四人不徒步

    其實剛開始是想不通這句話的,怎麼想似乎都是沒什麼道理的,不過聯想一下自己的生活現實情況,就會有所感受。

    四個人一起出門,通常自然不會是閒逛,而是去做某些事情,比如旅行、辦事之類。

    所謂人多嘴雜,如果有一個人居首,所有事都是這個人拿主意帶頭的話,那麼就沒什麼,但要是沒有帶頭的人,那麻煩就有點大了。

    一群人在一起商量事情的時候,若是出現分歧必然需要少數服從多數來決定,但要是有四個人的話,那就很容易出現無法決策的情況。

    兩種方案,剛好都有兩個人同意,那麼就會僵持不下。

    不僅僅是在四個人的時候,若是人數為雙數的時候,都很容易出現這樣的事情,說著說著就很容易產生矛盾,最終導致整個團體的解散。

    這句老話是告訴人們,人多心難一,一定要注意團隊的合作與和別人的交流。

  • 3 # 曉光映東嶽

    這四句話是古人的經驗總結,一人不進廟:古時候廟裡,特別是晚上,是各色人等混居留宿的地方,一人不進廟是防被偷,再者:一些大廟中有貴重禮器,一人進廟難免瓜田李下之嫌。二人不看井是原自兩個結伴進京趕考的秀才的故事,其中一個盤纏用盡的時候,趁另一個在井口喝水的時候,將其推入井中,將其錢袋據為己有,即有了盤纏,又少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所以他在科考中高中榜首,這句話的寓意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三人不抬木:兩人抬木負載幾乎沒差別,三人就不一樣了,如果其中一人不出力,負荷會給另外兩人,就不公平了,這句話的寓意在於:“人多了,合夥買賣不好乾”。四人不徒步:人多了意見不一致,四個人去一個地方,有的樂意走大道,有的樂意抄近路,走捷徑,所以很難統一步伐。老祖宗的俗話要選擇性地接受,夲著棄其糙粕,取其精華的態度接納為好。

  • 4 # 熱心白雲Y

    這個問題很簡單,但是告訴大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一人不進廟,廟裡有很多文物等…一個人最好不要進,二人不看井,萬一有個人是自己不小心掉下去的,你是說不清楚的,三人不抬木,三個人的身高是不一樣的,還有道路不一定是平的,實中有個人是沒有用力的,最後一個,你自己想想吧…

  • 5 # 淺陽如畫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有意思的老話,其中有一句是“一人不進廟,兩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四人不徒步”。意思是說一個人不要去廟裡燒香,兩個人不要同時去看井,三個人不要一起抬木,四個人不要一起徒步。那麼,古人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一、一人不進廟

    我們看古裝劇時,經常會看見這樣的劇情,但凡主角來到破舊的寺廟裡面,大都會碰到窮兇極惡的歹徒。

    當然編劇這樣寫也是符合歷史的!在古代,由於社會治安差,強盜土匪十分猖獗,有勢力的土匪就帶著一幫弟兄佔山為王,剩下一些小毛賊就棲身在一些破敗的廟宇中,專門等待來此落腳的趕路人。

    《聊齋志異》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宋朝有一位書生要上京趕考,他路過一座古廟時,因天色已晚,便進去投宿。誰知睡到半夜,他忽然聽到地板下面有動靜,書生嚇得睡意全無,他趕忙從床上爬起來,抓起桌子上的茶壺,眼睛緊緊盯著有動靜的地板。

    不一會兒,書生看見一塊木板被慢慢頂開,隨後露出了一個鋥亮的腦袋,他便將茶壺狠狠地扔了過去,茶壺就不偏不倚地打在了那個光頭上,那人疼得大叫一聲倉皇逃跑。

    書生不敢再睡,也不敢出去,他搬來桌子椅子頂住門,一直熬到第二天早上天色微亮,這才輕輕開啟房門四下環顧無人後,趕忙離開寺廟。

    《水滸傳》中,很多場景也發生在古廟裡。武松殺了張都監一家後,他連夜逃出孟州城,跑到一個古廟裡歇氣。結果被開黑點的孫二孃的手下抓走,如果不是兩人從前認識,說不定也被做成了饅頭陷。

    可見,在古人眼裡,一個人去古廟,勢單力薄,一旦跟歹徒碰了面,他們如果動了歪心思,輕者自己錢財盡失,重者自己性命不保。所以為了安全起見,古人就提醒人們,“一人不進廟”

    這句話放在現在,對人們的生活依然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如果把這句話擴充套件一下則為不要輕易以身涉險,要根據當時的情況和環境,做出合適的選擇。

    打個比方,如果你看見有人落水了,我們的本能反應是下水營救,但如果你本身就是一個旱鴨子,不會游泳,此時貿然下水救人,不但救不了人可能還連你自己都搭進去,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大聲呼救或者趕快報警。

    生活中,活學活用“一人不進廟”的事例還有很多,比如不要一個人晚上去偏僻黑暗的地方閒逛,不要一個人去荒山野嶺遊玩……等等。所以,“一人不進廟”這句話看似淺顯,卻是老祖宗們對後人語重心長的忠告

    二、二人不看井

    這句話很好理解,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兩人一同看井的時候,萬一一個人起了歹心,只要他將對方輕輕一推………,那麼那個人連自己怎麼死的都不知道。至於為啥要推?原因有很多,比如嫉妒、圖財……等。

    不知道大家對《西遊記》中的烏雞國還有印象吧?當時,烏雞國國師謀害國王的時候,就是趁著他們觀井的時候,他一把將國王推下井去,然後自己變成他的樣子,有滋有味地做起了國王。

    另外,這句話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假如一方不小心跌到井裡淹死了,那麼另外一個人就百口莫辯,很難洗清自己謀害他人的嫌疑。所以,“二人不觀井”這句話,實質上是老祖宗對後人的提醒,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牛頓曾經說過:

    “我可以計算天體執行的軌道,卻無法計算人性的瘋狂。”

    “二人不看井”在工作中也同樣實用。現今,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講究一個法律依據,像醫生讓病人籤手術知情書,銀行職員讓來辦事的人簽名等,他們在規範自己行業職責的同時,實質上也是怕以後自己口說無憑,惹上一些麻煩。

    工作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和同事一塊去辦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同事在辦事的過程中,被人潛規則了,收了別人的好處。這時候你就要留個心眼,當然留心眼不是害別人而是要更好地保護自己。

    那麼,不該籤的字,你就千萬不要籤;不該拿的錢,你也千萬不要拿。要不然到了最後,你可能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三、三人不抬木

    這句話是教導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在不公平的環境當中,自己要低調做人,謹慎行事。

    三個人合抬一根木頭時,由於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承受木頭的重量也不一樣,如果後面兩個人想要合夥算計你,只要中間的那個人向後移動,那麼木頭的重量就會全部壓在你的身上,到時還不把你活活累死。

    這個典故來自古代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三個朋友甲乙丙,其中甲又是娶嬌妻又是置房產,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乙和丙就特別嫉妒,乙貪圖人家的房產,丙眼饞人家的美妻,一條歹毒的計劃就由此產生。

    當木頭抬起後,中間的乙就悄悄地不斷往後邊的丙那兒移動,甲雖然感覺到木頭越來越沉似乎有些不對勁,但自己卻沒辦法回頭去看,便強撐著身體一步一步往前挪動。後來,甲腳下一滑被木頭活活壓死。

    於是就有了“三人不抬木”這句俗語的流傳。當然如果是兩個人抬木的話,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因為兩個人都處在一種公平的環境裡

    縱觀生活中,“三人不抬木”這種現象也經常發生,比如在一個團隊當中,如果自己能力出眾,難免會在無意中得罪同事,可能自己都沒有在意,但同事卻已記恨在心,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心胸開闊,處事豁達。

    當有一天,自己需要同事們配合的關鍵時刻,像職位升遷、職稱晉升……等等,那麼,就有可能遇到同事挖坑、小人算計等事情的發生。因此,在自己沒有取得話語權之前,就要低調做人,謹慎做事,以此來保護自己。

    三人不抬木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在團隊中,如果一個人出工不出力,到最後就有可能出現互相扯皮,推卸責任的事情發生,這與三個和尚沒水吃的道理一樣。所以一個團隊一定要分工明確,責任清楚,獎懲分明,才能杜絕這些現象出現。

    四、四人不徒步

    提起四人不徒步這句話,淺陽是深有體會,四個人徒步太難了,明明事先決定好的事情,因為人多嘴雜,你想往東,我想往西,且都認為自己的觀點正確,最後只能不歡而散。

    去年,科裡幾個同事組建了一個5個人的徒步群,準備趁著雙休日徒步去山裡轉一轉,既呼吸了山裡的新鮮空氣,也鍛鍊了身體。

    週六到了,我們便帶好裝備一起出發,一開始同事間的氣氛很活躍,又是唱歌又是說笑。但這種愉快的氣氛並沒有持續多久,隨著路程的加劇,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就出來了。

    有人說,山裡不好玩,還不如去其他地方賞花;有人說,不如去農家樂,能吃能喝還能玩;還有人乾脆說,她走不動了想要回去……

    於是當初建群的同事就不高興了,就這麼5個人,都各有各的想法,她自然不可能照顧到每個人的感受。最後,說好的徒步還沒有到達目的地,她便草草結束了。

    實際上這句話與“四人不趕集”的意思差不多,就是說幾個人一起去買東西,由於眾口難調,很難統一意見,有人買完東西想要回去,有人覺得自己的東西還沒買又不願走,結果搞得人心情不爽生一肚子氣。

    所以,“四人不徒步”旨在告訴人們,生活在團隊當中的每個人,都要有大局意識,只有服從大局,維護大局,這個團隊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結語

    俗語“一人不進廟,兩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四人不徒步”,這是古人長期生活經驗的總結,表達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的為人處世哲理,到現在依然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人們把這句俗語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就是為了讓人們明白俗語裡面的道理,加強自我防護,防止意外發生,從而更好地生活!

  • 6 # 歷史轉身

    一人不進廟

    第一層含義:在古代,有些偏遠的地方治安狀況很不好,一些寺廟就坐落在荒郊野外。由於人煙稀少,來寺廟裡燒香拜佛的人也很少。沒有香火錢,就養不住僧人,慢慢地這座寺廟就被廢棄了。荒廢的寺廟,漸漸成為強盜歹人、亡命之徒的安身之所。所以,孤身一人進入到這樣的破廟裡是非常危險的。

    古代寺廟

    第二層含義:寺廟裡一般都會放著一個功德箱,裡面有香火錢。除此之外,寺廟裡的法器等物品也很貴重。一個人住進寺廟裡,萬一寺廟裡丟了香火錢或者其他物品,廟裡的僧人就容易懷疑你。這時,你百口莫辯,只能認倒黴。

    面相猙獰的佛像

    第三層含義:寺廟裡一般都供奉著許多佛像,這些佛像大多凶神惡煞、面相猙獰。如果一個人住進來,到了晚上,廟裡面漆黑一片,再遇上風雨交加的天氣,電閃雷鳴之下,更顯得陰森恐怖,這時膽子小的人很容易嚇出病來。

    二人不看井

    第一層含義:相傳,古時候有兩個書生進京趕考,半路上兩人相遇,便結伴而行。過了幾天,其中一個書生髮現自己的同伴學富五車、才華橫溢,而且攜帶的盤纏也很多,於是心生嫉妒,起了歹心,想要加害對方。可是,他苦於找不到下手的機會,所以不得不繼續同行了好幾天。終於有一天,他在一處荒郊野外發現了一口井,便喊同伴到井邊來喝水。趁同伴不注意,他一把將同伴推進了井裡,拿了同伴的金銀細軟,然後揚長而去。

    枯井

    第二層含義:兩個人一塊兒來到井邊,如果其中一個人不小心掉進了井裡,那麼另外一個人自然就成為最大的嫌疑人。古代沒有攝像頭,司法程式不完善,斷案的縣太爺也不怎麼高明,到了公堂上,那個無辜的人十有八九就成了“殺人犯”。

    三人不抬木

    第一層含義:古時候,張三和李四打算加害王五。兩個人便約著王五去抬木頭。他們找的這根木頭很粗很重,一個人根本就抬不起來。抬這根木頭的時候,張三在中間,李四在後尾,把王五安排在了最前頭。王五在最前頭,臉朝前,看不到後面的情況,這時中間的張三就慢慢向後移,王五這邊就越來越沉,漸漸支撐不住,最後被壓死了。

    抬木

    第二層含義:“三人不抬木”也叫“三人不抱樹”,是說三個人手拉著手去合抱一棵大樹,正好能把大樹圍起來。其中的兩個人想加害第三個人,他們就緊緊拉住第三個人的手,第三個人掙脫不開,慢慢就被耗死了。

    四人不徒步

    徒步旅行

    古人認為,四個人不能在一塊兒趕路。四個人在一塊兒趕路,人多嘴雜,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主意,到底從哪條路走,走到什麼地方,很難協調一致。俗話說“人多瞎胡亂,雞多不下蛋”,其實跟“四人不徒步”是一個道理。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四人不徒步這幾個詞無論怎麼解讀,都體現了古人的智慧,是古人根據他們的切身生活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是留給我們後人的寶貴財富。

    (喜歡就請幫忙點一下關注吧,每天推送有意思的文章給您!)

  • 7 # 醉墨辰

    還有一種說法是“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這些都是有典故,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一、“一人不進廟”,防人之心不可無

    佛教傳入中國是在漢代,白馬寺就是一個證明,到了隋唐時期,佛教達到了鼎盛,唐太宗曾經下詔在全國建立寺剎,在大慈恩寺設立了譯經院,唐高宗繼位之後,各州都開設了官寺,北魏時期佛寺就多達3萬餘所,出家僧尼達到了200萬人,這個數量在唐代更多,於是出家的僧尼就變得良莠不齊,並非所有的出家人都很虔誠,於是在僧侶中就混進了很多雞鳴狗盜之輩。

    唐朝末年,有一個商人就這麼單獨住進了寺廟,結果到了晚上,寺廟住持看到了他包裡的金銀財寶,起來歹意,於是將其殺害,搶走了錢財,後來官府破獲了此案,整個事件流傳開來,讓人驚愕,於是世人就告誡身邊的朋友,千萬不要一個人住在寺廟裡,否則可能會有危險。

    其實這和唐朝末年佛教的衰敗有關係,試想一下如果唐朝末年依然尊佛,那麼自然不會因為一個事件就否定了全國的寺廟,更不會流傳下來“一人不進廟”這個說法,這和唐武宗滅佛有很大的關係。

    唐武宗設齋請道士、僧人講法,賜給道士紫衣,對僧人的態度頗為冷淡。次年,武宗下詔令僧尼中的犯罪者和不守戒律者還俗,並沒收他們的全部財產,“充人兩稅徭役”。會昌四年七月,武宗下令拆毀幾百間寺院,命其僧尼全部還俗。同年四月,武宗下令展開全國範圍內的毀佛運動,嚴令僧尼還俗,大舉拆毀寺廟。甚至連外國來唐的僧侶也未能倖免,被強令還俗,當時全國僧尼約為30萬人左右,而被迫還俗的就多達26萬人。

    一句簡單的“一人不進廟”看上去只是勸誡的話,其實從根本上來看,反映的是當時對佛教的一種態度,佛教在唐代發展迅速,初期又得到了統治者的尊崇,所以佛教的發展到了後期影響了統治者的統治,更為重要的是佛教發展到後期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掌握著一定的政治特權,還有自己的法律系統,這對於統治者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威脅,於是唐武宗開始“滅佛”,而“一人不進廟”也反應了當時的唐朝人對佛教的一種態度。

    這告訴了我們什麼?

    ——要有提防之心。無論做什麼事情,或者是去什麼地方,都一定要有提防之心,確保安全。

    二、“二人不看井”,害人之心不可有

    在這裡也有一個故事,說的是北宋年間,有兩個人一起去趕考,其中一個人家境殷實,更為關鍵的是,他的成績要比另外一個人好,於是另外一個人一路上就居心叵測,心懷不軌,嫉妒心讓他非常的不舒服,生怕另外一個人搶了他的透明,所以就產生了害人之心。

    一路上他一直在尋找機會,可惜沒有好的機會下手,巧合的是,他們在路上碰到了一口井,倆人正是非常的口渴,於是這個人就招呼另外一個人,說這裡有井水,非常的甘甜。於是那個成績好的就探頭去取水,結果這個人終於尋到了機會,一把把他推了下去,搶走了他的錢財,心安理得地去趕考了。

    後來東窗事發,人們就感受到了人心的險惡,於是流傳下來了這句“二人不看井”,意思就是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一定要提防著對方。

    井一直以來都是百姓吃水的最主要的方式,但是井也成為檢驗人心險惡的一個場所,甚至成為了很多犯罪的幫兇,古人說“二人不看井”,其實就是一個勸誡的話,告訴人們不要有害人之心,但是也要有防人之心。

    這告訴了我們什麼呢?

    ——害人之心不可有。因為成績比自己好,又因為比自己條件好,於是就產生了害人之心,這個故事其實就是告誡後人們,不能有害人之心,因為害人終究還是害了自己。其實在現實中也有很多的例子,因為一件小事或者是因為一些利益,產生了傷害對方的事情,結果卻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得不償失。

    ——要正當競爭。其實,這個秀才之所以產生了害人之心,還是因為對方的成績比自己好,產生了嫉妒心,我們在現實中也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競爭,我們一直講的都是正當競爭,用正當的手段競爭,而不是採用一些手段造成不正當競爭。

    三、“三人不抱樹” 被人害了卻不知

    有些說法是“三人不抬木”,也有說是“三人不抱樹”,其實意思是一樣的,在這裡也有一個典故:

    說的是有三個人關係非常的要好,其中有一個人娶了一個漂亮的老婆,而且家境殷實,久而久之,另外兩個人就起了歹心,分別喜歡上了這個人的老婆和財產,於是那兩個人就合計著怎麼才能陷害他。

    於是他們商量著去合抬一根大樹,讓這個人在最前面抬,然後那兩個人一個在後面,一個在中間,結果中間這個人不停地往後靠,最終形成了兩個人在後面,一個人在前面的局面,前面這個人也看不到後面的情況,只能抬著往前走,到了下坡路段,重量幾乎都壓在了前面這個人的身上。導致了他身受重傷,患了重病,不治而亡。只是他不知道的是,傷害他的,恰恰是他最好的朋友。

    其實關於“三人不抬木”還有很多的說法,這和“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差不多,誰都知道,抬樹木兩個人一前一後最好,但是如果突然多出來第三個人到底該怎麼抬?在中間,他向前一些前面的人會省力,他往後後面的人省力,他不使勁抬,依然也不會有問題,所以三個人抬木頭,很難做到公平。

    這句俗語其實也告訴我們很多的道理:

    ——要有防人之心。三個人抬木頭,結果最前面那個人被後面的兩個人算計了,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尤其是處理多人之間的關係,也要有一定的警惕性,要防止被人聯合算計,也要有一定的提防之心。

    ——要對人員進行合理的分配。其實這在職場上告訴我們,要合理的分配人員,不能做到厚此薄彼,要儘可能地保證公平,發揮每一個人的能力。試想一下,在職場中,可能很多人都願意成為那個站在中間的那個人,因為他可進可退,甚至可以毫不費力。作為員工,其實應該避免成為中間那個人,而作為領導者,應該避免“抬中間”這樣的崗位存在。

    ——合作也要講求合理性。三個和尚沒水喝,說的是三個和尚沒有真正地把握合作的精髓,三人不抱樹也是如此,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們應該講求合作的合理性,增強團隊的凝聚力,有效的合作才能形成合力。

    四、“獨坐莫憑欄”,不要輕易暴露自己的弱點

    這個典故說的是青州府有一個練武之人,非常的厲害,但是有一個弱點就是不會游泳,他的同門師兄弟都非常的嫉妒他,他不會游泳,卻又偏偏喜歡扶著欄杆站在河邊,於是他的師兄弟們用鋸子把欄杆鋸斷再插好,晚上這個人再次在河邊散步,用手扶著欄杆的時候,欄杆斷裂,他就掉下河裡了。

    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要輕易地暴露自己的弱點,否則可能會成為別人陷害你的工具。這個大師兄武功很厲害,唯獨不會游泳,如果他不去河邊,那麼他的同門想要陷害他也沒辦法,但是他卻偏偏給了別人陷害他的機會。

    很多時候,我們在職場中,不要讓你的同事知道你太多的隱私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他們知道了之後,不知道哪一天你的隱私就會成為別人陷害你的工具。

    有一年考試,面試的時候,大家都按部就班,沒有任何的問題,結果大家面試完在等待室等待的時候,那個排名第一的人開啟手機,打了個電話。結果成績公佈之後,這個第一的就被舉報了,說他在等待室打了電話。

    經過核查,詢問其他的人,確定他確實打了電話,這是違反規定的,於是他的成績就被取消了,白白錯失了很好的機會。如果他不違反規定呢?別人又怎麼能抓住把柄呢?

    五、“四人不徒步”,不團結意見就會出現分歧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四個人最好不要一起去散步,因為去哪裡,怎麼去,走哪條路等等很難形成統一的意見,那麼結果就註定了這是一次不愉快的經歷。

    可能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那就是外出遊玩,如果一開始沒有嚴格的劃定路線,那麼在遊玩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意見分歧,有些人想去這裡,有些人想去那裡,很難形成統一的意見。

    “四人不徒步”就告訴我們,做事情的時候,最好不要多人一起做,這樣容易出現意見分歧。

    我們做工作的時候也是這樣,一項工作如果是幾個人同時做,那麼肯定會產生不同的意見,有些人想用這個方案,有些人也有自己的想法,另外一些人可能還會有別的方案,形成不了統一意見的時候,工作效率就會降低。這就是任何一項工作,要有一個核心,要有一個關鍵時刻拿主意的人,否則形成不了合力。

    總結一下: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真的是體現著我們古人的智慧,簡單的幾句話告訴我們很多的道理,說的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而“四人不徒步”,說的則是要團結起來,形成合力,意見分散很難很好的完成工作。

  • 8 # 看淡生活百態

    這句話是老祖宗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呢 ?

    在生活中 ,我們常聽一些上了年紀的人,教育晚輩 。

    他們所說的話語非常精煉 ,聽起來更像順口溜 ,如果仔細回味 ,會覺得話糙理不糙 ,安簡單單的幾句話 ,蘊含著深刻的人生道理 。

    生活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 ,每個人都是一位出色的畫師 ,在自己的人生頁面上 ,描畫著自己的風景 。

    生活中的經驗

    聰明的人 ,在生活中善於總結經驗 ,把經驗用簡潔的語言記錄下來 ,留給後人 ,這也是一種寶貴的財富 ,是一種無形的財富 。

    1,一人不進廟

    這句話從字面不難理解 ,一個人不能進廟裡 ,這是為什麼呢 ?

    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 ,一個人進廟不可以嗎 ?

    想要弄清這個問題 ,我們要回到過去 ,在過去那些年裡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理想 。

    上了年紀的老人對這些事有深刻的印象,過去 ,人們的文化水平有限,會把理想生活的願望寄託在某一事物上 ,那時候 ,很多村子裡都會有一所小廟 。

    後來 ,那些廟被拆除 ,到今天 ,過去留下來的古廟已經所剩無幾 。

    一人不進廟這句話 ,就是在那個時代產生的 。

    那時候人們生活困難 ,遠行的人住宿時 ,根本沒有條件去住旅店 ,會找當地的破廟 ,很多廟宇沒有人居住 ,出門在外的人就會找那樣的地方借宿 。

    有些廟宇裡是不安全的 ,廟裡沒有人 ,有些廟宇會有野獸出沒 ,還有一些廟宇會常有賊人 。

    賊人很狡猾 ,他們知道有些遠行的路人會夜宿那裡 ,為了圖財害命 ,有些賊人躲藏在破廟裡,等待時機 。

    好早些年,聽爸爸講 ,爺爺小時生病了 ,太爺出去買藥 ,因為路途遙遠 ,大爺居住在半路的一個破廟裡 。

    夜裡醒來時 ,太爺發現自己被捆綁著 ,扔在一口枯井裡,身上僅有的十幾個銅板不見了 ,太爺在枯井裡拼命呼救 ,日落時分 ,才有一個牧羊人聽到 ,那個人弄了一根長長的木棍 ,然後把那根木棍伸到枯井下 ,爺爺抓著那根木棍吃力地爬上來 。

    賊人只要錢財 ,一般不會謀害人的性命 ,那時候人們太困難 ,有些人為了生活迫不得已 ,去做這種沒良心的事情 ,他們不會下手傷人 。

    現在 ,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 ,在出住宿時,不是旅店就是酒店 ,誰也不會住進廟宇 ,就算去廟宇 ,也不會有危險 。

    現在的人不愁吃不缺穿 ,犯罪率大大降低 ,很多地方有攝像頭 ,規根結底 ,生活富裕才是根本原因 。

    另外 ,過去有些廟裡 ,會設定一些機關 ,不知道的人走進去 ,有生命危險 。

    一個人去那樣危險的地方 ,太不安全了 ,發生點意外時 ,沒有人救助或者通風報信 。

    2,二人不看井

    二人不看井 ,對這句話我有些費解 ,仔細琢磨了很久,悟出其中的道理 。

    剛開始的時候 ,我對二人不看井這句話很費解 ,兩個人為什麼不能看井呢 ?

    兩個人一起看井 ,如果有一個人失足落水 ,那一個人能及時救助 ,或者出去尋求另外的幫助 ,這不是好事嗎 ?

    要正確理解這句話,我們還要回到從前 。

    過去 ,地下水井很常見 。

    在地面上挖一口深井 ,約有一丈到幾丈深的樣子 ,然後在井壁周圍砌上石頭或者磚塊 ,井口大約1m或者1m~2m,人們用水的時候 ,會在上面扔下一個小水桶 ,把水灌進水桶裡 ,然後慢慢向上提 。

    我十幾歲的時候 ,村東頭有一口這樣的水井 ,村裡二十多戶人家 ,都去那口水井挑水吃 。

    據說,二人不看井這句話,來自一個故事 。

    古代,有兩個學子去科舉 ,其中一個學子非常聰明 ,兩個學子是同村人 ,他們二人結伴進京趕考 。

    在路上 ,那個笨學生邊走邊想 ,如果兩人一同進京趕考 ,那個聰明的學子考上了 ,自己名落孫山 ,回去以後 ,在眾鄉親面前沒有臉面 。

    兩個學子走在路上 ,看到旁邊有一口水井 ,那個笨學生招呼那個聰明的學生 ,在井邊休息一下 ,兩人休息的時候 ,那個笨學生走向井邊 ,向下看了看 ,回頭招呼那個聰明的學生 :“快過來看看 ,井裡的水面上漂浮著什麼 ”?

    那個聰明的學生湊過來 ,低著頭認真地望著水面 ,發現水面上什麼都沒有 。

    那個笨學生突然雙手向前一籠 ,把那個聰明的學生推進井裡 ,並拿走了聰明學生的全部盤纏 。

    當然,那個笨學生並沒有考中 ,回鄉之後 ,他對鄉親們說 ,那個聰明的學生和一個女孩私奔了 ,自己怎麼勸說都沒用 。

    過去那個年代 ,資訊不發達 ,一個人出遠門 ,是最難的事 ,幾乎和家裡人隔絕 ,多遠的路都要步行 ,發生這樣的事不足為奇 。

    這件事 ,除了一個人的良心問題 ,和環境也有關係。如果是現在 ,就算有人想做壞事 ,也要看看環境 ,現在的科學技術這樣發達 ,很多人做了壞事以後 ,最終敗露 。

    3,三人不抬木

    這句話很好理解 ,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 ,這句話都適合 。

    三個人抬一根木頭 ,和兩個人抬一個木頭不一樣 。

    按理說 ,三個人畢竟比兩個人有力氣 ,事實卻不是這樣 ,三人抬木頭時 ,一頭一個人 ,中間還要有一個人 。

    中間那個人的位置相當重要 ,那個人向前一點 ,整根木頭的重量偏在後面 ,如果中間那個人向後一點 ,前面的人就會非常吃力 。

    還有一點 ,三個人的步伐要一致 ,如果三個人的步伐不一致 ,他們抬著木頭行走時 ,會受重力和慣性的作用 ,讓自己的身體失去重心 ,非常吃力 。

    三人不抬木 ,還有另一層引伸意思 。

    我們常說三個和尚沒水吃 ,和三人不抬木道理相同 。三個人在一起 ,難免會有一個耍奸蹭滑的 ,混在三人中間 ,不好分辨 ,那個人就可以混水摸魚 。

    如果只有兩個人 ,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兩個人心知肚明,誰也不能抓迷糊 。

    4,四人不徒步

    說起四人不徒步 ,我深有體會 。

    前幾年 ,單位組織人去百望山旅遊 ,那座山並不是很高 ,海拔只有一千多米 ,走到半山腰的時候 ,一行12個人 ,有8個人停下來 ,另外3個人和我繼續向山上行走 ,快接近頂峰的時候 ,那3個人說什麼也不走了 ,坐在原地休息 。

    出發時信心滿滿 ,沒想到半路打了退堂鼓 ,我一個人登上頂峰 ,回來的時候 ,同伴們早就下山了 。

    那一次 ,我差點迷路 ,幸好帶著手機 ,及時聯絡山下的同伴們,如果沒有手機,說不定 ,我今天不會在這裡寫空問答 。

    寫在結尾

    說了這麼多,您對這句話明白了嗎 ?認為我的觀點對嗎 ?

    時代在發展 ,對那些話,我們要選擇性對待 ,老話產生的年代不同 ,有時代的侷限性,放在今天 ,有些話已經不太合適 。

    我們要分清那句話所要表達的精髓,在生活中 ,做事要心細 ,多多思考 , 在紛雜的事情面前 ,及時,冷靜,客觀地作出選擇。

    做任何事都要記得這樣的宗旨 :即不去傷害別人 ,又要保護自己 。

  • 9 # 夢者醒也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四人不徒步,

    這句話體現了古人對人性的深刻理解,是一句樸素但很深刻的至理名言,

    放到當今的職場以及人情世故中,依然有很強的借鑑意義。

    老祖宗對人性的洞悉藏在“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

    1、一人不進廟

    說的是,孤身一人不要進寺廟,

    為什麼呢?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因為,古代香火旺盛的寺廟裡有很多值錢的東西,

    包括香客捐助的香火,以及金銀器物等,

    若孤身一人進到廟裡,容易被誣陷偷竊,

    要是真的發生盜竊,洗脫不了偷盜的嫌疑,有口難辯,

    為了避嫌,一個人不要進廟。

    第二種原因,古代有很多歹人藏身於廟中,

    比如我們在小說或者電視劇裡看到的,《倚天屠龍記》中的圓真和尚,

    《水滸傳》裡的魯智深,《少年包青天》中的一個寺廟主持,

    這些都是狠人,進到廟裡有危險。

    尤其是女子,更是有被玷汙的風險。

    第三種原因,寺廟一般位置偏僻,再加上高大的佛像,看起來陰森恐怖,不安全。

    放在我們當今社會,香火旺盛的寺廟自然有好的管理,不用擔心人身安全,

    但提醒我們的是:有的事情不可以一個人去做。

    就像一個人進寺廟一樣,存在著一些無法預測的危險,

    或者事故多發的機率,需要慎重考慮。

    以及有的事情沒有別人的見證,容易讓人百口莫辯,

    也最好不要一個人獨自去做。

    2、二人不看井

    說的是兩個人不要去看井。

    因為在古代,如果兩個人在井邊,

    一個人若起了歹心,輕輕一推就可謀財害命。

    而且,若是有一方不小心墜入井中,另一個人也難脫干係,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這句話提醒我們,即使是在當今社會,

    也要牢記“防人之心不可無”,

    就像兩個人看井一樣,也許你對對方深信不疑,

    但若是對方一旦起了賊心,後果不堪設想。

    兩個人相處時,雖然不主動害人,但不可無條件的信任。

    3、三人不抬木

    因為三個人抬一棵樹,一定會有一個人偷懶,

    這個道理跟“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是一樣的,

    容易分配不均,最後發生矛盾。

    還有另一個原因是,如果其中兩個人商量好,很容易坑第三個人,

    4、四人不徒步

    提起“四人不徒步”,真的深有體會。半年前,我和朋友們自發建了一個5人的“徒步群”,打算在週末或節假日裡,外出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鍛鍊一下身體。

    剛開始時,大家在群裡非常活躍,說去哪去哪,然後其他人也一起附和說可以。但當真正到了實地後,一些人又說要走哪裡才更好些,這讓之前提議的人不高興了。

    後來,大家意見不統一了,在群裡就不統一,到實地後更不統一,有說走這邊好,有說走那邊好,七嘴八舌,不僅耽誤行程,還產生了矛盾,最後徒步群2月就解散了。

    “四人不徒步”告訴我們:在做任何決策時,人多往往是很難統一意見。如果要聽取團隊每一個人的意見,那麼這種團隊必定長不了,所以我們要從大局出發,遵從大局觀。

    寫在最後: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四人不徒步”,確實是老祖宗們智慧與經驗的結晶,是對生活的態度,對人性的思考等,都充滿了人生哲理,於我們現在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古人的智慧,多少帶有歷史烙印,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時代在變遷,社會在變革,人們觀念在轉變,我們應與時俱進,批判接受,這才是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 10 # 讀書文史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就一句簡單的俗語,就能夠涵括出了眾多的人生哲學道理。

    比如這句“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四人不徒步”的俗語,就充分地表達了古人的智慧經驗總結。

    具體來說,什麼意思呢?

    01 一人不進廟

    在我們的印象中,寺廟是莊嚴而神聖的,禁忌殺生,講究普度眾生,僧人以慈悲為懷,以助人救人為己任。然而,凡事都有兩面性。越是風平浪靜的地方,越可能暗湧湧動。在古代,寺廟暗藏著各種危機。

    一般而言,寺廟都建造比較偏僻的地方,深山幽谷,山中廟宇,看似寧靜而致遠,然而也恰恰是這樣的環境,給不法之人提供了殺人越貨的條件。

    所以,在很多影視劇中,隱藏於深野老林之中的荒涼寺廟,成許多編劇導演構建“黑暗”畫面的場景之地。

    “一人不進廟”這個說法,就是在警戒人們要注意寺廟潛伏的危險,一個人的時候,莫要隨意踏進寺廟。

    都說人心難測,在古代,出家到寺廟裡當和尚的僧人,並非都是德高望重的以慈悲為懷的善良的賢者之人,還有不少是市井小人、江湖人士,亦或者抱頭鼠竄逃命的不良之輩。

    對於這些人來說,寺廟是他們理想的棲息之地。

    為此,在古代,荒郊野嶺的寺廟,往往是三教九流的地方,難免魚龍混雜、藏汙納垢。

    再者,人性都有貪婪等惡念,和尚也是人,縱使是修行多年的和尚,也不一定能夠克服自身的惡念,畢竟這世間能夠修行到像佛陀一樣人士,至今為止還沒有出現第二個。

    關於和尚貪婪,在馮夢龍的《初刻拍案驚奇》中,就有這麼一個故事記載:

    話說一個年輕的徽州商人,帶著錢財出門去經商,途中因為天色已晚,便到了燕子磯弘濟寺去借宿。

    來到了寺廟後,善良的年輕人發現廟裡簡陋不堪,處處都透露著衰敗氣息。動了惻隱之心的他,決定從自己的經商本錢裡掏出一小部分捐助給寺廟,用以修繕寺院。

    結果,和尚不僅沒有感激,反而起了貪念歹意,趁著年輕人熟睡的時候,把人給殺害了,並將其所有的錢財都據為己有。

    又比如在《海公案》第二回始徒姦婦》中,也記載了一個相似的故事:

    一位女子回孃家,獨自一人行走在荒野之中。途中突遇暴雨天氣,為了避雨,只好跑到了附近的廟裡躲雨。結果不曾想,廟裡的一老一少兩個和尚,對她起了色心。

    兩人為了調戲女人,爭風吃醋,最後老和尚把女子給殺害了,並埋在了院子裡。

    可見,老祖宗的忠告,並非沒有道理,畢竟人心難測。

    為此,出門在外就要格外留意,尤其是女性,儘可能避免一個人進入寺廟,以免被心術不正之人盯上,最後因為孤影形單,沒有援助,成為別人的板上魚肉,任由宰割。

    02 二人不看井

    對老百姓而言,井是生活的源泉之水。不過,雖然井水是養育、滋潤生靈的源泉,但是同時也是危險之地。

    在我們熟知的各種宮鬥劇中,就時常有這類的場景“刻畫”描寫:妃子們為了爭寵,擠兌算計其他女人,推人置於井下,以達到毀屍滅跡的目的。

    所以,“二人不看井”主要是告誡人們,兩個人時不要同時看井,以免遭到居心叵測之人的算計,發生落井之禍。畢竟,慾望面前,人性經不起考驗。多少人為了錢財、權勢、功名利祿,不惜害人,“落井下石”。

    尤其是在古代社會,條例法規不完善,人心叵測,即便是稱兄道弟的兄弟,也可能在背後各存猜忌,甚至給人一刀。兩個人在井邊看井,低頭看井之時,很容易就被另一人,不費吹灰之力推了下去。

    此外,兩人同時看井,若是一人不慎失足,而周邊又沒有目擊者,另一個人就百口莫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被別人懷疑是殺人兇手,而招來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招來牢獄之災,實在是得不償失。

    為此,老祖宗這句總結就非常精闢地點明瞭一個道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人生在世,要時常懷有一顆戒備之心,只有這樣才能走得更遠。

    03 三人不抬木

    “三人不抬木”的意思,其實和“三個和尚沒水吃”所折射出的哲學道理基本相同。

    都說一個和尚有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就很難均勻分配利益關係了。因為兩個人完全能夠完成的事情,再新增一個人進來,就打破了這種平衡關係。

    三人一起幹活,在無形中形成了相互依賴的關係,大家各自想著“有他在就行”,彼此之間都想著偷懶,誰都不願意去挑水。

    人人都有惰性,三個人一塊抬木也是一樣的道理。前後的人可能出大力,而中間的人可能只是出小力,甚至乾脆不出力,這時就根本無法做到公平分配。

    這個故事和“華盛頓合作定律”也是相似的,這個定律形象地概括了“三個人永無寧日”的現象。

    華盛頓合作定律,就像簍子裡的一群螃蟹,不用蓋上蓋子,螃蟹也爬不出去。因為只要有一個想向上爬,很快就會有其他的螃蟹攀附上去,將其拉下來。最後,沒有一隻能爬出去的。這其中的道理就是:

    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

    04 四人不徒步

    都說“眾人拾柴火焰高”,“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在我們的文化理念裡,幹活基本上都是主張集體團隊一塊上。

    那麼,為何說“四人不徒步”呢?

    其實,這裡強調的是意見分歧。

    在日常生活中,相信很多人肯定都有這樣的感受,不管是在會議上,還是在團體活動上,關於對某件事或某個活動的看法,總會有不同的意見。

    而在戶外徒步遊玩,人多意見不統一,就很容易耽誤了行程,傷了和氣。

    本來,戶外活動是為了鍛鍊身體,賞花觀景,結果卻因為意見不統一起爭執而掃了興致,得不償失。

    再者因為彼此之間看法不同,可以選擇的道路就有許多,若是各自走自己的路,就容易引發矛盾,甚至造成生命危險。因為各自徒步,容易遇各種意外。

    為此,在戶外旅遊時,往往都強調要聽從集體安排,考慮大局,不能因為各自想法,而像無頭蒼蠅一樣亂飛。

    05 小結

    客觀上說,老祖宗這句“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四人不徒步”的俗語總結,充滿了哲理性意義,很有生活指導作用。

    我們應該在這些警示的俗語中,吸取知識和經驗,豐富自己的知識庫,增強自己的能力,從而更好地用以指導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神策客景與CRM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