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張3151

    唐代以前是不允許私人造譜的,國家有專門的掌管譜系的機構,只有貴族才有世系。所謂高門無寒品,甚至唐王朝中後期的李氏王族想與頂尖士族聯姻也不可得,何況一般公卿,實際情況比歷史記載更嚴重。士族起源於春秋時的貴族,經漢變成豪強,至魏晉形成門閥,並用制度確定下來,國家專設專門的譜牒機構掌管以防假冒,士族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聯姻,形成了幾百年的高門士族,在政治上與皇權形成了互相利用和依存的關係。一直到唐末黃巢之亂才打斷了這種局面,這也為以後百姓造譜打開了方便之門,宋代已出現了攀附名門,冒認世系的情況,甚至上推炎黃,將家譜打上了不可信任的標籤。雖然這可以各自安慰,但純粹是自欺其人。經元季一朝,僅剩的一些譜牒或散失或殘破,至明清就大規模出現了胡編濫造的情況,所以現在大部分人的族譜看看就好不要當真,有時一些世代相襲的傳說還要比它真實的多。這也是我從研究自己家史中得出的結論,家譜是真的不足以完全相信。

  • 2 # 關中客

    國史,方誌,族譜,是中華文化的主要脈絡。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需求已經得到很大的滿足,不再為吃穿住行發愁。近些年,開始興起了重修家譜的風潮,大部分家族的族譜在六十年代那場運動中被毀。

    家譜名稱繁多,大致有宗譜、世譜、家乘、族譜、譜牒、會通譜、綜通譜、支譜、房譜等叫法。它是以表譜的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蹟的書。是中華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一種文獻。

    關於家譜的起源,目前學術界眾說紛紜。但從目前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國早期文字記載,以及透過文史類文獻對家譜起源的考證,家譜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譜的制度,並撰有《世本.帝系篇》。記錄的就是周天子的周室宗族。現在傳世的《世本》是清朝時期編撰,彙集了中國自黃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諸侯、卿大夫的氏族譜系,是一部對前代和當代各血緣集團系譜進行綜合、總結的全國總譜。

    在宋以前,家譜都是官方來修的,主要是為統治階層提供服務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的興起,在科舉制度沒有建立之前,官員的選拔和任用,主要是從各個大計程車族家族推薦而來。當時選官品人,婚姻嫁娶,士庶分明,尊卑嚴格,而甄別這些的就是透過族譜,因而維繫門閥制度的家譜特別興盛。正因為家譜這個重要的功能,造假現象也就氾濫起來。

    唐代是官修家譜最發達的時期,政府設立機構先後組織編修了數部大型譜牒著作。唐亡以後,經歷了五代十國時期的連年戰亂和社會動盪。傳世的家譜幾乎喪失殆盡,以至於到了宋代很少能見到舊的家譜。許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斷了線、失了傳承。

    魏晉時期,編撰家譜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維護門第,由於門第與選官有關係,因此政府也參與其中,官府組織編修譜牒。而到了宋代家譜的關注點是“尊祖敬宗收族”,以保持家族內部的團結互助。由於與選官沒有關係,官府自然不會再過問。因此從宋開始,家譜由私人自己編撰,隨著家譜政治功能的消失,官方退出,家譜開始從士族大家走向民間老百姓。

    經歷了元朝近百年的統治以及元末的連年征戰,族譜在這個時期被大量毀滅。

    進入明清時期,官方積極鼓勵大家纂修家譜,地方官員也熱衷勸說百姓修譜,這使得家譜數量大增,甚至達到了沒有無譜之族的程度,纂修家譜成了家族生活的頭等大事。

    現在我們看到的族譜大多都是出自明清時期,明清以前的鮮少見到。然而這個時期的家譜造假氾濫,一些姓氏家族為了抬高自己的門第和郡望,往往會攀附一些帝王名人為自己的先祖。甚至那個時期出現了職業的“譜師”,專門幫人在纂修家譜時加入名臣名人為自己的“先輩祖宗”。“譜師”創造的家譜一般都有一定的框架和模式,比如習慣於用華麗的辭藻歌功頌德,也喜歡把家譜中的名人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現在傳世的古老族譜大都是明清時期纂修的,如果從科學的角度去考察探討家譜的真實性,可能會大失所望。據專家考證,現存明清時期的家譜中,先祖內容大多是虛構的。譜中的第一位先祖往往會附會名人。在古代戰亂頻繁的情況下,想延續幾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族譜是非常困難的。

    中國的家譜一般都有家規祖訓,對於規範人生和教育子弟有著積極的意義。家譜是一個家族的發展史。一個家族要發展壯大,除了需要物質條件外,還需要足以“強宗固族”的精神條件,而良好家風的形成,正是這種精神條件的基礎和內容之一。家譜中所儲存的家規、家訓以及治有格言等,從一開始就以積極、進取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態度來討論家庭環境和家庭氛圍的建設。

    最有名的家訓就是《顏氏家訓》,它是南北朝時期北齊文學家顏之推的傳世代表作。他結合自己人生經歷、處世哲學,寫成《顏氏家訓》告誡後世子孫。《顏氏家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原本是寫給自己後世子孫的家訓,卻對整個中國後世影響頗為深遠。

    和家譜密不可分的還有祠堂和郡望堂號,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議決大事的重要場所。每個祠堂大都有自己的堂號,從某種意義上講堂號是宗族的標誌。堂號可以分兩大類:有姓氏特徵的的堂號,比如關中涇陽的社樹姚家的堂號就是“姚恆昌堂”,安吳堡吳家的堂號是“吳式儀堂”。具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其來源大多含有某種含義典故,重複地出現在該姓氏的不同分支中。沒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大部分為某一分支族人特有,與其他宗族的堂號甚少重複。比如三原孟店周家的“謙受堂”,我們家族的“厚德堂”等等。堂號名一般取自郡號名或為紀念家族始祖或名人而自創。

    一般來說,堂號多取自郡號名,郡是秦漢時期對行政區域的建置,郡號名又多取自於郡名,或諸侯國名,地方州、府、縣名。隨著家族的壯大,就出現了以各姓氏名門望族發祥地的郡名作為郡號的由來。比如高姓的五大堂號“渤海堂”、“漁陽堂”、“河南堂”、“廣陵堂”、“遼東堂”。

    大家族日漸人口眾多,或遇到天災戰亂時,族人就會因遷徙而散佈各地,於是就有了在總堂號之下產生分堂號名稱的方法。總堂號代表家族的發祥地,寓意後人不忘本,分堂號則是族人遷徙到新地,成為當地名門望族後,以該地的郡號作為堂號。總堂號和分堂號統稱“郡望”。因各族姓氏都是以郡號作為自己的堂號,於是就出現了多姓氏同為一個堂號的現象。

    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在漢族有悠久的歷史。家譜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全過程。在經歷了歷史上魏晉後的五胡亂華,唐亡後的五代十國以及元末征戰,中國的家譜斷層已經無法修復。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那場運動,更是把民間家譜銷燬殆盡。如果說中國還有完整的世系族譜的話,恐怕只剩山東曲阜的孔家和江西龍虎山的張家了。

    如今大多數的舊家譜散落在世界各地,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國家的圖書館都有收藏。國內各個圖書館也有大量的收藏,其中收藏最多的是上海圖書館,總數為11700種,其次為國家圖書館,收藏3006種。然而世界上收藏中國家譜最多是美國猶他州家譜圖書館,收集中國家譜17099種。上海圖書館和國家圖書館的收藏總和也不及美國猶他州家譜圖書館。

    家譜是一個家族的傳承,是一個家族的歷史。在如今這物慾橫流的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的親情關係越來越淡薄,家譜的存在,可以增強一個家族的凝聚力。如果你的家譜還在,那麼請妥善儲存;如果你的家譜已經遺失,那麼就從你開始重新纂修,以便讓後世子孫知道自己家族的前世今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友父母離婚後,打算重組家庭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