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剛結束,十年寒窗苦,今朝試鋒芒。透過考試來甄選人才的方式古來有之,科舉制度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選拔人才的方式。
科舉制是從隋朝初開始實行的,至1905年廢止,沿襲了1300年。科舉制到了明清兩朝已經日臻完善,難度更是難上加難。現在的學子們只要分數達到學校的標準一般按人數擇優錄取,但古代是不可能的,錄取人數上就非常稀少,也就決定了難度加大。
宋代汪洙的長詩《神童詩》中有幾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即道出了古代科舉制使得平民百姓家庭的讀書人也可以做官,而且做官必須重用、提拔讀書人的規律。
古代高考考場
明代科舉考試,分為四個等級:
第一級為每三年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
第二級每三年在各省會舉行,叫做“鄉試”,主考官由皇帝委派,中式者為“舉人”;
第三級每三年在京師舉行,由禮部主持,稱為“會試”;
第四級會試中試者,天子親自在朝廷策試,稱“廷試”,亦稱“殿試”。
殿試取中者叫做“進士”。殿試分一、二、三甲發榜以為名第之次:第一甲僅三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
單說一個最高等級的殿試考進士,如何進行呢?
首先是出題。由讀卷官一道,草擬題目,進呈皇帝批准。皇帝看過,用硃筆圈出其中的考題。讀卷官把這考題工整書寫,用封筒裝好,再呈皇帝。這時已到中午時間。
其次是殿試。考生(貢士)們在太和門兩邊的昭德門、貞度門集合,由官員引領穿過太和門,經太和殿兩側中左、中右門,到保和殿丹陛下。由一位大學士把考題授予禮部堂官。貢士們面北行三跪九叩禮。然後由禮部官員分發試卷,考生要跪著接受,行三叩禮。鴻臚寺官員引領考生到考桌前,答題正式開始。考試以一天為期,交卷以日落為限。一般貢士們答題完畢即可交卷。
再次是閱卷。殿試完畢,決定考生命運的閱卷立即開始。答卷密封后,放到箱子裡,送往午門內的朝房,交給收掌官。收掌官將答卷轉送給讀卷官閱讀。讀卷官閱畢,主考官等擬定前十名答卷,進呈皇帝。皇帝欽點一甲前三名,就是狀元、榜眼、探花,讀卷官將後七卷填寫二甲名次,交內閣列金榜。
最後是發榜。殿試一般在考試兩天後發榜,
貢院舊影
考中者分為三個等級:一甲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為“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為“賜同進士出身”。一甲為三名,固定不變;二甲和三甲的名額,每科不同。三甲名額較多。
發榜前由禮部官員在保和殿傳臚(唱名),宣佈考中進士的甲第和名次,並將名單寫在黃色榜紙上,所以稱作“金榜題名”。黃榜貼在長安左門(在今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前)附近。新科進士,“一登龍門,身價百倍”,成為朝廷執政集團的官員。
鱗次櫛比的貢院考棚
科舉制業提高了學子的社會地位。
另外,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等。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社會遴選官員的主要辦法之一,具有一定歷史意義。
高考剛結束,十年寒窗苦,今朝試鋒芒。透過考試來甄選人才的方式古來有之,科舉制度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選拔人才的方式。
科舉制是從隋朝初開始實行的,至1905年廢止,沿襲了1300年。科舉制到了明清兩朝已經日臻完善,難度更是難上加難。現在的學子們只要分數達到學校的標準一般按人數擇優錄取,但古代是不可能的,錄取人數上就非常稀少,也就決定了難度加大。
宋代汪洙的長詩《神童詩》中有幾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即道出了古代科舉制使得平民百姓家庭的讀書人也可以做官,而且做官必須重用、提拔讀書人的規律。
古代高考考場
明代科舉考試,分為四個等級:
第一級為每三年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
第二級每三年在各省會舉行,叫做“鄉試”,主考官由皇帝委派,中式者為“舉人”;
第三級每三年在京師舉行,由禮部主持,稱為“會試”;
第四級會試中試者,天子親自在朝廷策試,稱“廷試”,亦稱“殿試”。
殿試取中者叫做“進士”。殿試分一、二、三甲發榜以為名第之次:第一甲僅三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
單說一個最高等級的殿試考進士,如何進行呢?
首先是出題。由讀卷官一道,草擬題目,進呈皇帝批准。皇帝看過,用硃筆圈出其中的考題。讀卷官把這考題工整書寫,用封筒裝好,再呈皇帝。這時已到中午時間。
其次是殿試。考生(貢士)們在太和門兩邊的昭德門、貞度門集合,由官員引領穿過太和門,經太和殿兩側中左、中右門,到保和殿丹陛下。由一位大學士把考題授予禮部堂官。貢士們面北行三跪九叩禮。然後由禮部官員分發試卷,考生要跪著接受,行三叩禮。鴻臚寺官員引領考生到考桌前,答題正式開始。考試以一天為期,交卷以日落為限。一般貢士們答題完畢即可交卷。
再次是閱卷。殿試完畢,決定考生命運的閱卷立即開始。答卷密封后,放到箱子裡,送往午門內的朝房,交給收掌官。收掌官將答卷轉送給讀卷官閱讀。讀卷官閱畢,主考官等擬定前十名答卷,進呈皇帝。皇帝欽點一甲前三名,就是狀元、榜眼、探花,讀卷官將後七卷填寫二甲名次,交內閣列金榜。
最後是發榜。殿試一般在考試兩天後發榜,
貢院舊影
考中者分為三個等級:一甲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為“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為“賜同進士出身”。一甲為三名,固定不變;二甲和三甲的名額,每科不同。三甲名額較多。
發榜前由禮部官員在保和殿傳臚(唱名),宣佈考中進士的甲第和名次,並將名單寫在黃色榜紙上,所以稱作“金榜題名”。黃榜貼在長安左門(在今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前)附近。新科進士,“一登龍門,身價百倍”,成為朝廷執政集團的官員。
鱗次櫛比的貢院考棚
科舉制業提高了學子的社會地位。
另外,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等。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社會遴選官員的主要辦法之一,具有一定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