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雖然歷史證明了斯大林的堅守是正確的,但是兵臨城下的斯大林為什麼會那麼有勇氣有決心留在莫斯科,而不轉移呢?如果領袖被俘了,蘇聯人民豈不會一瀉千里?這算是一招險棋嗎?

9
回覆列表
  • 1 # 鄜延路節度使李

    斯大林決定留在莫斯科有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個氣候原因;

    天氣似乎專門與侵略者作對,嚴冬比以往提前了一個月。德軍遠離後方1000多公里,加上蘇聯游擊隊襲擾破壞,德軍叫苦連天,後勤供應越來越困難。特別是在布良斯克,被打散的蘇軍自動組織起來,開展游擊戰。每當勝利歸來,都要吹口琴或拉手風琴翩翩起舞,高唱《游擊隊員之歌》。

    第二是蘇聯諜報人員佐尓格發來給日本不會進攻蘇聯的訊息;

    1941年6月23日,即德國入侵蘇聯的次日,尤金·奧特向日本當局施加壓力,促使日本進攻蘇聯。德國武官甚至還故作多情,幫助制訂日本進軍西伯利亞和海參崴的作戰計劃。一方面,日本外相松岡4月訪問莫斯科時,與蘇聯簽署日蘇中立協定;另一方面,他多次向德國保證:一旦德、蘇兩國開戰,日本不可能信守中立,會襲擊蘇聯。6月26日,莫斯科電告左爾格:

    另一個小組成員宮木從軍隊情報員得悉:“應徵入伍者已集中,有的發放冬裝,有的發放夏裝因美日關係複雜,精銳部隊的大部分將開往華南。”從尤金·奧特處得知,雖柏林方面不斷施加壓力,日本卻不肯立即開闢東線戰場。日本人狡猾,非得等到蘇軍潰敗而日本取勝有絕對把握時,還必須速戰速決,否則決不輕啟戰釁。8月20至23日,日本統帥部在東京開會,討論對蘇作戰問題。最終日本決定南下不去進攻蘇聯。

    9月6日,左爾格致電莫斯科:

    “只要遠東紅軍保持一定的戰鬥力,日本就不敢發動進攻。”

    10月4日,左爾格向莫斯科發出最後一封電報:

    “蘇聯的遠東地區是安全的,來自日本的威脅已排除。日本不可能發動對蘇戰爭,將在下幾周向美國開戰。”斯大林得此訊息,斷定“東線無戰事”,毅然決然從西伯利亞火速調兵西進。於是,滿載蘇聯遠東紅軍的列車日夜不停地向西賓士,11個步兵師和3個坦克師,計25萬精銳。因生力軍投入戰場,莫斯科得救了。此後,蘇軍節節勝利,終於反敗為勝。

    第三個因素,蘇聯人民的英勇抵抗和蘇聯的超強動員能力

    戰爭爆發前夕,因認真執行第3個五年計劃,蘇聯工農業有了很大的發展。1940年,生鐵產量為1500萬噸,鋼為1830萬噸,煤為1.66億噸,石油為3100萬噸,商品糧為3830萬噸,籽棉為270萬噸。1940年至1941年6月,蘇聯物資儲備總值由40億盧布增長到76億盧布。

    在各自治共和國、各州、各邊疆區增設軍事人民委員部。1940年,蘇軍進行大規模整編和改裝1941年4月,步兵實行戰時編制,每個步兵師為1.45萬人,配備了一定數量的重武器和機動武器。到1941年6月,陸海空三軍共537.3萬人。其中,陸軍455.3萬人,空軍47.6萬人,海軍34.4萬人。

    德軍逼近之際,莫斯科全市三天內組織了12萬人的民兵師,其中有169個巷戰小組和幾百個摧毀坦克班。這些民兵,為保家衛國,很快就學會了偵察、襲擊和爆破等作戰手段。全市有45萬人參加修築防禦工事,其中3/4是婦女。他們不畏嚴寒,日夜奮戰,挖走了300多萬方土石修築了320公里長的防坦克障礙物。

    留下的軍工廠加班加點生產,發電機廠負責生產迫擊炮,地雷和炮彈在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等地的工廠生產。在一個月內,僅莫斯科汽車廠就生產了幾萬支衝鋒槍,還修理了大量損壞的坦克和其他車輛,第二鐘錶廠生產了大批地雷引信,電車修理廠製造了大批反坦克手榴彈和機槍子彈軍民同仇敵愾,竭盡全力保衛首都。

    截至1941年11月5日,市民自發捐助的資金高達8000萬盧布,還有8公斤黃金、377公斤白銀和1.5公斤鉑金,為抗擊敵人作出了貢獻。10月,德軍出動2000架飛機,31次空襲,其中278架被擊落,只有72架闖入莫斯科上空。

    就在這樣的氛圍之下,斯大林堅守莫斯科,最終打贏了莫斯科保衛戰

  • 2 # 斐銘nl

    莫斯科會戰是斯大林以空間換時間的又一傑作,通過莫斯科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天氣氣候,再加上軍民一心,最終蘇聯在極其不利的條件下,力挽狂瀾,反敗為勝。

    一方面戰爭的勝利振作了蘇聯軍隊的士氣,另一方面也打破了希特勒閃電戰滅亡蘇聯的痴心妄想,將戰略防禦轉變為戰略僵持階段。

    為什麼要受莫斯科了?這不是斯大林一時的頭昏老熱,而是基於現實情況的歷史必然。

    莫斯科是什麼了?莫斯科是蘇聯首都,其戰略價值就相當於中國當時的南京,是一個國家不折不扣的核心,起這一個領導全國的作用。

    希特勒之所以集中重兵攻佔莫斯科 ,就是為了打破蘇聯的政治核心,讓一個統一的國家變得四分五裂然後逐個擊破。

    斯大林看的很準,他沒有在德軍兵臨城下時選擇逃跑,而是堅決抵抗。

    一方面,如果莫斯科失手,蘇聯軍隊的士氣將會大打折扣,失去了戰勝德國法西斯的勇氣。

    另一方面蘇聯政權將會被打壓成一個地方政權,屆時斯大林將會喪失領導蘇聯的絕對權力。這樣以來,德軍就回乘虛而入,一舉攻佔蘇聯。

    基於此斯大林不得不紅場閱兵,拼死鬥爭。

    其實早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斯大林就留了一手,趁希特勒進攻波蘭的時候,斯大林火速出兵佔領波蘭東部增加的戰略縱深。

    即使希特勒的閃電戰進行順利,在攻擊蘇聯時候也受到了不少阻力,當中路大軍攻到莫斯科城下時,已進入寒冬。

    但由於戰線過長,德國士兵的禦寒的衣服藥物和食物供給不足,使得德國士兵的戰鬥力大打折扣 ,在加上坦克等機械化裝備無法使用,使得德軍如履薄冰。

    主場作戰的斯大林得到了老天爺的眷顧自然是信心滿滿,這使他下定決心,讓朱可夫反攻德軍。

    斯大林早就意識到和德國法西斯必有一戰,但他當時最擔心的不是德國,而是日本。

    對於日本,早年的日俄戰爭便讓日俄兩國矛盾加劇,諾門坎戰役更是讓日本顏面盡失。

    斯大林明白要是不能穩定日本,倘若德日合力,蘇聯必然招架不住他。而此時的日本也不想和蘇聯開戰,日本的主力陸軍都陷入了中國戰場,而且隨著戰爭的擴大,日本的煤和石油資源逐步匱乏,這使得日本有了南下入侵東南亞澳洲的想法。

    為此斯大林添油加醋承認了日本對北韓東北的主權,最終促使兩國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使日本逐步南下,斯大林穩定了後方,開始集中力量對付希特勒。

    所以說莫斯科會戰憑藉著強大的兵力和充足的補給,斯大林將取得完全勝利。

  • 3 # 咖哩咖哩醬

    老樑會回答這個問題。保衛莫斯科?我認為小希特勒在鼻子的鼻樑下用大指甲撫摸著鬍鬚,然後在歐洲土地上發瘋。甚至不要說他發明的閃電戰真的很棒。一個人上繳了法國,這是第一個軍事大國。他ched住一個法中國人的脖子,將水泵壓在地上,順便說一下,他用了英中國人。兄弟的部隊已經完全趕出了歐洲大陸。如果不是漫長而狹窄的英吉利海峽,希特勒小男孩可能會衝向破碎的英吉利島,並要求丘吉爾結清賬目。不能忍受他的孤獨的希特勒還沒有結束。那雙大大的藍眼睛看著正在抽菸斗的斯大林,蹲在西伯利亞的邊緣。他忍不住衝上去,安靜地走了。老子故事開始時,老毛子確實不熟悉希特勒的閃電戰,他眼花亂,遭受了很多痛苦。就這樣一項巴巴羅薩計劃,吞噬了他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包括最有價值的三分之二的工業和近一半的人口。如果這是一個普通的國家,這個傢伙會很la腳,而屏住呼吸的努力將能夠使另一方直立。但是老毛子是誰呢?我還沒有看過這場戰鬥。那個矮小的法中國人拿破崙也走來走去,撞上鐵板,然後顫抖地回去了嗎?因此,這個小人物希特勒直接將德國戰車開進了莫斯科市,成為希特勒命中鐵板的轉折點。因為老毛子真的很模稜兩可,所以他直接參加了莫斯科紅場有史以來最好的閱兵,他的出口就是戰場。一群老毛子唱著熱情的卡秋莎,毫不猶豫地衝上戰場,教了個希特勒,他用鮮血和火將其犯罪。據說這場大戰發生在1941年9月的最後一天,一直持續到第二年的1月7日。這直接導致希特勒的德國生產的戰車消耗掉最後一滴油,哭泣並承認失敗。這場戰鬥的結果直接扭轉了盟軍的衰敗。因此,無論您說他有什麼理由,大個子都知道這場戰鬥的結果。但是在戰爭之前,斯大林是否有保衛莫斯科的信心?真相之初,他真的沒有。通過德中國人實施的颱風計劃,您可以遠距離看到莫斯科紅頂的克里姆林宮。斯大林在莫斯科火車站的平臺上來回走了近兩個小時,臉上掛著焦慮的表情,為什麼呢?我不必說大個子也應該理解這是一個問題,我應該留下嗎?當然我們都知道最終結果,斯大林仍然留下來。為什麼?不能撤退,莫斯科是老毛子的心。如果這個地方被佔領,那就意味著一切都結束了,斯大林是這個心臟最強大的起搏器。如果他退出,這個心跳能持續多久?但是隻要他在這裡,這顆心就會一直跳動,因為所有的老人都在注視著?斯大林說:“同志們,我們後面是莫斯科,我們無處可去!”順便說一句,我不喜歡斯大林,但他無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偉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流s柱。沒什麼好說的。說到這一點,我想有話要說:“我說的是,即使老毛子不能控制莫斯科,他也撤退到西伯利亞,而在西伯利亞和希特勒,留著鬍子也沒有問題!”如果您真的這樣認為,您將一無所知。可以說,自從老毛子與小希特勒開始戰爭以來,他就遭到了被動的毆打。老毛子的士氣和士氣受到影響。你輸了莫斯科,那是什麼意思?即使寮國子國被殲滅,希特勒也將允許整個偽政府與您一起玩。這將繼續分裂老毛子的力量。您可以在西伯利亞延遲多長時間?那時,不會只有一個德中國人,也許一堆舊頭髮會擠在他們面前。老毛子戰勝老毛子,這將是空前的消耗!即使成功並獲勝,其結果也將與高盧雞法中國人相同。如果世界上有話語權,那就讓它倒下,睡吧!因此,斯大林在火車站花了兩個小時考慮這個問題。他知道自己是老毛子心中的一面旗幟。只要他站在莫斯科,軍隊和人民就會團結起來,兩顆心將被一起使用。可以和小希特勒一起蹲下。他離開莫斯科後,將無法確定這兩顆心是否仍然存在,並且可以肯定的是他將被一千英里擊敗。但是斯大林無法承受後果,也許他成為了罪人,他無法做到這一點。莫斯科不是一個不設防的城市,可能無法與小希特勒作鬥爭。首先,他最信任的朱可夫接管了莫斯科的防務。茹科夫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做得很好,封鎖了德軍,所有先前的判斷都證明茹科夫事後是對的。有了這樣一個英俊的男人,斯大林可以放心了。另一個小希特勒接過斯摩稜斯克,在這裡住了整整兩個月。莫斯科以西長達750公里的前線,位於莫斯科以西,深度300公里,具有三道防線。 ,九個防禦帶。怕你嗎此外,還組建了五個新的機槍營,十個反坦克炮兵團和五個坦克旅。更重要的是,所有公民都可以動員起來。在三天內,組建了25個工人營,12萬民兵師和169個街頭戰鬥隊。其中,有60萬人在挖掘工事,其中四分之三是婦女,人民的心團結了起來。這些人挖掘了超過300萬立方米的土壤,3,800個臨時和固定火力點。這種情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好,那麼為什麼我們要離開呢?這個拳頭足夠大,可以和小希特勒一起玩,所以斯大林有信心不離開。最重要的是,冬天來了!之後,我們都知道這個冬天很冷而且胡說八道。它比零低40多度。善良並不能站在希特勒的小身邊。時間和地點都正確,這裡有很多人,需要什麼自行車!好的,我今天要在這裡寫。如果喜歡,請新增關注者並喜歡!

  • 4 # 飄蕩在太平洋上的心

    1941年10月當德軍發動颱風行動時,蘇軍一潰千里,3個集團軍在布良斯克被全部殲滅,德軍進軍到圖拉。斯大林宣佈蘇聯政府和各國使館轉移到古比雪夫。連列寧的遺體都轉移到了古比雪夫。這時英國和美國都十分擔心蘇聯無法堅守莫斯科,有可能會同希特勒祕密談判投降。

    據說10月底,斯大林曾經驚慌失措的逃到了古比雪夫,呆了一晚上,還是依然回到莫斯科。

    斯大林決定在莫斯科死守,有如下幾個原因:首先,莫斯科是蘇聯的鐵路樞紐和精神象徵,莫斯科失守,蘇聯政權和斯大林本人將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這是斯大林無法承受的損失。守是死,不守也是死,還不如堅守!

    其次,11月的雨季遲滯了德軍的推進速度,為斯大林爭取到了時間建立莫斯科的環形防禦圈。朱可夫還一再保證能夠堅守住莫斯科,這些都給了斯大林信心。

    然後,美國和英國代表團訪問莫斯科,承諾幫助蘇聯,第一批美援物資在11月抵達摩爾曼斯克。左爾格的情報也表明日本不會進攻蘇聯,解除了遠東的威脅,蘇聯告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並能從西伯利亞和中亞調集軍隊保衛莫斯科。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蘇軍的英勇抵抗,給了斯大林信心,1941年的紅場閱兵成為了莫斯科保衛戰的轉折點,蘇軍在士氣上壓倒了德軍,為12月份的反擊做了精神總動員。

    反觀德軍,從基輔戰役後就一路抱怨,整個11月被泥濘的雨季折磨的精疲力盡,再加上元首一直拒絕提前安排冬裝,前線過冬物資準備不足,援軍也遲遲不來,前線士氣低迷,成了強弩之末!

    當然儘管德軍在莫斯科被擊敗,但蘇軍的戰術能力和裝備水平依舊很差,無力打敗德軍,真正能夠發動反擊還要等到大量美援到來後的1943年。但是莫斯科戰役標準著德國失去了擊敗蘇聯的最佳時間視窗,類似於一戰的馬恩河戰役!

  • 5 # 使用者聽鬆閒人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毀《德蘇互不侵犯》的協議命令納粹德國軍隊發動對蘇聯的突然襲擊,蘇聯從此陷入全面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

    紅軍和紅海軍戰士,指揮官和政治工作人員,男工和女工,集體農莊的莊員們,腦力勞動者們,在敵人後方,暫時陷在強盜壓迫下的兄弟姐妹們!我們那些破壞德寇後方的光榮的游擊隊男女隊員們!我代表蘇維埃政府和我們布林什維克黨向你們致敬並慶祝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二十四週年。

    同志們!今天是我們在嚴重條件下來慶祝十月革命二十四週年。德寇背信棄義的進攻,強迫我們進行的戰爭,造成了威脅中國的危險。我們暫時失去了一些區域,敵人已經進犯到列寧格勒和莫斯科的門前。敵人指望在笫一次打擊之後,讓我們屈膝投降,可是敵人大大的失算了。我們的陸軍和海軍雖然遭到暫時的失利,但還是在全部戰線上英勇的擊退著敵人的攻擊,給敵人以嚴重損失,並且我們的國家,我們全國組成了統一的戰鬥陣營,以使我們的陸軍和海軍一起實行粉碎德國侵略者。

    中國現時的狀況要比二十三年前要好得多。無論就工業、糧食或原料方面來說,都要富足許多倍,我們現在有同盟國與我們結成反對德國侵略者的統一戰線。我們還有被希特勒暴政壓迫下的歐洲各中國人民們同情和擁護。我們有精良的陸海軍挺身保衛祖國的自由和獨立,我們無論在糧食、武器或被服方面卻不感到缺乏。我們全國,各族人民都一致支援我們的陸軍和海軍,幫助他們粉碎德國法西斯的侵略匪軍,我們後備們軍力無窮無盡,現在列寧偉大的精神和勝利們旗幟也如二十三年前那樣鼓舞我們去戰爭。

    我們能夠並且一定戰勝侵略者,這毋庸置疑,別聽信驚慌失措的知識分子所形容的那樣厲害,鬼,沒有人類描述得那麼可怕。不可否認,紅軍曾屢次把轟動一時的德軍擊敗得侖皇逃竄,假若不去聽信德國誇張的宣傳、不去按照德國所講們狀況來判斷,現在不難可以瞭解到德國法西斯侵略者已是處於大破產的境地。現在的德國籠罩著飢餓和貧困。在這四個月的戰爭中,法西斯已損失了450萬士兵,他們流血殆盡,他們人員嚴重不足。憤恨的精神已經浸入到了整個歐洲,讓受壓迫的歐洲人民感到戰爭遙遙無期。而且德國侵略者正在緊張其最後的力量。毫無疑義,德國不能長久支支援這種緊張局面,再過幾個月,或許半年,也可能是一年,而希特勒德國註定會在深重罪孽下破碎。......

    最後斯大林列舉了蘇聯歷史上的民族英雄作為鼓勵士兵和民眾,其中有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亞立山大.蘇沃洛夫、季米特里.頓斯科伊、哈伊爾.庫茲馬.米寧等等。下邊是口號...,斯大林演講結束,士兵們情緒激昂,軍隊立即開赴前線,最終在進入12月的莫斯科保衛戰中獲得了勝利。

    作為一個領袖,作為莫斯科是蘇聯的首都,假若斯大林當時離開了,那麼無疑首都失守,失去了首都,失去了領袖,國將不國,指揮也便失去了中心權利的力量。斯大林堅守首都,雖說是一著險棋,可斯大林的偉大精神,無疑是身先士卒的典範表率,不但穩定了莫斯科民眾的堅毅心理,也在很大程度上鼓舞著士兵的戰鬥士氣,斯大林精彩的演講,非但激勵著戰士們的鬥志,也起到了凝聚人民的向心力,讓民眾團結在蘇維埃黨中央的周圍,萬眾一心對抗邪惡的法西斯主義!

  • 6 # 路之意

    到了1941年12月,納粹德國百萬大軍已經兵臨莫斯科城下不足30公里,德軍先頭部隊已經能看到克里姆林宮的尖頂了,莫斯科城內的國防工廠、科研單位、學校、政府各機構均已遷到了1000公里以外的薩馬拉州,但是斯大林帶領的統帥部就是敢於堅守莫斯科,哪裡來的勇氣?

    思考再三,斯大林決定留在莫斯科,儘管準備帶他離開的飛機和火車都已經準備好了,他還是決定留下。他無法想像,一旦自己離開,蘇聯軍民的抵抗意志會是什麼樣子,恐怕會在瞬間坍塌。作為一個國家的領袖,他必須承擔起自己的職責。他不僅不能走,而且要出現在公開場合,讓所有的莫斯科軍民看到自己,這樣可以擊破所有的謊言。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1942年11月7日紅場上那令人熱血的一幕,當斯大林出現在觀禮臺上時,整個莫斯科都轟動了。最高統帥和我們在一起,城市的秩序瞬間好了起來,軍民同仇敵愾投入了抗擊德國法西斯的戰鬥中。

    蘇聯一到雨季泥濘不堪的道路和即將到來的嚴寒,使德國半機械化的輜重運輸部隊無法滿足前線作戰的需求。前線德軍沒有武器彈藥,沒有食物和冬衣,補給跟不上,只能暫緩攻勢,從而使德軍沒有了一開始進攻蘇聯時的銳氣和鋒芒。最終,以逸待勞的蘇軍有了反擊的資本和信心。

    儘管蘇聯丟掉了40%的人口和近半的工業設施,但蘇聯國土廣袤,並未傷筋動骨,其龐大的戰略縱深足以拖住德國,空間換來了時間-彌補了戰時初期的準備不足。蘇聯背靠莫斯科,修築了堅固的莫斯科防線。而且蘇聯能輕鬆的從大後方得到物資和兵員,能適應嚴寒的冬天。這些都是德軍不具備的因素。強如拿破崙,也敗在了俄羅斯的冬天。

    人和

    莫斯科人民動員起來了,包括婦女和兒童也加入到反擊德軍的建設中,武器裝備源源不斷的運送到前線,新的軍事作戰師從西伯利亞和遠東運抵莫斯科,加強莫斯科周邊的前線作戰。當時部署在莫斯科的蘇軍已達到了100多萬人。堅守莫斯科的決心使蘇聯軍民士氣得到極大鼓舞,軍民同仇敵愾,堅決打擊來犯的德國侵略者。

    基於以上原因,斯大林死守莫斯科,最後的結果證明了其正確的決斷。

  • 7 # 溫史視野

    二戰蘇德戰場可以說是當時的盟軍主要戰場之一,在蘇德戰場上打出了許多著名的戰役、比如斯大林格勒戰役、莫斯科保衛戰等等。而蘇聯在這些戰役中的表現也讓世界刮目相看。

    為何必須要堅守莫斯科一、莫斯科是蘇聯的首都,也是蘇聯的象徵,一旦領導人斯大林都撤退放棄了,對於蘇聯乃至整個同盟國軍的士氣將會有極大的影響。

    在戰爭初期,德國因為閃電戰和各方面充足的準備,把當時的蘇聯軍隊打的節節敗退。當德軍一路勢如破竹的進軍到莫斯科兵臨城下之時,作為同盟國中強大的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其一舉一動就備受矚目。而在當時各國的猜測,斯大林是大概率會撤退的。

    二、斯大林留下可以提高蘇聯軍隊的士氣,如紅場閱兵對於戰局有著巨大的影響。如果撤退則可能會引起連鎖反應後患無窮。

    作為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在蘇聯軍民可謂是精神領袖一般的存在,而如果連領導人都撤離都放棄首都了,那麼蘇聯士兵的堅守又有多大意義?這對於蘇聯將士的影響可想而知。而後來的斯大林不僅堅守在了莫斯科,包括其在內的中央政治局、國防委員會、紅軍最高統帥部和所有作戰參謀也全都留在了莫斯科。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場閱兵,使得蘇聯將士備受鼓舞,士氣大漲,因為他們不僅看到了領導人還跟他們一樣堅守在莫斯科,還能淡定無所畏懼的舉行閱兵,這一切都讓蘇聯軍隊感受到了對抗德軍的希望。由此可見,斯大林堅守莫斯科和召開紅場閱兵的意義有多大。

    而在德軍準備兵臨城下時,莫斯科在三天時間就組織了12萬人的民兵師、25個工人營以及160多個巷戰小組和四百多個針對坦克的爆破班。除此之外留守莫斯科的未成年和婦女則組成了45萬人的民兵師,修築了長達七萬兩千米的防坦克戰壕、13萬米的交通壕、八萬米的崖壁以及五萬米的阻擊障礙物。

    二、蘇聯當時唯一有能力挽回敗局的名將朱可夫已經調來守莫斯科,遠東近100個精銳師也已經趕往莫斯科。

    當時面對勢如破竹的德軍和節節敗退的蘇軍,哪怕是斯大林也憂心不已。其實根據史料記載,斯大林原本是打算放棄莫斯科的,當其最後一次非常慎重的問朱可夫是否有把握守住莫斯科時,很多人不知道蘇聯的命運已經牢牢掌握在朱可夫手中。如果朱可夫說守不住,那麼斯大林極有可能會撤離莫斯科,屆時對於蘇聯士氣的影響可想而知,甚至未來蘇聯將極有可能會戰敗。

    而當時的朱可夫深思熟慮之後說了一句:“只要一切聽我的,守住莫斯科不難。”除此之外朱可夫還讓斯大林在莫斯科發表重要講話,安定蘇聯軍心。也就是朱可夫的承諾,斯大林以及整個蘇聯統帥部都留在了莫斯科,當時的朱可夫可以說是蘇聯最後的希望。

    而二戰中由於各國情報顯示日本並沒有打算進攻西伯利亞與德國夾擊蘇聯,在這樣的情況下,當時朱可夫就及時的把蘇聯精銳的遠東西伯利亞軍團調回了莫斯科戰線。要知道這可是蘇聯軍隊中最能在嚴寒中作戰的精銳中的精銳。當時孤立無援的蘇軍,朱可夫以及這支遠東西伯利亞軍團可以說是蘇聯最後的希望。

    所以當時的斯大林之所以敢堅守莫斯科,另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莫斯科有朱可夫以及遠東西伯利亞軍團鎮守,如果這樣的情況下莫斯科都守不住,那麼即使斯大林撤退到後方都沒有太大意義了。

  • 8 # Wan156005358

    莫斯科保衛戰之前斯大林疏散了莫斯科幾乎所有的工廠學校黨政機關醫院等,只留防守的軍隊和指揮機關和緊急撤離的飛機,已經做好了首都被佔領的準備。事實是斯大林死守了幾乎每一座城市,不是單單之堅守莫斯科。最慘烈的是堅守基輔和克里木,斯大林損失兩個個方面軍近二百萬精銳。

  • 9 # 熙熙光明

    因為德國閃擊戰的高效率,德軍在蘇德戰爭初期消滅了幾百萬蘇軍,丟失大片領土,德軍主力開始進軍蘇聯首都莫斯科時,蘇聯並沒有作好準備!

    當時前線蘇軍潰敗,軍心動搖,民心動搖,大有放棄莫斯科繼續向東潰逃之勢,所謂兵敗如山倒!

    在這種舉國崩潰,將帥無序人心潰散之時,如果再退,蘇聯將無險可守,蘇軍士氣和戰線都將一潰千里!

    斯大林別無選擇,只有在歷代俄國首都中心城市莫斯科做為最後的戰略支撐點與兵鋒正銳的德軍進行最後一戰。睹上國運!成功則蘇聯大旗不倒。敗則蘇聯亡國!

    首先讓斯大林看到希望的是無比堅毅有鐵一般意志的朱可夫,有大戰略統帥之謀略,任命他做保衛戰總指揮,收復安定混亂潰敗的軍心。整頓城防,設定防禦部置,把混亂潰敗變成有組織的堅強防禦,這很不容易!組織人民修築工事,從四面八方調來援軍和支援物資彈藥糧食。特別是蘇聯間諜探知日軍內部真相,百萬關東軍戰略部隊不會夾擊蘇聯(光有日蘇協議還不夠)。從遠東調回幾十萬部隊參予莫斯科會戰。

    實戰證明,斯大林的戰略決心完全正確!莫斯科由準備放棄,到決心堅守,到徹底擊敗德軍的主要戰略進攻!背城一戰,反敗為勝!

  • 10 # 原話歷史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因為斯大林有信心,有能力來保衛莫斯科。

    莫斯科保衛戰發生在1941年10月~1942年1月。

    德國投入兵力170萬,蘇聯兵力110萬,德國具有壓倒性優勢。但是,斯大林和蘇聯人民仍然堅信可以戰勝德國,這是因為:

    01,前蘇聯有強大的國防工業基礎和反應迅速國防動員能力。

    當時蘇聯總兵力3450萬人,可以說蘇聯是全民皆兵。戰爭期間,蘇軍共生產13.41萬駕飛機。坦克10.28萬輛,火炮和迫擊炮82.57萬門。

    雖然戰前德國的有130萬張機床,蘇聯只有40萬張。德國具有壓倒性優勢,但是,蘇聯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國家統一發展規劃和統一定製裝備,蘇聯的工業實力已經僅次於美國,位於世界第二。這也是蘇聯有勇氣和底氣可以戰勝德國的一個重要物質保證。

    02,前蘇聯地大物博,有豐富能源可以應對德國。

    1941年的德國煤炭儲備是4億噸,蘇聯是1億5千萬噸。

    德國鋼鐵產量是3180萬噸,蘇聯是1790萬噸。

    在數量上德國在煤炭,鋼鐵都佔有絕對優勢。

    但是,有一項重要資源德國比較缺乏,那就是石油。蘇聯的石油儲備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俄羅斯,都是在世界上靠前的,這也是德國不惜冒險侵犯蘇聯的一個重要原因—獲取戰略資源,為自己的戰爭機器運轉獲得更多能源保障。

    沒有了石油,就是再多的飛機,坦克那也是廢鐵一堆。這也是戰爭後期蘇聯越來英勇頑強,最終扭轉戰局的一個重要原因。

    03,前蘇聯人民有堅定反抗入侵意志。

    戰爭初期,蘇聯節節敗退,陷入被動 ,隨著最高統帥部,正確和強有力調配兵力和部署。莫斯科以及周邊城市的工人、農民、手工業者以及婦女,兒童被積極動員起來,提出“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戰爭”口號,為了能取得戰爭勝利,在各自崗位上,默默奉獻自己一份力量,做出了巨大犧牲!

    為了應對戰爭物質緊缺,工人們不分晝夜加緊生產飛機,大炮和坦克。有的坦克剛一下生產線,就被駕駛員開往前線,直接參加戰鬥。

    03,前蘇聯自然條件和天氣給德國致命一擊。

    蘇聯的鐵路軌道與歐洲不同,德國的鐵路運輸收到很大限制。德國的大批武器裝備無法通過鐵路運輸。

    德國突襲蘇聯靠的是“閃電戰”,鐵流滾滾,所向披靡。但是到了蘇聯境內,蘇聯糟糕路況讓德中國人吃盡苦頭,根本無法快速通過,致使閃電突襲,成為泡影。

    尤其是1941年11月以後,秋雨連綿,道路泥濘,德國各種裝備車輛,陷入泥潭寸步難行。進入冬季以後,由於德國過於樂觀,認為可以很快結束戰爭,根本沒有準備冬季服裝物資。

    德軍開始大量凍死,凍傷出現大量非戰鬥減員,各種槍炮潤滑油被凍住,汽油等後勤保障得不到及時補充。沿途村莊蘇聯百姓撤離以後,各種食品,物資等凡是能拿走,全部拿走,拿不走就地燒燬。蘇聯游擊隊不斷襲擾和阻擊德軍前進。

    蘇聯人堅壁清野政策,步步阻擊以及惡劣天氣,使德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重大代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幼兒園門口人山人海,養老院門口卻空無一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