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幼兒園門口人山人海,養老院門口卻空無一人呢?不要忘了,現在養老院裡的老人,正是當初幼兒園門口接你的親人!

21
回覆列表
  • 1 # 教書育人生活修身

    記得有位叫做羽逸塵的網路作者說過這樣一句話:當我們“遺忘”父母時,他們正在被世界遺忘。

    的確,一些老人正在被世界遺忘,而遺忘他們的,首先就是他們的兒女。

    對於兒女的健忘,我們不能簡單的以不孝來論,因為這一社會現象不是個例,而是具有普遍特徵;它不僅發生在現在,而且存在於每一代人;實際上,它也可以說是整個人類甚至生物世界的某種規律。就拿我們自己來說,我們的前半生無論是在物質金錢上,還是在時間精力上,我們給予了兒女多少?而又給予了父母多少?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上了。

    有人認為,人類關愛下一代本就是一種天性,許多哺乳動物對嬰幼兒的母愛是由若干激素如孕激素、催乳素及多巴胺等母愛激素激發的本能行為,是一種自然行為,也許不無道理。畢竟,自己的孩子是需要自己撫養疼愛才能成長起來,而父母則是成年人了,有自我生活能力,不必過問太多。

    加上,兒女成家立業以後,也就脫離了父母的生活空間,每天都是和自己的妻子丈夫兒女們在一起,感情的轉移和嬗變也是在所難免,對生身父母的情感淡化、淡忘甚至遺忘也在預料之中。

    當兒女們對待父母和自己的孩子的感情此消彼長時,他們的心理也會發生根本性改變:比如同樣是付出,兒女們往往把對自己孩子的付出看成責任和義務,把對父母的付出則當成負擔和累贅。一旦這樣定位,自己的孩子在他們眼裡一定是那麼的可愛,自己的父母在他們的眼裡則可能是那麼的討厭。

    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規律”也會在不孝兒女的身上得到應驗。

  • 2 # 蝦米愛麻雀

    這個問題涉及到孩子,涉及到老人,還有無形之中的各種中年人,有很多人的身影,能夠折射出來的東西確實也會有很多,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想。

    為什麼幼兒園門口人多,養老院門口人少呢?我覺得有如下原因,

    1.安全問題。

    幼兒園的孩子都是6歲前的兒童,沒有自我保護能力,沒有很強的自理能力,沒有很高的安全意識。這個時段的孩子非常需要大人的引導和保護。

    2.安排形式不同。

    幼兒園上學,放學是統一時間安排,若是沒有校車接送的孩子,為了路上的安全,自然需要家長接送,所以到了上下學時間段就會看到很多家長在門口。

    養老院,一般都沒有規定統一的時間點,所以看望老人不用扎堆,也不需要在門口等候,所以門口會看不到什麼人群。

    3.人數不同。

    幾乎每家的孩子都得上幼兒園,所以幼兒園孩子人數龐大,自然家長參與人數也多。而不同的是,並不是每家的老人都去養老院,按目前只是少數老人會去養老院,自然去那的人就少很多。

    當然,正如題主所說,“不要忘了現在養老院的老人正是當年幼兒園接你的人”,愛幼的同時,不要忘了孝順老人,給孩子做個好榜樣,將來孩子才會懂得反哺之恩,等自己老了孩子也長大了,才會孝敬父母長輩。

  • 3 # 白圭圭

    如果把老人當孩子養,

    這個社會孝子有太多了。

    如果對老人有對孩子一半的好。

    那麼這個社會才是真正的,尊老愛幼。

    現在的孩子愛太多。

    而現在的老人得到的愛和回報卻很少。

    在古時候有一個部落,有個傳說。

    人老了,會被孩子背進山裡,扔到叢林裡面。

    讓豺狼虎豹吃掉。

    有一個老人老了,被孩子揹著往山裡面走。

    這個老人在孩子的背上。走上一段距離,就讓孩子停一下,取斷一根樹枝。做一個記號。

    孩子不明,所以問背上的父親。

    他的父親告訴他,怕他找不到回家的路。

    兒子放聲大哭,揹著父母請家走。

    他決定打破這個傳統的規矩。

    老吾及吾老,幼吾及吾幼。

    你在學校門口,在幼兒園門口,看到的都是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姥。這就是隔代親。

    這些孩子長大以後。

    如果爺爺奶奶還健在,姥爺姥姥還健在。

    這些孩子能孝順爺爺奶奶和姥爺姥姥嗎?

    他們會去看他們嗎?

    他們會關心這些老人嗎?

    他們對他們有一半的回報嗎?

    相信80%的人都做不到。

    每個人都會老去。

    每個人都會有這種經歷。

    前傳後教。

    你今天對老人的行為和態度。

    就是明天,兒子女兒對你的行為和態度。

    百善孝為先。

    這是一個傳統。

    更是個美德。

  • 4 # 遼寧胖哥

    這是個有點悲哀的原因,因為現在的孩子是家裡的掌上明珠,而老人不是,人老了沒人會重視你,你去養老院了,當兒女的誰能天天去看你,所以幼兒園門口人山人海,養老院門口空無一人現在的家家的孩子,都比老人金貴,一家人都會為了孩子轉,孩子要吃最好的,穿最好的,讀書的時候,家長會絞盡腦汁,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重視孩子真是從娃娃抓起了,車接車送,每天到放學時間,家長都會提前去學校門口等著,堵得學校門口水洩不通,這孩子的家庭地位比老人高了太多

    孩子從小到大那是捧著長大的,到了高考的時候,那更是家長都跟著陪讀,就跟保姆一樣,這習慣是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在看看去養老院的老人,辛辛苦苦為家庭付出了一生,到了就不受重視了,養老院一去,當兒女的一個月能去看一次老人,就算不錯了這就是人情冷暖,因為老了,在兒女心中沒啥價值了,去養老院了,也就是等著那一天的到來,兒女巴不得老人去養老院,也省心了,不用抽出時間照顧老人,雖然說這話題,會讓人心裡不舒服,但這也是事實

    有幾個象照顧孩子那樣的,照顧自己家老人了,其實老人的心裡沒幾個願意去養老院的,都想守在兒女身邊養老,這當兒女的就會找各種藉口,啥工作忙啊,沒時間照顧老人了,把老人送養老院去

    說這些理由沒時間照顧老人的兒女,你咋不想想你爹媽當初是咋照顧你的,如果當初你爹媽也說沒時間照顧你,你是不是都被扔出去了

    幼兒園門口人山人海的,養老院門口空無一人,這現象能折射出來啥原因,某些人自己想想去吧

  • 5 # 稻穀與小麥

    我覺得這個問題有故意挑起矛盾的嫌疑,我來談談我的觀點:

    首先,幼兒園有上下學時間,家長必須在下午放學時把孩子們接走,不準時來接的話幼兒園老師就該著急了。不像養老院,老人本身就住在院裡面,不需要接和送。因此,每天上下學時間,幼兒園門口圍滿人,這就是再普通不能普通的正常現象

    其次,大多數養老院的老人具有生活自理能力,而幼兒園的孩子並不具備生活完全自理能力。講直接點,老人有退休金,孩子們有嗎?老人們在養老院照樣可以頤養天年,而幼兒園的孩子不靠父母的話,根本無法正常生存。

    第三,當今社會治安環境複雜,即使孩子有能力可以獨立上下學,作為家長是否願意冒這個風險?我相信絕大多數家長都不願意。

    第四,老人們也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和生活方式,並不是每一個老人都願意成天和孩子待在一起。很多能照顧自己起居的老人更願意自己生活,這樣子更自由自在,更沒有負擔。孩子們只要能定期來養老院拜訪拜訪,老人也就心滿意足了。

    第五,孩子在未成年之前,成年人必須對其做到監護。幼兒園的孩子還只有三五歲,對他們的監護更是應該加強。這是法律和道德上對於父母的雙重要求。在孩子身上付出的時間比在老人的身上付出的時間多本身就是正常的。

    最後,我也想建議下提問者,你能意識到社會和家庭對於老年人缺乏關注是件好事。但我你不能強行製造矛盾。相比老人而言,幼兒園的孩子們當然更需要家長的關心和呵護,這個是自然法則決定的,容不得你來質疑。

  • 6 # 曾經滄海睜眼看世界

    不光是幼兒園門口,小學校門口也照樣是人山人海,而養老院門口的確見不到什麼人,這種現象有客觀上的原因,也有主觀上的故意。

    客觀上的原因是,幼兒或者是小學生,每天中午和晚上都是要回家吃飯的,放學的時間又集中,沒人接送是萬萬不行的,何況現在小孩又少,都是寶貝疙瘩一般。來回的路上車輛又多又複雜,即使父母上班顧不上接送,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也是一定會義不容辭的承擔起這個重大任務的。都是大差不差的一段時間出現在幼兒園或是學校門口,當然就看著就人山人海了。反觀養老院,老人住進去基本就不再回什麼家了,兒女或是親屬隔三差五去看望一次的話,去了就進去了,也不會在門口過多停留,你想,本來就去得稀少,去了也不在門口等人,自然門口就難見人影了。

    主觀上也存在著朝陽與落日的區別。小孩子們那是祖國的花朵和未來,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所在,老話常說:“水往下流。”再說養老院的老人們,大多都是年事已高的、失能的、或是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家屬子女們一個禮拜能去看望一下就已經不錯了,怎麼可能像對待自己的小兒小女那麼上心呢?用《紅樓夢》書裡面話叫:“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 7 # wang村婦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

    上幼兒園的孩子都是三週歲左右的,剛剛離開大人的懷抱,有的孩子吃飯自己都吃不飽,拉尿都不能自理,幼兒園就是看孩子的地方。

    學校沒有校車接送孩子,如果家長不接不送,難道讓三歲的孩子自己跑著上下學嗎?

    而且,幼兒園也是跟大學生一樣,一星期上五天,休息兩天。所以,幼兒園門前幾乎每天人山人海的,車輛不斷。

    反過來,養老院就不同了。

    凡是送養老院的老人,幾乎家裡都是沒有閒人的,年輕人忙著上班,孩子們忙著上學,所以,不可能孩子每天都來探望老人,一星期一次,或一個月一次,有家人來看望的已經很不錯了。

    有些老人還無兒無女,就是一年到頭,也沒有人來看望,指望親戚朋友,那更渺茫了。

    您說說看,幼兒園和養老院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幼兒園門前人山人海,養老院門前冷冷清清,是不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呢?

    別糾結這個問題了,風水輪流轉,哪個人也不可能一輩子停留在原地不動,等我們老了,都會往養老院入齊的。

    這就是我們未來的趨勢,因為未來是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孩子們無法承擔照顧父母的責任,只能送養老院。

    不管是違心的還是真心的,都得把老人送去養老院。

  • 8 # 花匠6295

    幼兒園,小學校裡有父母家庭的希望,可養老院裡的老人是家庭兒女的累贅,幼兒園裡的父母不能有一天不見,養老院裡的走著有兒女送進去,要出來必是躺著橫著出來了,幼兒園是歡樂的人,養老院是等死的人,誰不喜歡笑臉,都不願見陰面臉吧,這要做父母的都會有老的一天,等在幼兒園門口的,等幼兒園裡的長大了,他也該進養老裡去等餘生了,公平的很,一代接一代,一代還一代吧。

  • 9 # 文都楊稼

    自古以來,都是水往下淌,包括動物界,總是上輩呵護下輩,才能更好的保證種群的衍續。

    現在人們過份的關心下一輩,有諸多的社會因素,主要是現在獨生的多,孩童就顯的金貴;還有是跟風,孩子放學,張家接,李家接,王家能不接嗎?

    原因之二,孩童容易被拐賣,還怕交通事故?為了防範,學校與家長在放學時間形成了對接,還有就是學校放學時間是定點時間段,家長準時趕到,密集在一起情有可源。

    原因之二,老人走失無人要,碾轉千里都能找得到,若被車子碰了軋了,下輩還能訛上錢;老人若有意外,在下輩眼裡,送老歸山是早晚的事。

    原因之三,贍養老人是兄弟姊妹之間的事,能踢球則踢球,誰願意多操哪個心。

  • 10 # 帥帥的紅雞冠

    這題目想體現"棄老愛幼“的一種社會現象嗎?沒有說服力呀。幼兒園是日託,敬老院是長託。一個社群可能有四個幼兒園,也只會有一個敬老院也可能一個也沒有。幼童可就近入托,老人可不是人人都能就近入院。如果敬老院也是日託,先不說兒女天天接送要有完善的交通工具,不能象幼童那樣牽著手就走吧;再說老人的身體能否承受的起天天兩趟車顛路堵的辛苦。對什麼樣年齡段的群體就有什麼樣的托育託養方式,不要以道德的方式來對比評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民事案件,派出所稱口頭證據不足不能抓人,是否需要開出處置通知書給受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