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土味鍵盤蝦

    這兩個問題都比較強大,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以禮儀之邦著稱,說起謝謝,對不起的具體來源還真不好說,都是慢慢演化出來的詞彙。中國古人喜歡以對對聯來顯示自己的學問,但常常有人被其他人出的上聯難住,所以為了表示自己的學識不如人,被難住的人就會說“對不起”,就是對不下去的意思。後來,“對不起”就慢慢流傳開來,如果得罪了人,無論自己有沒有學問都謙虛的說“對不起”,用來顯示自己知書達理。並且,在說對不起的時候一定要感情真摯,不可敷衍了事. 釋義 對不起:謙虛禮貌地表達歉意用語。 “人要臉,樹要皮。”可知“面子”對人來說很重要,有了面子就可以面對,你有面子、我有面子,對起來,這叫什麼?“對了”,這就“對了”。如果我不小心傷害了你的面子,我應該怎麼說?“對不起”。對不起是什麼意思呢?——“哎呀,我是想‘對’的,我不是不想‘對’,我也懂得要面對的道理。可是你老人家面子這麼大,我呢,小人一個,面子這麼小,我想對可我‘對不起’啊。”對不起是這個意思!這個時候對方就說“沒關係”,就是說我們沒有發生關係,就不存在對不對得起的問題,但是我現在搭了你的話我們就對起了嘛。(摘自:《百家講壇》——易中天)

    如果單謝字就更早了:自謝曰。――《戰國策·趙策》

    長跪而謝。――《戰國策·魏策》

    戰國時期就出現了

  • 2 # 小雅好讀書

    “謝謝”以感激、感謝的意義最早出現在明末清初周亮工的《與何省齋書》中:“謝謝先生,一巵亦不忘不肖弟,有情人哉!”。“謝謝”再次以同樣的意思出現是在《官場現形記》裡:“趙大架子回稱一句‘謝謝’!。”這些都是文字有記載的,估計口語出現的時間會更早,明朝可能就有出現,只是不可考。大規模地用“謝謝”應該是五四運動以後了。

    “對不起”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晚清曾樸的白話小說《孽海花》裡:“明明雯青為自己而死,自己實在對不起雯青,人非木石,豈能默然!”,這部小說寫的是清末狀元洪鈞和名妓賽金花的故事,刊發在1903年《江蘇》雜誌上。

    白話文運動期間,胡適也用過“對不起,幹不了。”,五四運動以後很多白話文裡都能看到了,像郁達夫《春風沉醉的晚上》,“對不起,我是今朝才搬來的。”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對不起”作為禮貌用語,普及起來了。至於古人連詩,倒很少用,起碼正式資料裡沒有,元朝開始的雜劇,口語也挺多,沒有這個詞,明清小說,也沒發現,估計最早口語用“對不起”,也就清朝中晚期。

  • 3 # 人文策劃易學家

    有個故事是這樣說的,古時有一個善射的部落,在他們受人恩惠時,都會送以射殺的獵物以表感激之情。有一日,族中一人受一修行之人的恩施,決定用此法以示感恩。當修行之人見此狀時,連忙喊停了射箭的人,也就在此時天上的飛鳥,低頭看著修行之人佇立之處,連叫兩聲似人言語般,此時修行之人對著狩獵者說,你看它已代你像我表達了心意,你的心意我也接收到了。後來在這個部落族人的言傳與交流中,就逐漸演變出了,謝謝而字,以此言語表示感激之情。(可以看看配圖裡的字)

    2、關於“對不起”

    對不起,我來說一種由來的可能性,古時文人墨客喜歡呼朋喚友一起吟詩作對取樂,對對子的時候有的文人們就會對不好、對不上,這時候他們一般會說“對不起”三字表示自己接不上對子,有兩層含義:一是自認能力不足、學識有限;二是對此覺得惋惜,而感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清洗衣服上的蔬菜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