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全球解密

    驛站

    是古代供傳遞軍事情報的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

    驛站歷史

    1. 早的驛站雛形: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被發現有(壴女)與(亻壴)字,是與傳遞訊息有關的文字。周朝就設有烽火臺及郵驛傳遞軍事情報。至漢朝每30裡置驛,由太尉執掌。2. 歷朝歷代發展:

    唐朝郵驛設遍全國,分為陸驛、水驛及水陸兼辦三種,驛站設有驛舍,全國共有1,639個驛站,人員共20,000人,中央由兵部駕部郎中管轄,節度使下設館驛巡官4人,各縣由縣令兼理驛事。

    宋朝驛卒由兵卒擔任,規模不如唐朝。元朝疆域遼闊,為了維持龐大的帝國,於是強化了驛站制度,時稱站赤。《經世大典》記載中國有站赤1,496處,藏區共設大驛站28處,小站約7至8處。明代更另外設立了遞運所,加強了物流資訊。京師設定會同館及烏蠻驛,供予赴京公幹或者朝貢人員居住。崇禎年間因而有節裁驛遞之舉。清朝設驛站計共1,785處,京師設皇華驛,軍機處公文上有如註明“馬上飛遞”,規定日行300裡,假如遇到緊急情況,可以日行400裡、500裡,甚至600裡不等,最高速達800裡,往往到站時人仰馬翻,俗稱“六百里加急”及“八百里加急”等,如此類推。

  • 2 # 三維觀時空

    中國最早傳遞資訊活動被記載在甲骨文中,殷商盤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邊戌向天子報告軍情的記述,有“來鼓”二字。經考證,“來鼓”即類似今天的偵察通訊兵。而《待經》中,也有“簡書”的記載,“簡書”就是用獸骨刻上文字,由通訊兵傳遞的官府緊急文書,“簡書”出現於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紀一11世紀),距今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但這隻能是郵驛的前身或古驛站的萌芽。

    準確地講,驛站是古代供傳遞宮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而“驛”這個字的本意也是在告訴我們,最早的驛站不能早於馬成為人類代步工具之前。但由於留存的遺址及相關文物並不多。最早的古驛站己無從考證。理論上講簡書如果是官方最早的傳遞文書,那麼一定要有驛站作為支撐,除非傳遞距離較短或需帶足數日的乾糧。但可以肯定的是,由於古代交通不便,驛站傳遞週期太長,烽火臺成為那時的主要手段,但烽火臺對資訊的準確性不能保證,所以才出現了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秦統一中國後,不僅車同軌,書同文,而且開創了中國統一的郵驛制度,始皇大帝修的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 ”。這些大道,路平道寬,沿路驛站、離宮、館舍和軍事設施遍佈。考古工作者近年曾在陝西旬邑縣子午嶺發現一處秦朝直道建築遺址,是一座約40 畝左右的大平臺。專家們認為這可能是當時既作防衛又作資訊傳遞站的驛站。有的專家則戲稱為“一號兵站”。可以說,真正意義上的驛站從秦國始。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古驛站當屬江蘇省高郵市的盂城驛,早在公元前223年秦始皇就在高郵築高臺、置郵亭,歷史莊重地把這土地正式命名為高郵,高郵成為國內唯一因郵建城、因郵而名的城市。宋朝詩人秦少游一曲“我鄉如覆盂”的詩句,使高郵新得一別名一一盂城。而始建於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位於江蘇省高郵市南門大街東的盂城驛,被譽為中國郵驛“活化石” 。而全國現存最大、功能最齊全、佈局最為合理的古驛站當屬雞鳴驛,雞鳴驛始建於明代初期,是北京通往張家口的交通要道和軍事要塞。其城牆為正方形,每邊約300米長,城牆為青磚砌壘,內夯黃土,牆高達十五米,上面垛口,四周城牆基本保持原樣,個別地段有坍塌,城牆上現儲存有東西兩座城門,其間通有大道,可供人馬車輛出入。總體佈局為“三橫兩縱”,五條貫通東西、南北的大街,將驛城按“井”字型不均等地分為三區九塊十二片。東西走向的頭道街區域主要是軍政管理和商業服務區,南北走向的西街區域是驛站的核心設施,東北為驛倉區,正北為驛學區,宗教建築則遍佈全城。

  • 3 # 竹子學學

    至今所知中國最早的驛站出現在商朝。為了旅途方便和安全,商朝政府在大道沿線設立了許多據點,這就形成了最初的驛站制度。起初這些據點稱為“堞”,大約是用木柵牆築成的防守工事。後來,又發展成為“次”。“次”是止舍安頓的意思,即逐漸成為可以暫住的旅舍之類。再後,又在此基礎上正式建立“羈”,即“過行寄止者”,是商王朝專為商王、貴族建築的道邊旅舍,不僅供止宿,而且供應飲食。

    郵驛制度在西周形成一個比較規整的系統。西周時政府特別重視修整道路,還設有專管道路的官員,稱為“野廬氏”,負責籌辦京城500裡內所有館舍的車馬糧草、交通物資;保證道路暢通、賓客安全;負責安排白天輪流值班和夜間巡邏之人;還要及時組織檢修車輛、平整道路等。西周時各種不同的文書傳遞方式有不同的名稱,以車傳遞稱為“傳”,這是一種輕車快傳;一種稱為“郵”的,在周代主要指邊境上傳書的機構;還有一種叫做“徒”的,則為急行步傳,讓善於快跑的人傳遞公函或資訊。(更詳細的內容見於徐潛主編的《中國古代陸路交通》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在規劃驗收之後再進行加板增加房屋面積,會出現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