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甜幸僧
-
2 # 厲無邪
不會
一個蘿蔔一個坑,蘿蔔想發揮功用,也得有坑那個位置。
三分天下的過程中,有兩點比較重要。
一是赤壁之戰,這一役跟龐統關係不大,或者說跟龐統屬劉還是屬孫關係不大。
而是,劉備入川,真正為劉備起決定作用的是法正。龐統作為軍師,他在這裡的作用很容易找到替代品。
那麼,龐統歸孫會不會對劉備入川產生影響呢?
這就回歸到最初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問題上了。孫權那裡,並沒有龐統的坑。而龐統如果僅憑自己才幹升上去的話,劉備早坐在成都了,來不及影響劉備入蜀。
所以,三分天下不會受影響。
-
3 # 任十三讀史
龐統加入孫權集團也不會改變三分天下的局勢。
我們看演義類的書籍,往往會誇大某個人的作用。但實際上,大到一國,個人的作用雖然不可忽視,但同時團隊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三國之中,按正史論,最人才濟濟的反而是魏國。另外,你所佔據的地盤的客觀條件也非常重要。
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看出。曹魏集團佔有廣袤的北方,基本是整個黃河流域,這是古代中國,尤其是宋朝以前,人口最為密集,農業最為發達的地方。曹操定都許昌,後來魏文帝曹丕又定都洛陽,是真正的中原之地。歷來有得中原者的天下的說法。要不“問鼎中原”怎麼來的?所以,我們看到,在三國鼎立時期,曹魏是攻守平衡,進退自如。
而東吳呢?位於整個長江中下游平原。水系發達,農業也不錯,是富庶之地。但是,東吳最大的依靠是長江天險,同時,最大的桎梏也是長江天險。我們可以看到江東集團實行的策略是防守為主,穩定為主,進攻次之的國策。當然,從劉備手中搶回荊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成果。然而觀其自始至終的國策,是缺乏進取心的。因此抗衡足以,得天下很難。
至於西蜀政權,其實在三國中的國力是最弱的。我們看到《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又是六出祁山,又是七擒孟獲,感覺用兵如神。實際上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就是諸葛丞相不斷的在用兵。他的國策是以攻代守。因為他清醒的意識到蜀國最弱的事實,所以寄希望于軍事上有所突破。如果一旦蜀國能夠在中原之地獲得一個大大的據點,方能扭轉這樣不利的局面。但是結局很遺憾,並沒有成功,諸葛亮也早早就死了,蜀國也是第一個滅亡的。
龐統一人,是無法改變天下大勢的。
-
4 # 四哥觀點
所謂時勢造英雄,歷史的走向一般不會因為一兩個人的出現而改變,正如傳言“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兩人都得到了,也終究是勉強立足於西南一隅,川滇一帶。那時候,三足鼎立是形勢,得到臥龍鳳雛也無法一統天下,就像到了司馬篡魏時期,縱然沒有臥龍鳳雛一樣可以一統天下,三家歸晉。
諸葛亮在隆中對分析東吳“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孫氏江東頗得民眾擁戴,而且東吳不缺乏人才,先後擔任東吳大都督的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都是江東才俊,孫策病亡之際託孤張昭、周瑜,後來周瑜力主抗曹,在赤壁之戰大破曹軍,周瑜病故魯肅接任大都督,魯肅治軍嚴明,曾屯軍洞庭湖,常在岳陽樓檢閱水軍,《巴陵縣誌》記載“岳陽樓又曰魯肅閱兵樓”,現在還儲存有點將臺遺址,魯肅雖無開拓,但守成綽綽有餘。後繼者呂蒙白衣渡江,襲殺關羽,奪回荊州,把劉備封鎖在長江上游,使其不能順流而下,窺視江東。陸遜則在夷陵,火燒劉備,大獲全勝,三國鼎立最終形成。
龐統投奔劉備後擔任縣令,後被免官,為此魯肅專門致信劉備說龐統不是百里之才,後來龐統才擔任軍師中郎將,比肩諸葛亮。可見魯肅是知道龐統能力的,但至於孫權不用龐統,主要是在二人對答中,孫權覺得龐統是“狂士”,對比不滿,反觀諸葛亮一副“隆中對”讓劉備拜服的五體投地。
所謂“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和孫權問龐統相比,一個是君王不著調,迷信鬼神,一個是臣子不著調,賣弄玄虛,雙方自然不歡而散。況且三國是魏晉談玄論道的萌芽,賣弄玄虛須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
所以說,魏蜀吳三國鼎立不在於人才太少,恰恰是人才太多,每個集團都有不少智謀之士,龐統縱然加入江東,一己之力如何應對得了整個天下人的智慧?那時,他頂多也只能是“江東諸葛亮”而已。
-
5 # 狐羊樹
魯肅向孫權推薦龐統,假如龐統加入江東集團,是改變不了三分天下之勢!
第一、一個團體或一個單位甚至一個國家的走向與最高領導人的才智<智商>,謀略<情商>,方向<志向>有極大的關係。
第二:在赤壁之戰後,周瑜新亡,劉備己有荊州江南四郡落腳之地,三國鼎立之勢己具雛形,劉備一直以恢復漢室為已任,意圖統一全國,奈何起步晚,資源少,兵弱將寡,即使把時間往後再延續到劉備己取益州,也難以施展,原因:
A,益州本土人士未必誠服劉備集團,這樣會牽扯劉備精力,對劉備統一全 國的戰略會有阻礙,後來蜀漢本土人士多次造反起義也證實這一點。
B,謀士法正與劉備意趣相投,節奏合拍,怎奈早逝。諸葛亮戰略與劉備一致,但穩重有餘,氣度不足,在用人,攻城略地方面過於謹慎。
C,武將方面除了傳說五虎上將外,其它能獨當一面的將領寥寥無幾。
D,根據地方面:荊州五分四裂,江夏孫權所佔,北部南陽、樊城歸魏。劉備就擁有了荊州的南郡以及江南四郡也是四面受敵。雖守土沒有問題,再與曹魏和東吳搶荊襄其它地盤,實屬不易。只能向西奪取益州號稱天府之國,實際遠不如江東,更別說與魏國的青,冀,幽……等州相比。
所以蜀漢集團保持後來的現狀<含部份荊州地盤>已非常不易了,但守住當時己得荊州部份領土沒有問題。
第三、江東孫權方面:早在龐統之前,魯肅已向孫權進言,從魯肅版的《隆中對》看:
肅見權,權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
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權曰:“今盡力—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從中可以看出,孫權沒有象劉備那樣的偉大目標,孫權只想能瓜分荊州部份領土,作為戰略緩衝區,<這也是魯肅主張借部份荊州之地給劉備的原因>,能保住祖宗基業已不錯了!
再看龐統:
A龐統對荊州的定位與諸葛亮相反,不贊成為四分五裂的荊州爭得頭破血流,荊州是一個是非之地,有點與孫權合拍。另外贊成沿長江一線發展,或向北擴張,甚至取西川,這點對孫吳未心可行。
B,龐統稱"鳳雛",這稱號是他叔叔給他做廣告而取的外號,從後來他的發展經歷看,有些言過其實。即使他加入江東集團,未必能左右孫權。
C,何況江東豪強士族張昭之流一直在抗爭孫氏政權。對孫堅之死<傳言:徵黃祖時被內奸所傷>和孫策之亡,都是江東本土豪門士族所為,一旦大軍壓境,江東本土豪門士族不會堅定地擁護孫氏政權,赤壁之戰可見一斑,從孫吳政權的歷史過程看,拱衛孫氏政權除了忠誠武將外,而只有部份本土豪門士族。
即使從實際資源來講,孫權統一全國的條件比劉備好:兵強馬壯,戰將無數,人口物資,地理位置……可是最高統治者及主要謀臣只想守土之志,所以孫吳難以再擴張。
第四、北方曹魏方面:
A,曹操及其繼任者雄才大略,挾天子而令諸侯,佔盡天時。
B,疆土廣闊,物資豐富,人才濟濟。
C,不過也有難言之隱:以荀彧為首豪強士族幫助曹氏,但更擁護漢天子,要知道荀彧是曹操的張良啊!還有關隴集團司馬氏與曹家貌合神離。
D,雖然北方大部份已平定,近在咫尺的遼東烏恆柔然也是肘腋之患,讓曹魏心煩。何況還有一個天天喊叫恢復漢室、時刻要北伐的劉備集團。
如此看來,最有可能統一全國的曹魏集團也很難吞併吳蜀。
所以就當時局勢、各集團高層的狀態、戰略等方面看,假如龐統加入江東,也不會改變三國鼎立局勢。
-
6 # 陳司轍
這都是三國演義中美化後的龐統,正史上的龐統沒有這麼重要。
龐統出生荊州襄陽,是龐德公的侄子,而荊州龐氏是荊州的地方豪強,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是諸葛亮的二姐夫。而龐統是龐氏比較出眾的子弟。龐德公這個老不羞也真有意思,到處宣揚自己的侄子是“鳳雛”,兒子的妻弟是“臥龍”,自己的好朋友是“水鏡‘’還真是毫不避嫌。其實這個事情是跟東漢的察舉制有很大的關係的,東漢沒有科舉,想要做官只能透過舉孝廉、茂才的方式推薦做官,而推舉的權利實際上是把握在地方豪族領袖的手中的,所以東漢形成了一個特殊的人群,他們專門評價當世的人才,人才想要做官必須要有他們的背書。龐德公這麼推崇宣傳這個幾個人,無疑就是在為這幾個人做官背書而已。
龐統與諸葛亮比較,才能我們無法評價。單就背後的勢力而言,龐統是遠遠不如諸葛亮的。
龐統的背後只有龐氏家族。
而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荊州豪族蒯祺,二姐嫁給了荊州豪族龐山民,自己娶了荊州豪族黃承彥的女兒黃月英。而黃月英的母親蔡氏與荊州牧劉表的妻子是親姐妹,同樣又是荊州豪族蔡氏的女兒。
劉備只要用諸葛亮一個人就可以獲得凝聚荊州全部豪族的支援,這一點龐統遠遠不能比擬。
這樣一個人你覺得可以當上遠離荊州的東吳的大都督?你看看東吳重臣的籍貫就可以看出,這是不可能的。
再說龐統跟東吳的關係,龐統出仕之後一直做著小官,先是在襄陽當功曹,然後又在南郡太守周瑜的手下當功曹,期間周瑜曾經想要出征西川,這個時候龐統應該接觸了周瑜的作戰戰略和計劃或者親身參與其中。其後周瑜突然暴病而死,龐統送周瑜屍體返回東吳。
我推斷周瑜想要出征西川的戰略構想跟龐統有很大的關係,在此期間龐統得到了周瑜的認可和提拔。但是周瑜的突然病逝,讓龐統竹籃打水,於是藉著送周瑜遺體返回東吳,拜見了魯肅等東吳高層,期間應該也向其推銷了西川戰略,但是由於該戰略需要舉國之力,又沒有了周瑜這樣的強力人物支援,該計劃沒有得到孫權的採納,龐統只能又回到了荊州劉備處。
一開始沒有獲得劉備的重視,經過魯肅、諸葛亮等人的推薦後,也是為了取得荊州龐氏的支援,任命龐統為治中從事。這一期間,龐統應該向劉備推銷其西川戰略,其完整的西川戰略應該得到了劉備的支援。龐統最終取得了劉備的信任,獲得了副軍中郎將的職務。
所以,龐統的一生的才能主要凝聚在西川戰略上,先後兩次重用都是因為此。即便他早就投靠東吳,也不可能得到重用,因為當時的東吳沒有任何條件實施西川戰略。而龐統一個荊州龐氏的子弟,在沒有家族支援的情況下,沒有任何可能在遠離荊州的東吳當上大都督的,估計也可能會在呂蒙白衣渡江的時候發揮作用,也就是個閒散大夫的前途吧。
-
7 # 惠選好物
就算龐統加入孫權集團,也不能改變三分天下的局勢。
曹操滅了袁紹後,實力大增,孫權和劉備不論在軍事實力還是佔領城池數量中都不是曹操的對手,如果兩方向任何一方用兵,曹操就可以乘虛而入,正所謂鶴蚌相爭,漁翁得利。而龐統雖然有經天緯地之才,但也要有軍事實力才可大展宏圖。就像我們所說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龐統再有才,如果想要滅掉劉備或曹操任何一方,都是不大可能的,並且當時劉備有諸葛亮輔佐,而曹操手下的精兵強將和智謀之士也不是吃素的,所以就算龐統加入孫權集團也改變不了三足鼎立的局勢。
-
8 # 天山月3
即使龐統在東吳得到了重用,其地位也無法超越周瑜、魯肅和張昭。因其三人是東吳的元老級別的,又深受孫權的喜愛和重用。因此龐統不可能相諸葛亮在劉備面前言聽計從,視為股肱來倚重。雖然孫權也能禮賢下士,用人唯賢,但就胸襟而論,相比劉備還是略遜一籌。從三國爭雄的大視野而論,東吳始終扮演了一個配角。魏、蜀、吳的排列就是三方的地位確定,而不會是吳、魏、蜀。一是地域位置的邊緣化,東漢末年東南還屬邊荒之地欠開發,無法與中原九州相比。二是人才優劣和知名度上比魏、蜀有所不如。三是東吳的主要對手是曹魏,與曹魏的每一次大戰幾乎都是以防禦為主,很少主動進攻。雖然東吳的人口、經濟、面積大於蜀漢,但卻擺脫不了配角的位置。四是孫權的願景也只是做個鼎足之王,也看不出他有掃平天下,一統江山,再造社稷的宏圖之志。因此,即使有龐統輔佐,也統一不了三國,何況龐統的才能也超越不了諸葛亮。
-
9 # 劃過天空的拖鞋
首先,我們先來說一下東吳方面,孫權與劉備,曹操不同,曹操的志向在於結束亂世,統一全國。劉備也已恢復漢室基業為己任。而孫權的志向則在於雄居江東,為一方諸侯。這也導致了東吳是魏蜀吳三國之中存在最久的一個國家,但最終卻難逃滅亡,下面,就讓我們來說一說為什麼孫權只有雄霸江東的志向。
公元200前,孫策遇刺身亡,年僅19歲的孫權接替老哥的位置,統領江東,此時江東基業已經經歷了孫堅、孫策兩代,統領會稽郡、吳郡、丹陽郡、豫章郡、廬江郡、廬陵郡,身旁也有張昭、周瑜、程普、黃蓋等人輔佐,雖然此時江東人心沒有全部被孫氏收攏,但對比老哥孫策,老爸孫堅,孫權也可謂是意氣風發,少年得志。隨後孫權納魯肅於凡品,拔呂蒙於行陣,破黃祖,滅山越,赤壁之戰大敗曹操,為江東基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此天下三分。隨後孫權戰合肥,徵南郡,與曹操隔江相峙,一片英雄氣象。至此,孫權可以說是一代梟雄,有識人之鑑,用人之明,攬一方豪傑,雄霸江東。
然而接下來的一翻操作,卻暴露了孫權內心的願望,他並非進取之主,僅一個顆諸侯之心。
此時全國十三個州,魏國獨佔九州,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孫權和劉備唯有聯合起來才能和曹操抗衡。公元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水淹七軍,斬龐德,生擒于禁,威震華夏,曹操甚至有了遷都的想法,讓原本一家獨大的曹魏集團出現了危機,此時如果孫權揮軍北上,與關羽遙相呼應,正是削弱曹魏的大好時機,甚至問鼎中原指日可待。然而孫權卻動了奪回荊州的念頭,隨後呂蒙白衣渡江,襲擊關羽,導致關羽前功盡棄,兵敗殞命。孫權雖奪得荊州,但與蜀漢卻結下不解之仇,隨後兩國交戰,互損國力,導致此後再也沒有問鼎中原的機會。孫權奪得荊州實在是以一己私仇而置大局於不顧,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孫權會有如此行為呢,答案就在於他的諸侯之夢,荊州為戰略要地,進可攻退可守,奪回荊州可確保江東無憂,穩固江東基業,相對於問鼎中原,雄居吳越,做一方諸侯才是他的夢想,當然這裡又有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國從商代開始,實施封建制度,對諸侯進行分封,稱號有侯和伯,西周滅商後分封制度達到鼎盛,諸侯有世襲其封國統治權的權利,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才逐漸轉變為中央集權制的郡縣制度,秦滅六國後,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度的王朝,至此,分封制度延續了近1400年之久(公元前約1600年至前221年),可見分封制度深入上流社會人心。西漢滅秦後,劉邦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分封了七個異性王,國家穩定後又逐一剪除,隨後西漢總結秦朝滅亡原因,認為秦朝是沒有分封同姓子弟為王,分散了王權導致其滅亡,於是劉邦又分封了九個同姓諸侯王,希望透過宗法血緣的力量鞏固王室,一直到東漢時期,貴族子弟依然有著諸侯夢,少年繼承江東基業的孫權也不例外,在面對強大的曹魏集團時,他內心追求的也僅是成為一方諸侯。
其實,早在赤壁之戰時,就可以看出孫權的諸侯夢,赤壁之戰前夕,以周瑜程普為首的主戰派與以張昭為首的主和派爭執不下,孫權內心深處也猶豫不決,最後魯肅向孫權說道,“如果請和,我魯肅會依舊高官厚祿,可主公你又該何去何從。”一言驚醒孫權,方才打消了請和的念頭,決心備戰。試問但凡有進取之心,志在一統天下的霸主,此時怎會猶豫不決?
孫策在彌留之際,就曾對孫權說過“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可見,孫策也早已看透孫權並非進取之主,守住江東基業是孫權最好的歸宿。即使有龐統的輔佐,也很難改變孫權的戰略佈局。
同樣,對於劉備集團來說,自諸葛亮出山後,劉備集團的戰略目標就是佔領巴蜀,一路沿漢中北上,一路沿荊州北上討伐曹魏。這一點是諸葛亮與劉備所共同執行的戰略,即使沒有龐統,諸葛亮也會親自與劉備謀取巴蜀,從而奠定三分天下的局勢。
總結來說,無論龐統在東吳還是巴蜀,兩國的戰略方針是不會因為龐統一個人而改變的。
-
10 # 軒軒猿劍
首先,歷史大勢和方向不是任何個人可以改變的,只能說利用個人能力順勢而為,乘勢而上。三國鼎立之勢有歷史的必然性,不會隨意被改變,從東漢末年的大亂到三國時期的相對穩定,是社會和百姓的覺醒和願望。其次,龐統是三國時期的傑出人才,相當於目前的傑出智囊,確實有經天緯地之才,無論他在哪個陣營都會起到助推劑的作用。
回覆列表
龐統若被孫權重用,曹操必將一路敗北,倒不是說曹操沒有良好的軍事才能和領導才能,眾所周知,曹操是傑出的政治嫁,軍事家,詩人。而是在當時的情況下,龐統一個連環計都把曹操騙得信以為真,我相信如果龐統被孫權重用,必然還有更多的計謀針對曹操,可能有人會問,難道龐統不針對孔明嗎,當然情況也沒有那麼簡單,只是當時的矛頭首先是曹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頤指氣使,群雄共怒,所以龐統被孫權重用必將又是他面臨的重大威脅,可能有人還會想到“天下第一守城大將”的司馬懿,也許你們會覺得司馬懿可以抗衡龐統,不過這裡可能很多人忽略了司馬懿的人生遭遇,他是經歷多次波折,兵權得而復失,曹操一直提防著他,也是直到他很高年事也就是曹操死後曹丕臨死的時候才真正開始進入其輝煌的時候,所以司馬懿在這個時候這個階段不會對曹操的生涯產生太大的正面影響。
與此同時,曹操面臨的另一個具有同樣威脅的是劉備,是諸葛亮,劉備一直視曹操為曹賊,不共戴天,從後面的歷史情節來看,吳蜀一直都是聯合抗曹,龐統若被孫權重用,僅憑龐統的政治智慧和戰略眼光,儘管他想急功近利與孔明一決高下,但在曹操沒有被消除之前,他必然不會如此衝動如此傻,所以吳蜀聯合的政治基礎基本會成為一個根本的發展態勢。而龐統在江東必然會憑藉他的個人軍事才華和政治野心,以及他個人需要在江東樹威立足以及建功立業,他必然會對曹操有所動作,加上赤壁大戰的經驗積累,可以說他對曹操其人其心,其思其想必然有一定的把握,加上曹操經過赤壁大戰元氣大傷戰鬥力直線下降,短期內不可能再有東山再起的能力,如孫權重用龐統,龐統必然會力薦孫權乘勝追擊,當然這樣一來,孔明也不會甘拜下風,至於說這樣發展下去的結果可能會考慮到吳蜀決裂,孔明與龐統鬥雄,這也是一個必然結果,但曹操肯定是首先滅亡的物件,曹操不死,吳蜀的決裂就會有所遲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