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響尾雙截龍

    科舉制是隋文帝楊堅時代開始,至五四新文化運動廢止。共實施了1300餘年。隋文帝之前是九品中正制,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開始科舉取士。

      科舉取士的辦法:

    第一步由知縣主持的縣試錄取的稱為童生。這叫童試;每年舉行一次。

    第二步童生參加省學政主持的院試選出秀才。中了秀才就可以在當地注入學籍名冊,叫進學。秀才叫生員也叫相公。童試和院試只是預選形式。鄉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

      第三步鄉試;秀才是每隔三年參加省裡舉行的鄉試;考中的叫舉人。中了舉人就有資格任知縣及府州縣的學官;所以當了舉人就稱老爺了。舉人第一名是解元第二到第十名是亞元。

      第四步會試;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各省舉人參加在京城禮部參加的會試,考中的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第五步殿試;會試考中的貢士參加由皇帝和欽命大臣代理主持殿試。經殿試取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所謂三元及第;即是指的鄉試第一名解元、會試第一名會元、殿試第一名狀元。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史時的官人法;指定負責查訪本地人物的專職。公元200年,曹丕才取規定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州設大中正,郡國設中正,將本地人物評定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作為選任官吏的依據。吏部所任官吏,必須叫中正審查這人家庭的歷史名聲。擔任中正的都是世家大族,致使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鄉親們吶!我想死你們啦!說的不好別噴啊!

  • 2 # 燕國術士虎胤空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古代國家,並不是只有中國才舉行了科舉制,在中國,科舉制從隋朝(一說唐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經歷了一千三百餘年,但是在世界範圍內,歷史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於1919年的越南阮朝,在北韓還設立過包括法律、易經、醫學等在內的雜科科舉。中國的科舉考試製度的影響除了蔓延到鄰近的亞洲國家,如越南,南韓,日本的平安時代和琉球后尚朝以外。在明清時代歐洲傳教士和外交官的報告中也曾經對英法等國家提及,建議英法的國王採用中國的考試製度。而後來這項制度被引入西方國家,在英國東印度公司採用類似的方式選擇員工並取得初步成功之後,英國政府在1855年採用了類似的公務員考試製度。其他歐洲國家,如法國和德國也是如此。在經過早期的實驗和調整之後,美國在1883年之後為某些政府工作建立了自己的測試計劃。從這些事情上來講,也可以說科舉考試是世界公務員考試製度的源頭。

  • 3 # 縹緲孤鴻影45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的一大發明,是國家選拔人才的制度,起於隋,行於唐,完於宋,盛於明清,在隋以前用的是九品中正制來選官,是從三國時魏曹丕時代開始的,是一種只從豪門大族中選拔人的制度,從那時起中國有了望族,望族的人,世世代代做官,互相通婚,保薦,形成"貴族網",如所謂五大姓:王,鄭,李,崔,楊,是一種極其腐朽的制度,選拔方式也不是考知識和能力,而是由選出來的所謂“中正"人士推薦,這些人都是士族出生,當然推薦家裡人,幾代近系和近親繁殖以後,統治階級變的愚蠢而腐朽,被少數民族看穿,遂有五胡輪番入主中國,兩晉皆不能自保,兆億漢人,不敵區區外族,三百年為奴,皆此士族之罪,隋朝漢人復振,知士族制不可用,乃設科舉制以代中正舉薦制,唐朝建立,李世民和武則天大力打擊士族,李世民修《士族志》把官僚姓氏提上來,望族姓氏都壓下去,武則天再接再勵,修《姓氏錄》,又提拔了一批平民姓氏,望族姓氏繼續往下掉,唐玄宗以後,士族的觀念就無人再提了,一邊打壓士族,一邊又抬高庶族地位,怎麼提高呢?就是推行科舉制,在民間興辦私塾教育,然後定期會考,分制科與常科兩種,制科由皇帝親考,考的治國能力,道德品行,文化知識等等,考中可以當官,常科則低一個層次,分秀才,明經,進士,明書,明法等等,相當於經史子籍,到了宋朝以後又有改變,分為貢舉,武舉,童舉,制舉幾種,又分三個選舉級別,鄉試,省試,殿試,那時考生一律叫“舉人”或"舉子",後來到了明清才按級別稱為,童生,秀才,舉人,進士,狀元等等,至於為什麼外國(西方)一直沒有科舉制,這可能是因為政治不發達之故,那兒皇權太弱,封建制度不成熟,所以官員一直由貴族壟斷,與中國計程車族制相似,所以西方歷史上很弱,數次為東方勢力所征服,波斯,大食,羅馬,土耳其,蒙古,俄羅斯都征服過他們,這和五胡亂華何其相似?中國由於改革了士族制而走向強大,西方沒有科舉制而長久不振,不過後來西方也實行了這種選拔制度,直到現在的教育體制,遠遠走在了中國的前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要買地板,知道選擇什麼品牌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