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虎他爹
-
2 # 寰球視野新觀
古代鹽鐵是每家每戶生活所必須,鹽自不必說,鐵自從鐵器時代以來,在農業生產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就是鹽,所以賣鹽很容易獲得高利潤,同樣重要的鐵卻沒有嚴格的控制,之所以不同在於兩者生產方式的差異性。
古代食鹽的生產最簡單的方式是用海水來曬,只要臨海,劃塊地就可以曬鹽,有海水,有太陽就可以了,四川還有鹽井,內陸湖也能生產食鹽。基本上算是無本萬利。
既然沒有什麼成本,所以私人賣的鹽一來品質好,二來價格低,所以鬼才買朝廷賣的高價低質鹽。
為了維護財政收入,所以古代朝廷必須下狠手才能杜絕,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效果也沒有達到預期。
鐵的重要性也很高,屬於必需品,但是煉製過程複雜,需要專業的裝置以及礦山,而這些資源被朝廷緊緊控制住的,沒有礦山就不可能鍊鐵,而把鍊鐵高爐豎起來,哪裡冒煙,一眼就能看見,很好查。
正是鹽的特性,導致朝廷一直看的特別嚴,只要賣鹽超過一定數量就會殺掉。
-
3 # 如此甚郝
都說鹽是生活必須品,或許大家有疑問我們現在吃的鹽也不多啊,但是要知道古代都是粗鹽沒有現在這麼純,而且產量和產地都有限制。曾有人言:人可以一日無飯卻不可以一日無鹽!對於當局者來說控制了鹽就可以控制老百姓!
-
4 # 考貳拉
簡單談談此前在山西旅行的一些見聞。
過去讀《左傳》,一直奇怪為何在春秋時代位於山西的晉國斷斷續續成就了百年霸業?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山西的地理位置和經濟條件似乎並不是那麼優越。去年暑假,在山西走了一個多月,終於去了晉國國都所在山西西南部,臨汾、曲沃,侯馬,運城,芮城,因為運城鹽池博物館正在維修,沒能進去看看。不過,在周圍的宣傳欄還是看到了讓人驚訝的資料,僅僅在唐代,僅僅是運城的鹽池,所徵的鹽稅就佔整個唐帝國政府稅收的12.5%。古代社會生產條件變化不大,而且運城的鹽池最早開發於四千年前,遠遠早於春秋時代,也是中華民族發源地廣闊地域中,最為重要的鹽的來源地。
雖然鹽池的存在,不是決定一國興衰的唯一因素,但只要考慮晉國作為能夠控制周圍廣大地域人們用鹽的最主要來源地,即可知曉晉國在財政上遠遠比周圍的諸侯國要優裕得多。古代農業社會,當時中原一帶,雖然齊國也已經在開發海鹽,這也是齊國成為春秋五霸的重要基礎,但運城鹽池的鹽,不但量大質好,而且運輸成本較為低廉,取之不竭。此乃周圍廣闊地域人們必須要交換的商品。
古代社會農業社會的基本屬性,而且生產力比較低下,生產剩餘不多,且大多不用交換,鹽鐵卻是人們生產生活中須臾不可缺少的商品,作為貿易的大宗,於是成為國家財政的支柱。
去年暑假還去了山西東南部的晉城,那裡是古代的澤州,也是中華民族早期冶鐵業的中心之一。而晉城和運城、臨汾之間,不過是一山之隔。晉國坐擁古代稅收鹽鐵兩大基礎,又出現了像晉獻公、晉文公這樣的雄主,焉得不富強?
-
5 # 歷史雜貨鋪
中國古代的時候,販賣私鹽絕對是重罪,基本是難逃一死,原因很簡單,鹽是統治階級壟斷的東西,這份蛋糕誰都不能動,歷朝歷代幾乎都是鹽鐵專賣的,絕對禁止私人隨意的製造或者是販賣,當然有的朝代也有例外,比如隋文帝在位的時候,曾有三年放鬆監管,允許百姓自己經營鹽業,而且還免除對鹽的稅。
那麼古人為何如此的重視鹽呢?中國的面積非常大,鹽業資源相對來說是很集中的,官府非常的好控制。人們每頓飯都離不開鹽,鹽是調味品,同時也是身體的必須品,所以每個人都會去買鹽的,絕對不愁沒人買。除此之外古時候的做鹽方法,成本是非常高的,不僅是製作成本還有運輸的成本,因此鹽價格高,還人人都得買。
同時鹽還是一種資源品,在戰爭的時候,鹽往往都是很緊俏的,看起來鹽就這點作用,可是實際上鹽的作用是很大的,事關民生,朝廷當然會重視,官府控制才可以穩定價格,如果私人控制隨意變動價格,可能會造成非常不好的影響,甚至導致社會的不穩定。
在古人的眼中鹽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說鹽治百病,古人非常的相信鹽的功效,買鹽的實在是太多了,而且還是必需品,這麼好的事情,官府當然要拿在手中了。至於設立鹽稅,原因很簡單,這個東西,當然要收稅了,朝廷也是需要錢的。
如果不讓鹽鐵專賣的話,商人們把價格抬的太高,百姓們買不起鹽,買不起鐵,那肯定會有不滿的情緒,如果爆發了那就是起義。鹽這種東西必須得控制起來,才能穩定好秩序。
回覆列表
古代重視鹽稅,原因有三:
首先,容易控制,徵收成本低:
中國面積廣大,但鹽資源分佈極不均衡,相對集中的鹽業資源使政府控制起來相對方便。大陸國家收稅比較難,對比近代英國與法國,英國的稅收是法國的2倍,但法國逃稅率卻是英國的數倍,因英國是島嶼,政府只要控制了港口,進出口便盡在掌握,法國則不行。
以傳統農業稅為例,徵稅成本要佔到稅收的三分之一,甚至是三分之二,且易激發民變,遠不如鹽稅。
其次,鹽稅是間接稅,民間感受到的痛苦比較小。
鹽稅是直接向鹽商收取的,鹽商再將其轉化到鹽價中,即使百姓有怨言,也是對著奸商去,政府相對安全,北宋時,鹽稅竟佔到零售價的60%以上。
其三,稅基大,收入快。
人人都要吃鹽,這是生理決定,無法逃避,每個人頭上收一點,聚集起來就很客觀,南宋時,鹽稅一度佔政府總稅收的80%。
應該說,設定鹽稅不符合儒家的愛民、輕賦的價值觀,所以古代鹽稅往往與戰爭相關。中國從周代起即已徵收鹽稅,鹽資源分佈不均衡,可能也是早期商業的發端,有學者認為,商人本居西,善畜牧而少鹽,不得不與齊魯交易。
管仲時,採取食鹽專賣,在短時期內實現了富國強兵,這為後代留下深刻教訓。在相當時期,魚鹽之利猶如今天國際政治中爭石油一般,產鹽區成兵家必爭之地。有日本學者提出,三國之所以分魏蜀吳,其實是三個產鹽區,魏國食淮鹽,吳國食海鹽,蜀國食井鹽,當然,此說亦有學者提出不同意見。
宋代因內憂外患,鹽稅收入甚高。明代時,為了安定北方,大同沿線駐軍較多,卻缺乏軍糧,明代被迫採取開中法,即商人運糧到邊鄙,可得鹽票,因此獲得販鹽的資格。
然而,明代中後期因中樞紛爭太劇,地方基本失控,導致明代食鹽價格暴漲,大概是清朝的15倍、宋朝的6倍,可政府稅收卻沒有增加(政府稅收只佔鹽價的1/14,清朝時1/3,宋朝前面說了,最多時達到60%),中間部分盡被商家擠佔。清代中央政府教強勢,且懲前代教訓,注意與民休息,大力壓低鹽價。
清政府的做法產生的副作用時,清代川鹽製造技術有了革命性的提升,一是用天然氣熬鹽,二是用熱水入鹽井,再抽取融入鹽滷的水,這種採礦方式已和當代技術高度相近,效率大大提高。最頂峰時,自貢70%的人口從事工業,是極有可能走向近代化的。
但清政府對鹽價過多管控,淮鹽收到川鹽衝擊,便以減少交稅為名要挾當地官員,而曾國藩剿太平天國急需經費,所以力挺淮鹽,川鹽出川不久便被禁,大量企業投資收不回來,自貢經濟因非市場因素而受到重創。
到袁世凱時,菸草、酒開始收稅,此後消費稅的種類不斷擴大,收入大大提高。鹽稅佔比越來越小,所以對現當代人來說,已很少再注意鹽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