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汪淳浩瀚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喜歡的可以關注哦!

    個人認為,古羅馬帝國與亞歷山大帝國雖然同屬於希臘文明圈,但兩者文明發展方向不同,導致了最終所能達到範圍存在較大區別。

    首先必須肯定,亞歷山大是天才級別的軍事家、政治家,一位卓越的征服者。正是由於其天才的軍事領導能力和強硬的政治手段,才得以在短時間內征服的廣袤的土地。但是他的整個帝國都是以軍事征服為核心運轉的,甚至完全為了征服而征服。亞歷山大直接統治的地域只有希臘周邊,其他都交給自己信任的將領和臣服於自己的當地領主。出征前都召集臣服與他的各個領主,帶領統治區域內精壯武力隨從亞歷山大出征,每征服一個地方他都會委任一位當地的首領代為其管理,透過手中強大的武裝力量和臣服領主龐大的兵源威懾任何有脫離傾向的領主。這種政治和軍事制度的優點是能夠發揮亞歷山大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可征服任何能夠夠得著的土地而不必擔心無法有效統治。缺點是帝國核心兵團不在強大或者統治者能力不足,整個帝國就會陷入混亂甚至大規模叛亂。

    羅馬帝國是經過長時間的演變而形成的比較完善的政治體,帝國的首都位於亞平寧半島羅馬城,在帝國的領土範圍內設定類似於總督制的長官,負責地方政治軍事領導,並直接對羅馬中央政府負責。由於整個國家是一個整體,就存在國家統治能力極限的問題。也就是說,根據羅馬帝國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其版圖已經達到了當時能夠有效統治的極限範圍,如果在盲目擴張就會使整個國家的控制能力失控,最終要麼衰亡要麼分裂。

    而且羅馬帝國是海洋型國家,雖然有強大的重步兵軍團,但更多的是依靠強大的海上運輸和戰鬥能力,快速有效的抵達需要動用軍事力量的地方,從而有效威懾地方豪強和外族入侵。故此羅馬帝國更多的是控制富饒的環地中海地區,對遙遠的地方和沙漠另一面沒有什麼興趣。由於羅馬帝國政治體制相對成熟,國家元首的更迭對國家政治局面的影響有限,國家延續時間也比較長。

    亞歷山大帝國由於立國時間短,海上力量減弱,軍隊以騎兵和重步兵為主,實行的是陸上擴張之路。為了激發手下將士的征服慾望,亞歷山大許下了豐厚的物質報酬,為了實現諾言,壓力山大不得不帶領士兵沿著商路一路向東,抵達傳說中的富饒之地——印度。正是由於遠征印度,造成了馬其頓軍團的龐大傷亡,導致戰鬥力銳減,而亞歷山大本人暴飲暴食最終暴斃。由於亞歷山大本人年紀較輕,沒有形成完整的政權交替制度,完全靠亞歷山大本人的威望和能力支撐起整個國家,沒有成年子女能夠接掌其位,手下將領因為爭奪地盤而大打出手,地方領主趁機獨立,最終強大的亞歷山大帝國曇花一現,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 2 # 敦復

    亞歷山大的狂飆突進實際上是一個特殊的例子。

    亞歷山大從希臘東部出發,其實一開始的目標是波斯帝國。當他打敗居魯士的時候,實際上他就已經完成了自己出徵的目標了。是他自己野心太大,才驅使著馬其頓軍隊一路打到了印度。雖然一路勝利,但是全軍上下怨聲載道,思鄉嚴重,所以才被迫班師回朝。

    而在亞歷山大死後,他的帝國迅速崩潰,實際上波斯以東的領土,他全部都沒有保留住。這說明了,波斯以東的土地已經超出了希臘人的統治能力範圍。

    實際上,在古代,大多數國家都有自己的統治範圍極限。古代的交通不發達,資訊傳遞和物資運輸效率很低,所以中央很難管控到地方。如果疆域太大,邊疆地區就是完全失控狀態,最終還會失去。這就是為什麼亞歷山大打下了印度還是統治不了的原因。而中國對帕米爾高原地區也是這樣的狀態。

    其實亞歷山大已經有很好的條件了。亞歷山大帝國的中心地帶是地中海,有海運的幫助,他的統治範圍已經無形中擴大了,否則可能都打不過印度。

    而羅馬帝國的這個疆界,也是多次試驗試出來的。從共和國階段羅馬人就在東地中海不停地擴張,和希臘人波斯人打了很多仗。但與馬其頓人不同,羅馬人還要在西方和北方兩個方向上擴張。最後的結果就是在東方和波斯人打了個平手。到哈德良時期,羅馬人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疆界已經擴張到最大了,再大就無法管轄,因此封鎖戰神廟,宣佈不再擴張。歸根結底,還是邊界的問題。

  • 3 # 爾朱少帥

    所謂時勢造英雄,亞歷山大大帝和羅馬帝國所處的歷史背景不一樣。

    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崛起的時候,波斯帝國和希臘的“馬拉松戰役”“溫泉關戰役”直接把波斯打廢了。這時的波斯帝國外戰失利、內亂迭起,虛弱至極。亞歷山大大帝則乘機滅了波斯,順勢將波斯曾經征服的區域納入囊中,印度北部和阿富汗就是這種情況。

    而羅馬帝國崛起的時候,希臘那邊有幾個比較有實力的國家,埃及也不安分,阿拉伯人也興起,而且中東西亞都有相當強勢的國家,所以羅馬帝國的擴張與征服,難度上要大於亞歷山大大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社會矛盾的根源是特權與普通人之間的矛盾?還是貧富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