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答題百科

    2017江蘇小高考第一天結束。大部分科目難度適中。政治內容量大,但是難度適中,認真準備學習的學生得A的機率很大;生物選擇題比較簡單,後面的大題有一定難度!衝A不那麼簡單。物理和地理今天也是難度適中。沒有出偏題怪題。不過的話就第二年補考啊,要是再不過就死定了 參加高考是可以,不過如果連小高考都不過的話,你檔案都調不出去

  • 2 # 使用者1998327514981

    高萌騰訊互動設計師對於許多人來說,上週剛剛過去的高考,可能是結束人生標準化學習的一個符號。無論將走進哪所學校,之後又將走上什麼樣的工作崗位。以絕對標準化分數來衡量一個人優秀與否的年紀似乎已經過去了。首先,要感謝平均標準、感謝高考這一標準化考試,讓我們獲得了更多的機會和資源。但是,接下來還是要向“平均標準”發起挑戰。但其實,在現代社會中,高中畢業並不意味著告別標準化。從搖籃到墳墓,我們都會被拿來與平均標準比較,與其有多接近或是超過多少。在學校,日常表現與平均化的學生比較,從而確定得分和名次;求職時,工作技能、行業經驗與平均化的應聘者比較,從而決定是否被錄用;工作後,年度考核、績效表現很有可能被與同一等級的平均化僱員相比較,來確定你的崗位優勢,等等。思維習慣長期被“標準化”綁架,讓我們每天重複做著同一件事情:將自己打造成符合標準的人。然而,在一個崇尚標準化的世界裡,非標準化的學習更能讓你脫穎而出。本文將透過《平均的終結》這本書作為起點,為你講述另一種受益終生的學習方法。你是否思考過,為何我們會陷入與平均標準的對比中?託德羅斯的《平均的終結》這本書將揭開答案,試圖讓我們從平均標準的隱形壓迫中徹底解放出來。(注:本文基於原書內容和觀點整理彙總,具體論證案例可在書中查閱。)1平均標準是如何誕生的人類社會對“標準人”篤信不疑是如何做到的呢?這就不得不提到凱特勒和高爾頓這兩位天才的斜槓青年。“標準人”背後的故事始於1819年一個比利時年輕人――阿道夫凱特勒(Adolphe Quetelet)。在天文學界,為得到令人信服的觀測結果開創了平均計算法:把所有獨立測量的結果加起來,求其平均數,得到平均測量值。崇尚這種方法的人認為,平均數比任何單一資料都更準確,更能體現研究主體的真實值。當凱特勒轉向建立社會物理學時,做出一個關鍵決定――將平均計算法運用在人類研究上,正是這個決定讓社會看待個人的方法發生重大改變。凱特勒在解釋人類平均值時認為,每一個個體都存在缺陷,只有平均化的人才能代表真正的人類。每一個人都是依照某種人類標準模版而做出的帶瑕疵的複製品,這個模板即是“平均標準人”,它是十全十美的代表,是大自然的典範。為揭開平均標準人的神秘面紗,凱特勒開始計算所有能收集到的資料:計算出了平均身高、平均體重、平均膚色;平均結婚年齡和平均死亡年齡;平均出生率、平均犯罪率、平均受教育程度,甚至平均年自殺率。創造了凱特勒指數(Quetelet Index)――現在稱之為身體質量指數(BMI),分別計算出男性和女性的身體質量指數,以確定平均健康狀況。所有這些平均數字都代表著“平均標準人”這個最完美人類的各項特徵。凱特勒創造的平均標準人預示了平均時代的開端,平均標準成了正常標準,個體差異被理解為錯誤,刻板的模式被打上科學的印記。接下來就是弗朗西斯高爾頓爵士(Sir Francis Galton)出場了。(ps:高爾頓是達爾文的表弟,宛若神童,2歲學習閱讀,5歲流利地使用希臘語和拉丁語,8歲解二次方程)高爾頓反對凱特勒關於“偏離平均標準就是錯誤”的論斷,然而又贊同凱特勒關於型別的概念,認為傑出者、低能者和平凡者分別代表著不同型別的人。高爾頓把人劃分為14個等級,從最低等級的“低能者”,到中間等級的“平凡人”,一直到最高等級的“傑出者”。把正常的概念轉換成平凡,這在對平均標準意義的解釋上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轉變,有才能的人“高於平均標準”,無能的人“低於平均標準”,把人的價值由他與平均標準的接近程度而定,變為人比平均標準越高則價值越大。同時認為,如果一個人在某方面表現優秀,那他很可能在其他方面都很優秀。1883年高爾頓出版《人類才能及其發展的研究》,第一次提出以人類的自覺選擇來代替自然選擇的社會計劃,透過“非自然選擇”手段選擇出最強壯、最聰明以及“最適合”的人類,然後讓這些人繁殖後代,可在短短几十年裡趕上自然界億萬年的腳步,為此還創造了優生學(Eugenics)這個詞。在平均標準的年代,想取得成功就要努力提升自己、儘可能地高於平均水平,避免成為別人眼中的平庸者。2世界是如何被標準化的平均主義究竟是怎樣從科學象牙塔中的一種抽象假設,搖身變成世界各地的企業和學校都遵守的組織原則呢?這就歸功於我們的“科學管理之父”弗雷德裡克溫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了。泰勒相信,可以運用平均主義的核心思想,系統地消除企業生產效率低下的現象(像平均主義消除誤差那樣消除低效率)。泰勒稱:“過去,人排在第一位。未來,系統必須排在第一位”,平均主義的觀點就是個體並不重要。泰勒在米德維爾鋼鐵公司對標準化進行了首次試驗。首先,找出提高工廠每一項工作速度的方法,比如把煤鏟進鍊鋼爐裡,一旦一項工作被最佳化到滿意的程度,就測量出工人完成這項工作所需的平均時間,甚至標準動作(如一次性剷煤的最佳重量為21磅)。接著,泰勒把整個工廠的生產流程都進行標準化處理,使每一項工作都具有不容改變的固定模式。泰勒稱,完成任何給定程式的“最佳方法”――也是唯一的方法――是標準化道路。美國工廠接納了泰勒的標準化原則,張貼工作規則,印刷標準操作流程手冊,釋出生產作業指導卡,所有這些打造出完成工作的標準方式。由誰制定和管理企業標準呢?當然不會是工人,泰勒認為,企業應從工人手中收回所有規劃權、控制權和決策權,並將其交給一個新階層――“計劃制訂者”(即管理者),由他們負責監督工人以及確定組織標準化的最佳方式。泰勒建立了企業角色的基本分工,迅速定義了現代工廠:負責生產運營的管理者和負責實際生產的員工。泰勒將關於標準化和管理的思想寫進《科學管理原理》一書,很快,科學管理法――即“泰勒主義”迅速席捲整個世界產業。(亞洲的集體主義文化也運用到科學管理法中,比起西方國家運用得更加堅決而徹底)“今天,在所有工業化國家裡,科學管理法依然在企業組織中佔據統治地位。可是,沒有哪家公司肯承認這一點,因為很多情況下,泰勒主義與種族主義、性別歧視一樣聲名狼藉。然而,世界上許多最大、最成功的公司仍在圍繞員工的個性不重要這個觀點來構建自己的組織結構。”泰勒主義制下的教育工廠“一個全是平均標準工人的系統要比一個全是天才的系統運轉得更高效。”泰勒主義教育者宣稱,新的教育使命應該是大批次地培養學生以適應泰勒主義經濟社會里的工作。為把學生組織並培養成能夠完美適應工業化生產的人,遵照科學管理法的中心法則(即將所有事物依照平均水平進行標準化)來改造整個教育系統。愛德華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完全支援學校實行泰勒主義,認為學校應該將年輕人按照他們的能力進行分類,這樣他們才能更有效地進入社會中的適當位置。桑代克認為,“質量比平等更重要”,挑選出優秀學生並全力支援他們,比為所有學生提供同等的教育機會更重要。主張將分數作為衡量學生整體才能的簡便方法,認為大學應該招收平均績點高以及標準考試得分高的學生,根據高爾頓的等級觀點,這些學生不僅在大學裡最有可能成功,而且不管他們以後從事什麼職業都最有可能成功。(ps:非常慶幸我們成為標準化考試中的勝出者)如今我們的教育系統正如桑代克所預期的那樣:從最低年級開始,我們就學習根據平均水平而設計的標準化課程,根據學業成績的優劣被依次排名,高於平均水平的學生得到獎勵和機會,落後於平均水平的學生受到各種限制和輕視。透過下圖來回顧一下(劃重點)3在平均標準基礎上構建出分類和分級的世界從19世紀9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幾乎所有社會機構都開始將個人拿來與平均標準相比較,人類社會逐漸成為一個分類和分級的世界。不可否認,儘管平均標準壓抑個性,但的確促進了那個時代的進步,甚至促進工業時代的形成。社會完全接受平均主義後,企業得到蓬勃發展,消費者得到實惠商品,整體社會工資水平提高,更多人擺脫貧困,標準化考試下裙帶關係和任人唯親的現象隨之減少。普遍實行平均主義無疑幫助了美國成為相對穩定而繁榮的民主主義國家。然而,平均主義也確實讓我們付出代價,平均標準誤導了大眾的認知觀念,掩蓋了個體這個最重要的概念。如何在崇尚標準化的世界中勝出我們天天拿來比較的“標準”,其實只是一個人為想象,根本沒有科學依據。例如,我們出生時拿來對照的嬰兒成長進度表,羅斯指出,所謂嬰幼兒成長進度表其實是過去的人用統計值平均出來的結果。早在1998年就有人實地跟蹤28個孩子,發現這28個孩子從爬行到走路的成長模式一共有25種!這25種模式各不相同,如果強行搞一個平均值,然後說這個平均出來的模式就是標準成長模式――事實則是沒有哪個孩子符合標準模式。“標準人”是一個世紀以前,由兩位歐洲科學家創造出來並用以解決他們那個時代的社會問題的,但現在已不是工業時代,我們如今面臨的問題已大為不同,我們將用一個嶄新的觀點來看待這個世界――個體很重要。1、環境必須適應個體,而不是讓環境去適應平均標準20世紀40年代末,美國空軍遇到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飛行員無法控制他們的飛機。當時噴氣式飛機剛剛誕生,飛機的速度比以前更快,駕駛難度更大,為解決這個問題軍官們把注意力轉移到駕駛艙設計上。早在1926年,在設計第一個駕駛艙時,工程師們就測量了幾百名男性飛行員的身體尺寸(那時沒人認為女性可以當飛行員),再根據這些資料設計出標準尺寸的駕駛艙。在接下來的30年裡,駕駛艙內座椅的大小和形狀、踏板和操縱桿的距離、擋風玻璃的高度,甚至頭盔的形狀都是根據1926年的駕駛員標準尺寸製造出來的。於是,軍事工程師猜想,現在的飛行員個頭是不是比1926年時的更高大?隨後美國空軍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飛行員研究工作,測量了4000多名飛行員的身體尺寸,包括拇指長度、襠部高度、眼睛與耳朵的距離,甚至計算了各種資料的平均值。幾乎所有人都相信掌握飛行員的平均尺寸會有助於設計出更合適的飛機駕駛艙,進而降低事故發生率。然而吉爾伯特S.丹尼爾斯卻對此表示懷疑,反對近100年來一直貫徹的軍事設計理念。丹尼爾斯將4063名飛行員的資料收集起來,計算出常用於設計的10個人體部位的平均值,構成“標準飛行員”的尺寸。接著,丹尼爾斯把所有飛行員一個一個地與標準飛行員進行比對,最後的統計結果讓所有人都驚呆了,4063名飛行員中沒有一個人符合所有10個尺寸的平均值。丹尼爾斯的發現很清楚的表明,根本就沒有標準飛行員。如果為標準飛行員設計駕駛艙,那麼這個駕駛艙就不適用於任何人,他建議進行徹底改革:環境必須適應個體,而不是讓環境去適應平均標準。美國空軍接受了他的觀點,放棄平均化的參考標準,形成新的指導原則:個體適用原則。不再要求個體去適應系統,而逐漸讓系統來適應個體。很快,可調節的座椅出現了,這個技術如今普遍用在了汽車製造上。2、建立個體科學推翻平均標準社會的其他方面也需做出改變,不再被拿來與一個被誤導的典型比較,而被視為真正獨立的個體並受到重視。個體是一個隨時間和地點的變化而變化的高維繫統。莫勒納爾認為,平均主義的致命弱點在於它的假設前提自相矛盾:透過忽視個體性來了解個體。並給這個錯誤取了個名字“遍厲性轉向”。根據遍厲性理論,如果某個特定群體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你才可以用群體的平均值來預測個體。這兩個條件是:1、群體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是相同的;2、群體中的所有個體都將保持不變。平均主義兩個最典型的假設前提:平均標準就是理想狀態,個體即是錯誤(凱特勒)如果一個人在某方面表現優秀,那他可能在其他方面都很優秀(高爾頓)個體科學則認為:個性很重要;個體不是錯誤;許多重要的人文素質(如天資、智力、品格和性格)不能被簡化為一個分數。平均主義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先集合,後分析”:首先,將許多人聚集起來,找出這個群體的模式;再運用這些群體模式(比如求平均值或其他資料)來對個體進行分析和建模。個體科學則與之相反,“先分析,後集合”:首先,找到每一個個體的內部模式,再用合適的方式將個體模式集合起來,進行群體觀察。個體科學的三個原則:鋸齒原則:人的思維習慣總是自然而然地傾向於使用一維的方法思考複雜的人類特徵,而平均標準又強化了這種習慣,讓我們自然得將人的價值與單一的數字做比較。但是,一旦涉及任何實際個體的特徵,一維的思考方式就不再適用,比如身材特徵、心智慧力都是呈鋸齒狀、參差不齊的。任何個體的能力都無法透過一維資料的對比來衡量,只有意識並注重每個人參差不齊的鋸齒狀特徵,才能真正識別並培養優秀的人才。情境原則:想必大家都做過各種各樣的性格測試,測試分數將人劃分成不同的性格特質,透過這種本質主義思維我們相信:如果知道某人的性格特徵,就可以將其歸到某個特定型別;如果知道某人屬於哪個特定型別,就能夠判定他們的個性和行為。但是,當需要預測個人的行為,而不是預測一群人的普遍行為時,性格特徵實際並不管用。比如一個生活中內向的人,在擅長的工作領域卻是非常外向的。人的行為方式是由自身和所處環境決定,根本就沒有人的“本質”這個東西。情境原則認為,離開特定的環境就無法解釋和預測個人的行為,而且離開處於該環境中的個人,就不能確定環境所產生的影響。行為不是由特徵或環境決定,而是由兩者之間獨特的相互作用所決定。誕生於泰勒主義的人力資源行業,基於本質主義思維僱傭標準員工以填滿標準化的工作崗位,忽視了才能和情境的條件特徵。擺脫本質主義思想的束縛,逐步意識到情境中的條件特徵,有助我們更好的認識自我、發展自我。途徑原則:平均主義造成的規範化思維,讓我們相信有著正常的教育途徑、職業途徑,甚至生活途徑,這就像一根隱形的標杆,規範著我們的個人生活和職業生活,促使我們不斷與平均標準程序相比較。事實上,任何型別的人類發展,包括身體、心理、道德或職業發展,都沒有單一、正常的途徑,途徑原則提出兩個重要主張:第一,在我們生活的所有方面以及對於任何既定目標來說,都可透過許多不同的有效方法來達到相同目的;(條條道路通羅馬,何必要和別人走一樣的路)第二,最適合你的那種途徑取決於你自己的個性。(鞋子合不合適,只有你的腳知道)人類發展沒有通用的固定順序,所有人的成長、學習以及實現目標,都沒有固定的發展階段。判斷我們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的唯一方法,就是判斷這條途徑是否適合自己的個體特徵,要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是特例。3、擺脫工業品心態萬維鋼在“得到”的個人專欄《萬維鋼精英日課》中曾連載解讀了這本書,提出人不是工業品的觀點。過去上百年間,工業化成功的一個秘訣和整個社會發展的一個大勢,就是把人變成工業品。(這裡所謂的工業品,就是按照固定規格批次化生產出來的標準化產品。)我們是企業協作的一環,是社會發展的螺絲釘,我們想知道“標準人”什麼樣,然後拿自己去對比,一旦比不上就覺得哪裡不對。多少歲應該升到公司中層,多少歲應該拿到什麼職稱,發現落後於所謂的平均標準就覺得職業生涯是失敗的,其實這就是工業品心態。從生產線上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個標準的工人,不斷被更加標準的機器所替代,時代的發展已不再需要那麼多工業品式的勞動力,曾經為工業社會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工業品化的人將最先被淘汰。結語文章很長,忘記前面的沒關係,記住下面的才重要:1、不要再盲目的去與一個被誤導的典型進行比較,而被視為真正獨立的個體並尊重個性;2、標準是有必要的,但應該有的是標準,而不是標準化;“規則可以建立和維持高標準的表現,並使所有人能分享某些人的經驗。但如果規則太嚴格或過於詳細、過於繁瑣,那就是僵化的、適得其反的甚至是具有破壞性的”3、所有人的成長、學習以及人生目標,都沒有固定順序和發展階段,適合自己的個性特徵最重要。最難的不是掌握新思想,而是放棄舊觀念,希望上述分享,對大家有所幫助。

  • 3 # wang81306543

    高考結束,但學習是人生一輩子的事,為了考大學而學習的僅是人生的第一步,對於落榜的因面臨就業,這樣必須在進工廠時或在農村幹活時進行專業知識培訓,或考上的學生,更要努力學習!大學的學習生活完全是靠自覺的學習!另外,個人的生活料理和與人相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也要相互學習的!大學畢業後,工作中仍然要不斷學習,提高自己!考研、考級等!社會在發展,不努力學習,沒有職稱,漲不了工資!總之,不努力,跟不上形勢需要,一定要被社會淘汰的!所以,必須活到老學到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父親開車,給別人讓路時跌進了150米懸崖。母親受傷嚴重,這種應該怎麼索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