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鐘擊鼓,是中國自古以來的計時方式。古人將一夜分為5更,每更為1個時辰,1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2小時。
從19時開始,是起更(也叫定更),隨後一次類推,到凌晨3時是五更,5時為亮更,表示天已經亮了。
每當到了起更時分,就會先敲鼓,但由於鼓聲雖然渾厚,卻不夠響亮,所以接著就會撞鐘。悠揚的鐘聲,可以迴盪到更遠的地方,以此提醒人們可以休息了。
隨後的2-5更之間,就只會撞鐘,而不擊鼓,以免影響人們休息。直到亮更時分,則先撞鐘後敲鼓,以此提醒百姓,可以起床了。
在唐代,夜間會實行宵禁,只要鼓聲響起,城門就會關閉。第二天亮更時,只要鐘聲一響,則開啟城門。
因為是報時所需,所以每一座城池,都會在它最中心的地方,建造鐘鼓樓。為了讓聲音傳得更遠,一般鐘鼓樓都會修建得特別高,而且鍾也是越鑄越大。但即使如此,也總有聲音傳不到的角落,比如鄉村、深山等處。
於是,在有寺院的地方,寺院的鐘鼓聲,既是為寺內僧眾而鳴,同時也就自然代替了城內鐘鼓聲的職能,為禪院周邊的鄉村而鳴。
不過,如果不幸生活在周邊連一座寺廟都沒有的地帶,那就只能採用更夫“打更”的方式來報時了。
在寺院裡,一般都會對應建立有鐘鼓樓,而後根據規定的作息時間,定時敲鐘擊鼓。
不過,寺院裡的“晨鐘暮鼓”,並非只是早晨敲鐘,晚上擊鼓,而一般都是早晨先敲鐘,而後擊鼓。到了晚上,則先擊鼓,再是撞鐘。
因此,每當晚上,到了僧眾該休息的時間,先是一陣鼓聲,接著就是鐘聲響起。
西湖邊的"南屏晚鐘",指的是淨慈寺裡傳出的鐘聲。淨慈寺內原本掛著的,據說就是一口大鐘,聲音經南屏山的反射,一起飄向西湖的遠處,盪漾在群山之間,連湖東的城區都能聽到這禪音嫋嫋。
由此,在南宋年間,就將這禪院鐘聲取名為“南屏晚鐘”,成為西湖十景之一。
更多旅遊資訊請關注本號。
撞鐘擊鼓,是中國自古以來的計時方式。古人將一夜分為5更,每更為1個時辰,1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2小時。
從19時開始,是起更(也叫定更),隨後一次類推,到凌晨3時是五更,5時為亮更,表示天已經亮了。
每當到了起更時分,就會先敲鼓,但由於鼓聲雖然渾厚,卻不夠響亮,所以接著就會撞鐘。悠揚的鐘聲,可以迴盪到更遠的地方,以此提醒人們可以休息了。
隨後的2-5更之間,就只會撞鐘,而不擊鼓,以免影響人們休息。直到亮更時分,則先撞鐘後敲鼓,以此提醒百姓,可以起床了。
在唐代,夜間會實行宵禁,只要鼓聲響起,城門就會關閉。第二天亮更時,只要鐘聲一響,則開啟城門。
因為是報時所需,所以每一座城池,都會在它最中心的地方,建造鐘鼓樓。為了讓聲音傳得更遠,一般鐘鼓樓都會修建得特別高,而且鍾也是越鑄越大。但即使如此,也總有聲音傳不到的角落,比如鄉村、深山等處。
於是,在有寺院的地方,寺院的鐘鼓聲,既是為寺內僧眾而鳴,同時也就自然代替了城內鐘鼓聲的職能,為禪院周邊的鄉村而鳴。
不過,如果不幸生活在周邊連一座寺廟都沒有的地帶,那就只能採用更夫“打更”的方式來報時了。
在寺院裡,一般都會對應建立有鐘鼓樓,而後根據規定的作息時間,定時敲鐘擊鼓。
不過,寺院裡的“晨鐘暮鼓”,並非只是早晨敲鐘,晚上擊鼓,而一般都是早晨先敲鐘,而後擊鼓。到了晚上,則先擊鼓,再是撞鐘。
因此,每當晚上,到了僧眾該休息的時間,先是一陣鼓聲,接著就是鐘聲響起。
西湖邊的"南屏晚鐘",指的是淨慈寺裡傳出的鐘聲。淨慈寺內原本掛著的,據說就是一口大鐘,聲音經南屏山的反射,一起飄向西湖的遠處,盪漾在群山之間,連湖東的城區都能聽到這禪音嫋嫋。
由此,在南宋年間,就將這禪院鐘聲取名為“南屏晚鐘”,成為西湖十景之一。
更多旅遊資訊請關注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