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馬哈魚12

    莫說古代的經濟難以支援幾十萬人的大規模戰爭,就是現在的也不可能啊!要知道“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這句話什麼意思?不是一打起來就可以獲得黃金萬兩的收益,而是花錢比流水還快啊!

    一個人一天要吃一斤多糧食,幾十萬人就要幾十萬斤,過去打仗都是步行,百公里,來來回回的就算一個月,勝利以一百天算,幾百萬斤糧食,要是人來運,當時全中國的男人都不夠用,打仗,運輸。

    長時間沒有什麼人耕種,土地的荒蕪退化,產量會更低的,這個時候,國家因為打仗而沒有什麼資金投入,解決糧種問題,可能性的出現問題。

    過去的糧食產量低,並且還是單一,品質不怎麼樣,適合大規模運輸,儲存的數目更少,民以食為天,所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 2 # 四川達州人

    沒有那麼大的戰役規模。

    但也不絕對。比如,秦滅六國,攻擊楚國就出兵60萬。但是秦國體制不是後世朝代敢學的,耕戰制度最終讓秦朝滅亡。

    偶爾的統一戰爭有這麼大規模,比如西晉統一戰爭之實際只用了20多萬兵力,就籌劃了11年之久。

    實際上,真正作戰遠沒有那麼多。比如三國時期官渡戰役,袁軍大約11萬,曹軍最多四五萬。赤壁之戰,曹軍南下也就10萬出頭,加上荊州投降軍隊約23萬,對陣劉備2萬不到,周瑜3萬,孫權2萬。劉備東擊孫權的夷陵戰役,兵力最多5萬,陸遜大約六七萬。

    因為軍隊後勤補給支援不了。普通士兵平時吃一斤糧,作戰就需吃兩斤,還需肉類與蔬菜,才能補充體力消耗。馬匹平時吃豆子與草,作戰的時候就需要吃精糧甚至雞蛋。而軍隊作戰的時候,一般禁止就食於外,吃當地糧食很容易造成反抗甚至不能保證安全。遠端運輸糧食的代價,超過二三百公里的路程,基本就是運輸1斤損耗2斤甚至5斤以上。

    所以,過去的軍隊一般分為禁軍衛軍兩個體系。禁軍就如西漢的南軍北軍,宋代禁軍,清朝京旗,現代野戰軍。衛軍就是邊軍,戍軍,廂軍,綠營,軍區類,都負擔不同的軍事任務。需要禁軍出動才調集遠端作戰,但禁軍的數量不多。比如三國曹操集團的曹仁夏侯惇張遼這些,就是衛軍型別的鎮守軍,但虎豹騎,夏侯淵這些就是禁軍類的機動作戰軍團。

  • 3 # 真正鱷魚不哭

    古代一次性出兵幾十萬的情況並不多見。

    首先以咱最驕傲的盛唐為例,當時最牛的天寶十節度各有多少兵力呢?

    《資治通鑑·唐紀三一》:

    是時,天下聲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羈縻之州八百,置十節度、經略使以備邊。安西節度撫寧西域,統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治龜茲城,兵二萬四千。北庭節度防制突騎施、堅昆,統瀚海、天山、伊吾三軍,屯伊、西二州之境,治北庭都護府,兵二萬人。河西節度斷隔吐蕃、突厥,統赤水、大斗、建康、寧寇、玉門、黑離、豆盧、新泉八軍,張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屯涼、肅、瓜、沙、會五州之境,治涼州,兵七萬三千人。朔方節度捍禦突厥,統經略、豐安、定遠三軍,三受降城,安北、單于二都護府,屯靈、夏、豐三州之境,治靈州,兵六萬四千七百人。河東節度與朔方掎角以御突厥,統天兵、大同、橫野、岢嵐四軍,雲中守捉,屯太原府忻、代、嵐三州之境,治太原府,兵五萬五千人。范陽節度臨制奚、契丹,統經略、威武、清夷、靜塞、恆陽、北平、高陽、唐興、橫海九軍,屯幽、薊、媯、檀、易、恆、定、漠、滄九州之境,治幽州,兵九萬一千四百人。平盧節度鎮撫室韋、靺鞨,統平盧、盧龍二軍,榆關守捉,安東都護府,屯營、平二州之境,治營州,兵三萬七千五百人。隴右節度備禦吐蕃,統臨洮、河源、白水、安人、振威、威戎、漠門、寧塞、積石、鎮西十軍,綏和、合川、平夷三守捉,屯鄯、廊、洮、河之境,治鄯州,兵七萬五千人。劍南節度西抗吐蕃,南撫蠻獠,統天寶、平戎、昆明、寧遠、澄川、南江六軍,屯益、翼、茂、當、巂、柘、松、維、恭、雅、黎、姚、悉十三州之境,治益州,兵三萬九百人。嶺南五府經略綏靜夷、獠,統經略、清海二軍,桂、容、邕、交四管,治廣州,兵萬五千四百人。此外又有長樂經略,福州領之,兵千五百人。東萊守捉,萊州領之;東牟守捉,登州領之;兵各千人。凡鎮兵四十九萬人,馬八萬餘匹。開元之前,每歲供邊兵衣糧,費不過二百萬;天寶之後,邊將奏益兵浸多,每歲用衣千二十萬匹,糧百九十萬斛,公私勞費,民始困苦矣。

    十鎮總兵力四十九萬,沒有一鎮超過十萬的,而且總體規律是離中樞越遠,兵力就越少。比如戰鬥任務最繁重的安西、北庭二鎮(轄區位於突厥、回紇、大食、吐蕃勢力夾縫中,而且民族結構複雜),就都只有兩萬多兵力。為什麼不多派一些啊?不就是怕後勤供不上嗎?煌煌大唐如此,其他阿貓阿狗又能如何?

    《孫子兵法》說得明明白白:

    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一場戰爭能投入多少兵力,不在於參與政權人力資源幾何,而在於他能夠提供多少補給。

    另外古代軍隊數量未必靠譜,很可能是虛張聲勢號稱而已——

    《三國志·國淵傳》: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及淵上首級,如其實數。太祖問其故,淵曰:“夫征討外寇,多其斬獲之數者, 欲以大武功,且示民聽也。河間在封域之內,銀等叛逆。雖克捷有功,淵竊恥之。”

    看到沒有,古人就會作假帳了!即使擠去“號稱”的水分,剩下的也不見得都是戰鬥兵員——

    《商君書·兵守》:三軍: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

    這裡面可能包括大量的非戰鬥人員,主要做後勤工作。

  • 4 # 艾迪特

    那是肯定的,研究一下歷史就知道古代幾十萬軍隊打仗從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談到經濟的問題,這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是古代人對於食物的消耗遠比現代人要低,食物一般是一日兩餐,且不講究什麼配比。二是古代對於平民收取的稅賦要比現代高很多,且平民還有諸多的勞役任務。對於幾十萬大軍的後勤保障,古代都有專門的辦法解決。

  • 5 # 歷史今明

    以古代中國的人口和經濟體量,當然能支撐幾十萬人規模的戰爭。但以歐洲的散裝狀態則是很難發動幾十萬人大規模的戰爭。人們對戰爭參戰人數有一個不清晰的誤會,以為作戰軍隊人數就是趕到前線作戰的人員。事實上,軍隊作戰需要大量的糧草輜重軍械支撐,這些糧草軍械需要人來運輸,那麼這些運輸的人員也算進軍隊人數中,數量就會非常龐大。

    事實上,一個古代國家進行戰爭,由於交通運輸落後,需要大量人員以人力和部分畜力來運輸糧食輜重武器等物資前往前線,不可能所有動員的軍隊都會趕到前線作戰,但這些軍隊也是被動員起來經過訓練的,隨時可以投入戰鬥。

    例如,漢武帝對匈奴的大規模戰爭,動員了五六十萬大軍步兵,以支撐霍去病、衛青不到十萬人的騎兵深入匈奴境內打擊殲滅匈奴的騎兵,而在大多數戰役中,漢軍只有幾萬人在前線與匈奴軍作戰,大部分步兵難以快速機動趕到前線參戰。

    而著名的淝水之戰,前秦軍有八九十萬大軍,但在淝水戰役的前線,實際上只有二十多萬人的部隊,而其他軍隊,要麼在後方運輸輜重糧草,要麼在其他作戰方向,而晉軍北府軍八萬多人的部隊全部壓在前線,但渡過淝水與前秦軍直接接觸作戰的人也不過一萬幾千人。

    很多喜歡歷史的人,總是站在歐美歷史的角度看中國歷史,以為歐洲古代不能發動幾十萬人規模的戰爭,以為古代中國也不能,這是錯誤的。

  • 6 # 青衫不改冉先生

    古代打仗很多時候都不會考慮民生和經濟的,特別是朝代交替時候的戰爭,打仗都是為了帝王利益去打,很多戰爭一打就是十幾年,打得老百姓十戶九亡,很多老百姓死於戰亂中的餓死和病死。

    古代打仗交通不發達,通訊不發達,大隊人馬遠征一般會準備很久很久,攻下城池第一首要任務都是掠奪財物糧草等作為補給。至於經濟,古代戰爭很少有考慮經濟問題的,重點考慮軍隊人數、糧草、馬匹及這些物資的後勤供給。至於經濟問題,很多帝王都是想的平定戰爭以後再發展經濟,甚至都不重點考慮發展經濟,而是發展農業,如何快速恢復農業生產,因為古代社會是封建農業社會,農業的發展好壞直接代表了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強弱。

  • 7 # 小小小大帝

    古代戰爭無一例外都是打糧草後勤,誰沒糧食了誰就輸了。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幾乎都是秋收之後開戰的,豐收了才有糧食打仗。

    古代打仗武器裝備單一,就連後勤保障也幾乎單一,在這種單一的情況下成本並不需要太高,而到了宋金遼蒙戰爭的時候就要大筆的花銀子了,因為單兵武器裝備變多了,招兵要發工資了,也就意味著成本提高了。

    所以古代維持幾十萬人的戰爭時間是很短的,雙方都在求速戰速決。

  • 8 # 大白白野

    按照現代觀點來看,打仗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打錢,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古代和現在一樣,打仗也是打經濟仗,古代糧食產量低,交通運輸通訊不便,打仗更加重視糧食等後勤保障問題。“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

    秦朝能消滅六國,統一全國很重原因是關中平原等地產糧。漢武帝時期能反擊匈奴,是依靠“文景之治”等打下了經濟基礎。由於漢匈之間戰爭跨度時間長,戰馬大量損失,耗費了大量糧食,西漢經濟面臨了困難,以致有農民起義發生,漢武帝晚年下罪已詔,停止了對匈奴的戰事。

    古代打仗漢民族政權往往後勤保障人員多於實戰人員,唐朝軍事家李靖曾專門論述計算過後勤給養問題。遊牧民族以騎兵為主,像成吉思汗鐵木真蒙古軍往往一名騎兵有幾匹預備馬匹。

    古代經濟應該能支撐幾十萬人規模的戰爭,幾十萬人規模的戰爭也是多種多樣。長平之戰估計秦60萬,趙45萬,是打打談談進行三年,是秦趙雙方舉國之戰。趙國缺乏糧食,從齊國等借糧沒借成。王翦率六十萬大軍滅楚,項羽率軍破釜沉舟打鉅鹿之戰,彭越之戰,垓下之戰等等都是投入幾十萬人。淝水之戰、隋滅陳之戰、隋煬帝楊廣攻打高句麗之戰等等都是數十萬甚至上百萬人數的大戰。這些人數眾多的戰役有的是逐漸集結軍隊,例如淝水之戰,前秦在前線二十萬軍隊,其餘六十多萬軍隊還在道路上,前秦在淝水之戰中就遭到失敗了。

    古代也存在由於經濟問題導致戰爭中止。漢獻帝劉協原本計劃投奔呂布,呂布由於缺糧而養不起漢獻帝等人員。曹操搞“民屯”“軍屯”也是發展經濟來支撐戰爭。諸葛亮北伐有的由於糧食不足而撒兵。薛仁貴與吐蕃大非川之戰失敗也是糧草輜重地丟失。糧草缺乏,經濟不行常常進行不了戰爭。明朝滅亡存在缺糧、缺錢財政困難,經濟不行的因素。有的人當兵打仗是為混口飯吃,而經濟不行,軍餉發不了,常常出現士兵鬧譁變,沒法進行戰爭。

    古代有時經濟好,能支撐幾十萬人的戰爭。有時經濟狀況不好,就支撐不了幾十萬人的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限額以上企業與規模以上企業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