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開啟看穿人性的視窗
-
2 # 矇眼遇見你
這個問題我覺得沒有一概而論,而是要看他的商譽具體是什麼專案。但是總體而言,商譽佔總資產和淨資產比例高的,比如佔總資產10%以上,或淨資產30%以上,我們都需要特別關注商譽具體事項。就算是商譽餘額佔總資產和淨資產的比例不是特別高,我們最好也看下具體專案。
我們關注商譽具體專案,主要是為了看這家公司過去的收購專案,特別對於大額收購專案。從收購的專案中,發現或驗證公司的發展目標與行動是否一致。所有的併購中,成功與失敗的併購佔比多少?是否有減值損失;如果有減值損失,找到減值損失的原因,以瞭解併購的實質。
美股迪斯尼公司就一直在併購,他積累的商譽也很大;他的收購基本上為相關比較強的併購,不斷的增加自身業務的護城河,增加了公司的業績,也推高了股價。這就是成功的案例。
但是國內A股市場,是非常擔心商譽這個科目,因為這裡面可能藏著很多雷。這與A股前幾年的資本性併購有關,即有些上市公司的併購更多的是為了資本運作,而在公司業務上缺乏深度分析。更有很多公司簽訂高業績對賭,業績對賭完成後,被併購標的公司的業績大幅下滑,導致計提大額商譽減值,公司利潤下滑,被併購標的公司業務一蹶不振,導致公司股價開始暴跌,嚴重侵害了小股東的利益。作為小股東,我們如何避免這樣的併購雷。主要就是從商譽入手,追溯併購交易條件,發現被併購標的的業務前景,與上市公司的業務協同性或轉型成功的可能性,資產重組後的大股東是否有能力管理公司業務,被併購價格是否過高等等。
對這些併購細節分析完成後,我們才能判斷這次併購為成功或失敗併購的機率。如果分析結論是併購失敗的可能性更大,那麼我們在這支股票的買賣操作上需要比較謹慎,隨時關注風險。
通俗點來講,商譽是在企業合併時收購方付出的投資成本與被購買方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打個比方來說,A公司作價100億元收購B公司,而B公司的淨資產公允價值只有60億元,超額的40億元就需要確認為“商譽”。
商譽分會計商譽和經濟商譽。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中有這樣一個經典的例子,1972年年初,藍籌食品代用券公司用2500萬美元買下喜詩糖果,當時喜詩大約有800萬美元。
個人覺得很多談商譽,有點談虎色變,被暴雷嚇到了。其實商譽無非就是收購資產,假如甲買乙價值1000w的礦,乙的礦每年能賺200w的利潤,你覺得A可能以1000w買下來嗎?我覺得花2000w都正常吧?但是花了2000w,就產生1000w的商譽了。商譽最大的風險,在於控股股東玩利益輸送,併購後再與被收購方的控股股東共同瓜分利益,給市場留下一地雞毛,商譽在牛市中,高商譽的上市公司反而是香餑餑,因為資產的水漲船高,所以,關鍵在於收購的資產標的質的是否物超所值,是金子總是會閃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