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志翔
-
2 # 小胖拜拜
李寧、安踏兩家企業“相愛相殺”30年,這或許也讓人倍感好奇,李寧為何會失去第一寶座?而安踏又是如何逆襲的?故事較長,我們重頭講起。
第一部分:起點
體操王子 VS 晉江小廠
李寧品牌成立於1989年,安踏成立於1991年,兩家企業在起步時差距巨大,可以說一位出場便是“高富帥”,另一位則是妥妥的“窮小子”。
在李寧品牌成立之前,李寧作為中國體操運動員,已攬獲眾多獎項與榮譽。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李寧一舉奪得三金兩銀一銅,接近中國代表團獎牌總數的1/5,成為該屆奧運會中獲獎牌最多的運動員。他被譽為體操王子,也是華人驕傲。
1989年,傷病之下的李寧選擇退役,退役後的李寧加入了健力寶,在李經緯的帶領下開始從商,創立了李寧公司。李經緯曾對李寧說:“李寧,你的名字和麵孔就是最大的價值。”
1990年北京亞運會,李寧以250萬人民幣拿下北京亞運會火炬接力的服裝贊助權,李寧品牌也被消費者所熟知、認可,李寧逐漸坐穩了中國第一體育品牌的位置。
彼時,讓消費者買單的不僅僅是“李寧”的產品和設計,更是李寧背後的榮譽和民族情懷。這種文化認同也形成了李寧品牌與生俱來的文化壁壘,說李寧贏在了起跑線上也不為過。
1991年,丁世忠拿著20萬元的啟動資金,在福建晉江創辦了品牌安踏。值得一提的是,晉江製鞋業發展歷史悠久,如今也已成為中國運動品牌集合地;安踏、特步、鴻星爾克、361°等品牌也都在這一時期相繼誕生於晉江。
初期安踏一方面主要承接海外訂單業務,加工國外品牌,形成以生產、訂單加工為主的經營模式,逐步實現原始資本積累。另一方面,安踏開始自身品牌的渠道建設。1991-1992年,安踏利用分級代理經銷的方式初步發展企業;1993~1994年,安踏從手工作坊生產轉變為規模化生產,儘管利潤可觀,但安踏品牌依然沒有什麼知名度。
第二部分:開跑
營銷激進 VS 營銷中立
雖然安踏“起點”不高,但它的目標卻是“一哥”李寧;想要接近對手,唯有奮起直追,甚至需要“賭一把”。
李寧能夠佔領使用者心智,
李寧本人的IP加持是原因之一。於是,安踏選中了另一位國民運動偶像——孔令輝。
安踏“賭對了”,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孔令輝奪冠,當他喊出那句“我選擇我喜歡”的廣告語時,安踏迅速被華人熟知。當年安踏營業額也從2000萬元飆升至2億元。
有了知名度做基石,安踏開始走賽事贊助策略。2004年,安踏全面贊助CBA聯賽;據公開資料,安踏以三年6000萬的價格與CBA達成合作,而CBA也將安踏作為聯賽運動裝備唯一指定合作伙伴。此後安踏又贊助CBA聯賽5年,與CBA累計合作8年。
在這一過程中,安踏也由晉江小廠,逐漸成長為國內知名運動品牌。
回到1999年,彼時李寧簽約當紅明星瞿穎作為形象代言人,喊出口號:“我運動我存在”。
但瞿穎作為娛樂明星,品牌契合度有待商榷,再加上孔令輝奪冠訊息傳來,安踏的“錢”顯然花得更值。
在贊助方面,彼時定位中端市場的李寧盯上了更為高階的NBA賽事。
2002年,中國最出名的籃球運動員姚明加入NBA;2005年,李寧成為NBA戰略合作伙伴,錯過了與CBA的合作。而安踏已成為CBA聯賽運動裝備唯一指定合作伙伴,李寧也不能再贊助CBA個別明星球星,CBA徹底為李寧關上了大門。直到2012年,李寧才以5年20億的價格拿到CBA的贊助權。
這8年的時間,安踏透過CBA聯賽鞏固了自己在下沉市場的地位。
雖然彼時的李寧,依然穩坐第一寶座,但對手激進的營銷策略,也正一步步縮小兩者的差距。
第三部分:轉折
品牌高階化 VS 品牌多元化
安踏一直在接近對手,但難以超越對手,而轉折點,隨著北京奧運會的點火儀式一併到來。
李寧: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李寧風光無限;但“奧運熱”過後,從2010年開始,各運動鞋服市場陷入低迷,國內各運動品牌均出現了庫存積壓問題。庫存壓力之下,李寧出現重大戰略失誤。
2010年,李寧希望透過提高定價和品牌定位來重振銷售,更改口號為“讓改變發生”,並定位90後群體宣傳新的品牌故事。
這不僅沒能有效拉動銷售,反而讓庫存問題更加嚴重,李寧由此陷入危機。
李寧的品牌高階化不僅沒有吸引來90後新興消費群體,反而痛失了那些一路陪伴李寧成長的70後、80後消費群體。李寧,顯然低估了改革的難度。
安踏:反觀“晉江小廠”出身的安踏,或許深知自己想要影響高階消費群體,比起李寧更加困難。於是安踏打算“另起爐灶”,透過收購國外知名運動品牌,打入新市場。
2009年,安踏從百麗集團收購了虧損嚴重的義大利運動品牌FILA,試圖以此為突破口發力高階市場。2013年,安踏開始對FILA進行國內市場重點培育,這也成為如今安踏穩坐第一的關鍵一環。
當然,安踏的野心遠不止於FILA。在擁有了安踏品牌與FILA“一高一底”的默契配合後,安踏又將目標切入到多個細分領域。
2015年起,高階滑雪品牌DESCENTE、中高階童裝品牌KingKow,以及南韓品牌KOLON陸續被安踏收歸麾下。此後,安踏又完成對Amer的收購要約,高階和超高階戶外領域形成完整閉環,不同品牌定位互補,相得益彰。產品的使用情景覆蓋運動休閒、專業運動,以及高階時尚等各方面,滿足不同消費群體對不同使用情景的產品需求。
透過不斷燒錢“買買買”,如今安踏擁有巨大的商業矩陣,也給了資本市場更多的想象空間。
第四部分:尾聲
回望李寧這11年,先是由於決策失誤、高管動盪,“一哥”地位迅速被安踏搶佔;2015年,在鉅額虧損之下,退居幕後的創始人李寧也無奈選擇再次復出,憑藉“國潮熱”,李寧得以再次回血。
國潮熱度漸漸降溫,李寧也深知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近年來李寧在“買買買”上同樣動作頻繁,先是透過非凡中國於2020年收購了運動休閒品牌堡獅龍,目前正在對該品牌進行品牌重塑;2021年3月,非凡中國聯手萊恩資本獲得英倫鞋履品牌Clarks的控制權;同年11月,非凡中國還宣佈收購Sitoy AT,將義大利奢侈皮具品牌“鐵獅東尼”拿下。
由此可見,如今的李寧,正在尋求企業的第二增長曲線;買下另一個“FILA”或造就另一個“FILA”的心情之迫切。
三十年來,中中國產運動品牌大浪淘沙,而李寧與安踏的故事十分精彩。至於李寧能否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答案或許也很快會揭曉。
回覆列表
市值不代表品質,安踏在消費者眼中是低端運動品牌的代表,銷量大過李寧,李寧現在是國潮驕傲,是年輕一代運動國貨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