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第五玥璋

    在清末師一級單位是鎮,最早出自袁世凱的小站確定下來的,當時只有新兵四鎮,後來六鎮,再後來就有三十六鎮,但是這三十六鎮沒有完全成軍。最著名的有曹錕的第三鎮,也就是以後直系精銳吳佩孚的第三師。

  • 2 # 度度狼gg

    是晚清政府“新式陸軍”的“鎮”級建制,學自於日本陸軍師團的舊稱“鎮臺”。清朝末年編制的近代化陸軍,始於1894年,但基本以“營”為基本編制。甲午戰爭和“庚子事變”中清軍一敗塗地,清政府著手整軍經武,1901年任命袁世凱為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並以袁世凱接手“小站練兵”而訓練出來的武衛右軍為基礎,開始建設“北洋常備軍”。

    甲午戰爭的慘敗,使清政府決心“師夷以制夷”,廣泛學習日本和歐洲德國的軍備與軍制,其中日本曾經在1872年制定《鎮臺條例》,次年正式建立了東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廣島和熊本六個鎮臺,每鎮臺大約15000名官兵,1888年全部改稱師團。回顧後來的抗日戰爭史可以看出,這六個城市也是日軍番號最靠前的幾個甲級師團的兵源地,比如耳熟能詳的大阪第四師團、廣島第五師團和熊本第六師團等。

    袁世凱仿照日本的建制和德國的操典,對小站新軍進行改編,從4000人擴充至7300人,定名為“新式陸軍”,在這個基礎上繼續擴編出北洋常備軍兩“鎮”,這是首次出現“鎮”的稱謂,該部成為清廷新式陸軍的試點單位,不久接收湖廣總督劉坤一的“自強軍”等部,於1905年共練成五個鎮,再加上袁世凱輔導訓練出來的京旗常備軍(後為北洋第一鎮),合稱“北洋六鎮”,是當時清政府掌握的中央精銳部隊,每鎮的長官稱為“統制”。

    可惜,除北洋第一鎮由滿人鐵良任統制外,其他五鎮全部由袁世凱的親信擔任統制,比如段祺瑞、曹錕、王士珍等,北洋軍閥集團的基本武力就成形於這個時間,事實上成為袁世凱一人掌握的私家軍隊。

    1904年9月,清廷兵部與練兵處會奏《新式陸軍章程》,以袁世凱為練兵會辦,正式確立了新軍的編制以“鎮”為戰略單位,戰時設立“軍”來指揮若干鎮,鎮以下的編制依次為“協、標、營、隊、排、棚”,擬於全國建立三十六鎮,後來由於辛亥革命的爆發編成中斷,期間共編成十四個鎮、十八個混成協、四個獨立的標。每鎮番號首先為“暫編”,透過練兵處校閱合格後再授予正式番號,武昌起義打響第一槍的就是湖北新軍第八鎮的官兵。

    每鎮共有軍官、司事等700餘人,士兵10400人,伕役1300餘人(最小的編制“棚”有兵14人),全鎮總兵力約12500人,與民國時期的陸軍師人數基本相仿。每鎮轄步兵兩協(協統)、每協轄二標“標統”、每標轄三營“管帶”、每營轄四隊(隊官)、每隊三排(排長)、每排三棚(正、副目),另有騎兵一標、炮兵一標、工程兵一營、輜重兵一營,基本具備了現代陸軍編制的雛型。個別地區由於財政困難,便暫時成立了一個混成協,比如河南陸軍混成協等番號。

    新式陸軍的劃時代變革是引入了司令部和參謀制度,開始有了專業的總參謀官、一等參謀、二等參謀等,裝備以步槍、馬槍和山野炮為主,後期又編入了機關炮隊“重機槍”。每鎮編有54門火炮,其中山野炮36門,“過山炮”18門(曲射迫擊炮的前身)。

    民國成立後,袁世凱成為首任“大總統”,為了體現新舊時代的區別,1912年袁世凱下令將北洋軍的“鎮”改師、“協”改旅、“標”改團、“隊”改連、“棚”改班,而“營和排”繼續沿用,同時進行大肆擴軍,到1916年初,由北洋政府直轄或者依附的軍隊高達33個師、97個混成旅、33個混成團,總兵力突破120萬人,其中一半左右為北洋軍嫡系部隊。

  • 3 # 老西296

    中國近代第一個師級單位出現於1902年的北洋常備軍左鎮。時值清末新政,改練新軍,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自直魯豫募兵十二營,分左右翼,以王英楷、王士珍為左右兩翼翼長,各六個營,軍官從武衛右軍中選拔,後又增募炮馬工等營隊。這支部隊初時稱為“新練軍”,改稱北洋常備軍左鎮,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師級單位。1904年北洋常備軍擴大後,改稱北洋常備軍第一鎮。1905年清廷統一全國軍隊番號,改稱直隸(即北洋)陸軍第二鎮,1909年後改歸陸軍部節制,稱近畿陸軍第二鎮。民國成立後改稱近畿陸軍第二師,即人們俗稱的北洋軍第二師。該師最後作為孫傳芳五省聯軍的一部分,於1928年6月被國民革命軍改編。

  • 4 # 牛o戈

    中國近代軍事中最早的師一級單位,是清末新式陸軍的鎮,再往前,亦可以說是張之洞所練的自強軍。這就要從清末新軍的編練說起了。

    清末的軍事變革分為兩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1894年至1900年。

    甲午戰敗之後,舊的編制已經被徹底否定。有感於國破軍弱,張之洞、胡燏棻等倡議按西式軍制編練陸軍。於是,便有張之洞在南洋練自強軍,胡燏棻在北洋練定武軍。後胡他調,定武軍由袁世凱接統,改稱新建陸軍。

    南張北袁最可貴之處,在於打破自洋務運動以來只重灌備改進而不重編制改革的舊的束縛,大膽採用西式軍制,從編制體制上進行改革。一場軍事革命悄然興起。

    在江南,張之洞練的自強軍最初的編制如下:

    自強軍之下,雖然仍以營為基本單位,但營之上又有了翼的組織,且將馬兵、炮兵、工兵等兵種單位混合編入,較之以前的綠營和湘淮軍都以營為平時最高編制單位且兵種單一的情形已經有了一個可喜的進步。

    這可以看作陸軍師最早的雛形。

    在北洋,袁世凱接任之初,在給朝廷的上稟中,所擬定的新建陸軍的編制如下:

    (解釋一下:在翼和營之間,沒有建制單位,但有由翼派出的分統統領各營。這有點像後來的旅長,也有點像解放初期由各省派出的專員。在營與哨之間,也沒有建制單位,但有由營派出的領官統領各哨,和分統是同樣的性質。)

    這個編制,已經形成了多級編組,部隊規模更大,合成軍隊的樣式更顯,其新的層次結構更加適應了新兵器與新戰術的要求。雖尚未破殼,一個全新的編制結構——陸軍師,卻分明已經在孵化過程中了。

    第二個時期,是1900年至1904年。

    庚子之亂後,清廷再一次受到刺激,不得不採納了一些有識之士的建議,開始了常備軍、續備軍的編練。但因為那時練兵是各省練各省的,多數省份都僅立名目,敷衍了事,真正邁開步子大膽改革的,仍然還只是北洋的袁世凱和已經由南洋調往湖廣的張之洞。

    1902年,張之洞以湖北護軍營為基礎仿照日軍師團的編制建成湖北常備軍,其編制如下:

    在這個編制中,軍可比作日軍的師團,翼可比作日軍的旅團,旗可比作日軍的聯隊,營可比作日軍的大隊。

    張之洞上奏湖北常備軍的編實:

    “酌照日本陸軍師團兵制,編作常備軍左右兩翼。每翼步隊兩旗,每旗各分四營,每營員弁兵夫共二百九十八員名。”“炮隊一旗分三營,三營共員弁兵夫四百二十六員名”,“馬隊一營,員弁兵夫一百四十九員名,”“工程隊一營,共員弁兵夫四百零七員名,輜重隊一營,共員弁兵夫一百二十員名。”“統共員弁兵夫七千三十二員名。”

    和張原來所練的自強軍相比,可見這時的湖北常備軍,不僅是部隊的規模增大了,其層次結構也更加接近現代陸軍師。

    就在同一年,北洋的常備軍實行了如下的編制:

    與張之洞的湖北常備軍相比,稍有不同之處即湖北常備軍的騎兵是一個營,而北洋常備軍的騎兵是一個標(團)。這也合理,因為南方北方對於騎兵的適用條件本來就不同。

    光緒三十年八月初三,公元1904年9月12日,這是中國軍事史上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這一天,由練兵處會同兵部擬定的新式陸軍章制正式奏準並在全國施行。如果說自強軍、新建陸軍、湖北和北洋兩省的常備軍還只是張、袁二人在各所轄地方的摸索,那麼從這一天起,新式常備軍則成為全國統一的定製。

    全國一律的常備軍編制如下:

    “每鎮步隊二協,每協二標,每標三營,每營四隊。馬炮隊各一標,每標均三營,每營馬四隊,炮三隊。工程隊一營,每營四隊。輜重隊一營,每營四隊。步炮工每隊皆三排,每排三棚,馬隊二排,每排二棚,輜重隊二排,每排三棚。各種隊伍每棚目兵十四名。計全鎮官長及司書人等七百四十八員名,弁目兵丁一萬零四百三十六名,伕役一千三百二十八名。共一萬二千五百十二員名。”

    這基本還是袁世凱北洋常備軍的模板,只是它不再侷限於北洋,而按清皇的聖諭開始通行於全國。

    至此,歷經甲午戰敗後整整十年的苦苦摸索,在衝破了幾千年舊的束縛後,中國陸軍完成了從舊制到新制的革命,一個全新的陸軍諸兵種合成編制單位——鎮——也就是民國後改稱的沿用至今的陸軍師,由此誕生。

    1905年,常備軍改稱陸軍,編制不變。進入民國後,仍稱作陸軍,但軍隊各級名稱改變。原先的鎮、協、標、營、隊、排、棚相應改稱師、旅、團、營、連、排、班。

    這時的編制:

    與北洋常備軍時期的鎮相比,民國後北洋陸軍師的編制略有改變,但改變不大,大的框架還是原樣。從此一直到今天,其基本框架仍然沒有大的超越。

  • 5 # 國平軍史

    清朝時,有八旗軍和綠營兩大軍種。

    其中,八旗軍,是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製的基礎上建立而來,在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有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

    八旗軍,有拱衛京師的駐京八旗,以及守衛全國各個戰略要地的駐防八旗兩部分,是清朝能夠定鼎中原的核心力量,也是清朝前期的國家精銳作戰單位。

    儘管八旗軍是清朝軍隊的主力,但卻人數有限,駐防八旗只有10萬人,駐京八旗在巔峰期也只有1.7萬人,要想統治一個龐大的帝國,必須有一支人數眾多的軍隊,說穿了在政治和軍事上,滿人其實也採用了漢人治漢的策略,綠營就在此背景下誕生了。

    綠營,清朝國家常備兵之一,順治初年,清朝在統一全國過程中,將收編的前朝明軍以及其它漢兵,參照明朝軍隊舊制,以營為基本單位進行組建,以綠旗為標誌,稱為綠營,又稱綠旗兵,士兵為世兵制,父死則子繼。

    隨著八旗軍的腐化,綠營的重要性就日益加強。清朝中期以前,以漢兵為主旗人主導的綠營尚稱精銳,但以後承平日久,營務廢弛,日趨腐敗,已經看不到當年那種虎狼之師的影子了。

    同治至光緒年間歷經裁汰,最後被改編為警察性質的巡防營,失去了常備軍的作用,綠營之制僅存空名而已。

    民國初年,綠營被改編為警察性質的地方治安衛戍部隊,成為民國時期警察的濫觴。

    根據《大清五朝會典》的記載,清朝年間全國綠營共設有66鎮,總兵力將近65萬人。綠營的最高長官是提督,統領一省綠營兵,官階為從一品。綠營,以鎮為最高戰略單位,一個鎮的兵力約為人左右。

    甲午戰爭失敗,讓清廷看到了舊式軍隊的落後,於是,就“仿用西法,編練新軍”,在天津小站成立了以袁世凱為首的練兵機構,這支軍隊稱之為北洋新軍。

    清廷被推翻,成立了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於1912年將清末的鎮改為師,這是有歷史記載的中國軍隊最早的師級作戰單位。

    由於當初南京臨時政府將清廷軍隊的鎮改為師時,只是換了名稱而已,對於軍隊中官兵的員額,並未作任何改動,因此,自民國初開始的中國軍隊中,師一級作戰單位的員額,基本上是以1萬人左右為標準。

    師長,其基準軍銜為少將,但民國初時,中將師長比比皆是,因此,師下轄的少將旅長,師以上的上將軍長,實際上也就成了常態,有軍銜偏高的態勢。

    抗戰以後,軍隊中實際上就沒有了上將軍長,一般軍長是中將,師長則成了少將,那些整編師(實際上就是軍)是中將師長也屬正常。

    此後,軍隊中取消了整編師,整編師重新改成了軍,少將是旅長,反倒和少將師長,儘管職務不等,但軍銜卻基本上一樣,也成了軍中的常態。

  • 6 # 歷史軍魂

    中國近代軍事中最早的師一級單位是鎮,開始於清末新軍編練。

    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清政府開始編練新軍。1905年,練兵處頒佈《立軍制略》,袁世凱率先將自己編練的北洋常備軍改為陸軍第一至第六鎮。

    北洋第一鎮,又稱為陸軍第一鎮,其統制為鳳山、何宗蓮;北洋第二鎮為陸軍第二鎮,這是袁世凱最早成鎮的軍隊,統制為王英楷;北洋常備軍第三鎮為陸軍第三鎮,統制為段祺瑞;北洋第四鎮,統制為吳長純;北洋第五鎮,其前身為袁世凱任山東巡撫時的武衛右軍先鋒隊;北洋第六鎮,其前身為袁世凱的新建陸軍。

    清末新軍編練時,軍隊的師級編制叫鎮,主要是學習日本。日本明治維新時,其陸軍先學校法國後師從德國。日本陸軍最早建立了六個鎮臺,後改為師團。清末新軍編練時,我們又學習日本。民國建立之後,將鎮改為師。

  • 7 # 韓貴石

    對部隊的編制問題,遠的不知道,近的是從李鼎銘先生提出的“精兵簡政”的時期開始,毛澤東主席將師降為旅,是根據部隊實際工作需要,而縮小師級編制的。但實際上現師,相當於過去的旅,比旅稍大一些,所以師的前身,應該是旅。在有些特種兵部隊,現在,有的還叫旅,也是根據實際需要和編制規模叫的。但現在在野戰部隊編制上,基本上很少有旅的規模上存在了。因為我不是搞部隊編制的,而且也不是幹部,對全國各部隊掌握太少,只憑自己的一孔之見,也許會有錯誤?乞各位原諒?

  • 8 # 8825欣

    根據《大清五朝會典》的記載,清朝年間全國綠營共設有66鎮,總兵力將近65萬人。綠營的最高長官是提督,統領一省綠營兵,官階為從一品。綠營,以鎮為最高戰略單位,一個鎮的兵力約為人左右

  • 9 # 龍哥1591503

    近代中國最早的師級單位是1902年清末時期,直隸總督袁世凱在天津實行軍隊改革、編練新軍時在清軍中建立師級單位,其編制分左右兩翼,一個翼編六個營。北伐戰爭後又逐步演變成師、團、營的陸軍基本結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朋友們,你們覺得邵東有哪些美食好吃?店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