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囧列農
-
2 # 夫子老卜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者,是“聖者”孔子之語。而不是“智聰者”的語言。因此先要確定“君子與小人”乃指“治世者與百姓”,而後還要弄明白“坦蕩蕩”與“常慼慼”之“古漢語”的意義,而不是翻開“現代漢語去查對”。坦蕩蕩者,乃指柔和而集掩,常慼慼者,指永久收穫。戚者,應金字旁戚,即豬八戒扛著之工具也。故成現代語即:治世者能柔和而集掩,百姓才可以永久有收穫。
-
3 # 杜撰
這兩個並不矛盾,做人要像銅錢一樣,外圓內方,心裡坦坦蕩蕩,外面圓潤處事才是最高的境界。不過說的簡單,做的很難,就像是說做人要厚道一樣,好多人以為厚道是天生的品質,和單純幼稚歸為一類,其實厚道是經過千錘百煉才能達到的水準,有句話就最大的精明就是厚道,事情都是由簡單而複雜,然後又變得簡單,但此簡單並非彼簡單,一個是開始,一個是結果。
-
4 # 野樹春秋
題主是陷入了思想上的“二元對立”,其實不管是孔子還是老子,都不贊成絕對的方或者絕對的圓。
華人傳統的處世原則是“外圓內方”,簡單地講就是堅持原則卻善於靈活變通。
題主的困惑在於:阿諛奉承、玩陰謀詭計的人都獲得了利益,按原則辦事、實幹的人卻得不到進步。其實題主應該把眼光放遠一點:阿諛奉承的確可以暫時獲利,但是他會一直獲利麼?
那回頭再看,堅持原則和實幹是壞事麼?這就在考驗題主的情傷了,比如說按原則某種事不能做,那麼我們怎麼拒絕呢?及拒絕有很多種方式,粗暴惡劣地拒絕是一種。我們要做到的就是溫和地拒絕別人,同時不讓別人對你產生惡感。
做事的方法比事情本身更重要。
梁漱溟下生的哲學觀點是:人有三種遞進的問題需要解決:人與物、人與人、人與己。人與內心的相處是終極問題,但是不可割裂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前提去討論的。是先解決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問題以後才能更好地解決人與內心的問題。拋開前兩重問題去談論第三種問題,那不是問題的真正解決之道。
回覆列表
身邊的眾說紛紜,觀點分歧多因角度不同而產生。當持正見!用易於讓更多人理解的方式闡述。很多時候,圓滑並不見得是個貶義詞。是一種溝通技巧。減少不必要的對立面,從而減少不同角度引發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