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真味電影

    劉軍是我在樂視影業的一個同事。雖然沒有直接打交道,但是我願意來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影視行業確實某種角度上來說是一個投入產出比極高的行業,但這僅僅是指一些頭部作品。無論是電影,電視劇,網劇,網大等等,其實能賺錢的都只是少數作品。以電影票房舉例,雖然每一個年度都有很多爆款,而且單部作品的票房是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的。像2008年,年度票房冠軍《非誠勿擾》票房只有3.25億,再往前的2003年,冠軍《手機》只有5000萬票房。那時候可能很多導演都沒有辦法想象現在的一部電影竟然可以突破30億,50億。就以今年得《我不是藥神》舉例,這部影片由壞猴子出品,徐崢監製兼主演,導演算是新人的文牧野,從這個角度講影片的總製作成本加宣發費用肯定不會破億,或者在1億周圍,而它的總票房已經突破了30億。還有新人導演蘇倫執導的《超時空同居》,同樣由徐崢監製,總票房接近9億。這兩部作品如果從投入產出比而言,絕對都是暴利型的作品,確實從這個角度而言讓很多人覺得影視行業確實是一個暴利行業。

    但實際情況就真的是這樣麼,按照資料統計,2017年中國電影上映數量達到了483部,而僅僅佔總票房的52%左右,也就是說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半數都被外國影片拿走了。在上映的中中國產影片中,仍有超6成的影片票房低於1000萬元,而這其中甚至存在部分影片票房只有幾千元甚至幾百元,如《故鄉面•叄花情》票房收入169元,《嘻哈英熊》票房收入255元,《商界》票房收入3311元,以每部平均800萬元的票房粗略統計,這291部電影票房約為23.3億元,僅佔據2017全年票房的4.1%,電影質量和票房結構嚴重不平衡,電影市場馬太效應加劇。

    從以上的資料可以看到,大部分中中國產影片在市場上並沒有得到滿意的投入。雖然2017年中中國產影片中破5億元以上的數量為32部,超過2016年的27部。但對於大製作的中中國產影片而言,還是有極大的機會導致虧損。比如去年上映的《阿修羅》,投資號稱7億,但僅收回了4900萬票房,還有最近撤檔的《大轟炸》,投資最少也達到了1億多,但因為某些原因無法上映導致了虧損。即使正常上映,按照現在的大片製作規模而言,比如說張藝謀的《影》、李仁港的《盜墓筆記》,製作成本加宣發總數至少也在2億。而按照國內電影票房粗略的3倍投入數才能收回成本的情況下,也就要求這些影片總票房至少達到6億才能夠實現盈利。而在目前電影市場越來越迴歸理性,口碑和影片質量逐漸成為觀影首選的情況下,只憑借大場面,大特效,大明星等充斥的中中國產大片,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觀眾的口味。

    因為好萊塢的大製作已經提高了觀眾的審美門檻,比場面,位元效,比明顯,中中國產大片並不佔優勢。相比之下,目前的電影市場中,接地氣,反映真實生活,愛國熱情的影片反而更能夠引起觀眾的興趣。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市場上最受歡迎的題材,一方面是《戰狼》、《紅海行動》這類的愛國影片,一方面是《我不是藥神》這樣的現實主義影片,另外就是開心麻花和《超時空同居》這樣的喜劇影片。除了《戰狼》這種軍事動作片成本投入巨大之外,像開心麻花,《超時空同居》、《我不是藥神》基本都是以小博大的影片,他們靠的就是喜劇,和現實主義來致勝。而這類影片其實就是劉軍所說的小而美的影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頭條上的人都這麼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