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耀剛

    《七絕·鄉愁滿載驛舟中》

    清粼水面暮山空,月色蒼茫飛遠鴻。

    疏草枯藤星閃爍,鄉愁滿載驛舟中。

  • 2 # 講故事的人ZW

    我們回想一下自己成長的過程,童時無憂無慮最好玩,因為未進入社會,單純接觸人接觸事,影響最深,記的最牢。後進入青年,又進入社會,但童時的任何東西都深深鑲嵌在腦海中,什麼年齡段都不會忘懷。作為一個作家,這深深烙印隨時都會竄入自己的筆下,既便是寫社會的文章小說等等,無時不吐露童時的一切,因此任何作家不可能跨越自己的童時寫岀另樣的東西!

  • 3 # 鵲橋生

    這個只能說是未必,因為有的作者創作確實跟自己的故鄉和童年息息相關,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魯迅筆下的閏土,飽含著魯迅對故鄉和童年的追憶,等等,這有點弗洛伊德心理學的味道,在這裡不展開了。但是,更多作者的創作可能壓根就與自己的故鄉和童年不沾邊,因為閱讀多、觸類旁通多,只是在一種文學的正規化裡自由發揮而已。

    創作的形式是多樣的,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等,一個人的閱歷和對閱歷的體驗,往往會影響一個人的創作,但具體到故鄉和童年,可能就沒那麼大影響。畢竟後天的學習對人的影響會更大一下,當然,須知三歲看老等由小推測大的,往往是孤例,代表性不強。

    再者,尤其到了現代,故鄉已經漸漸褪色,到處都是高樓大廈,到處都是大同小異,故鄉的深入人心,大概是沒有以前那麼相思入骨了,以前會形成某一地的文學流派,或者以某一個人為中心的“圈子文化”,比如三國時曹氏父子的鄴下文人集團,再比如揚州八怪,現在網路發達,已經很難再像以前那樣了。

    所以,如今的創作,尤其能風靡起來的,都是在某個框架下日更千言萬言,早已不知故鄉何在,童年何去了。

  • 4 # 林風澗泉

    任何一位作者都不會拋開自己的故鄉和童年去進行創作,這個觀點基本可服人基本上可以接受。但是我要說任何一位作者拋開自己人生經歷和靈感包含自己的故鄉和童年就不能進行創作,脫離人生經歷和感悟他也寫不出任何有靈魂的東西,他就會成為乾渴的河,無源的泉,枯死的藤,《苦菜花》典型的以自己的故鄉為背景塑造以自己的母親為首的一家人鬧革命打日本鬼子的鬥爭故事創作的小說。《林海雪原》就是以作者自己親身在東北剿匪的戰鬥經歷創作的。象八十年代以前中國的文學創作都是根據創作人切身經歷進行深入調查深入生活依據歷史大背景再創作產生的,如《紅巖》《暴風驟雨》還有柳青的《創業史》,柳青是掛職縣委副書記經歷多少年的才創作的小說《創業史》。為什麼現在特別是近幾十年產生不了經典文學作品(有,也是各方各自的認可罷了,我認可有生命力的就是《白鹿原》。)特別是電影電視故事片瞎編亂造的多,胡謅八扯的多,憑自己腦子訕講五拉的多,不以歷史的真實不深入生活不下苦功夫是永遠不會再產生象電影《英雄兒女》《紅色娘子軍》,文學作品象《紅巖》《苦菜花》《林海雪原》這樣的經典來!

  • 5 # 均是天涯淪落人

    無論任何偉大的作家支撐他寫作的除了豐厚的知識儲備外更重要的是自身所親身經歷的靈感,自己只有真正的經歷過才能夠做到感同身受也才能夠做到真正為自己得作品賦予足夠的感染力,每一部作品都是個人經歷的體現與表達,一個能夠觸動他人的作品作者必然也有一個有趣的靈魂,多數人之所以寫出來的文章沒有感染力除了知識儲備的不足外更重要的是這些作品都是語言的堆砌,這樣的文章雖然可以引發大家的關注卻很難讓人長久的讓人記憶猶新,這些作品除了讓人感受到短暫的歡愉並沒有太多有價值的東西能夠給自己帶來足夠的成長,所以一部作品真正讓人感同身受的是作者用優美的文字將自己得親身經歷娓娓道來,能夠讓閱讀的人感受到精神的認可與內在的滿足,因此作品往往和自身的童年生活成長經歷息息相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職後最晚多久發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