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圖檻人1

    戰國,禮崩樂壞和紛爭割據,沒有一個國家足以號令群雄,勢均力敵的結果必然是戰亂頻起。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仁政和王道不足以讓其他國家信服,樹欲靜而風不止。恢復禮制度,這種軟性約束,儒家看到了戰亂和動盪的原因,但是軟性約束的辦法沒有足夠的時間而且國際形式也不允許。法家則把看到禮崩樂壞的原因同時提出法制的方法,短平快但是有硬傷,所以漢以後軟約束和硬約束都是同時使用,才有後來的尊孔復禮的做法。法制可以威懾阻止人犯錯,但是以後國民素質才是治本之策,而這個素質就是忠義禮智信。

  • 2 # 飆叔講故事

    戰國時代,各個國家都面臨很多現實問題,諸侯王的壽命都很短,都需要像商鞅、孫子、蘇秦、張儀、樂毅這種短期出效益的學說,孔子講的短期都很難出效果(雖然孔子相魯3年出效果),但還不夠快!縱橫家可能幾個月就出效果了。

  • 3 # 0漢尼拔0

    亂世需人才,儒家理論當時並不適用,但孔孟素有賢名,當時各家學派林立,所謂百家爭鳴就是個學派老大就是這個子那個子的都遊歷各國宣揚自己的志國理論,國君們為了擴張勢力,維護統治也能採用合適的理論來治理國家,可以算得上求賢若渴。儒家在當時儘管不為各國所用,但為了招攬天下人才,孔孟這樣天下聞名的大家各國又怎敢怠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征戰澳門,郎平帶上的為什麼是姚迪而不是刁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