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瑯琊浪子

    各為其主,呂蒙為其主孫權偷襲關羽,並殺死關羽,他沒有過多地想利益層面上的東西,只為了拿回荊州,為了給周瑜報仇,一定要殺死關羽,這一做法也給孫劉兩家結下了樑子。

  • 2 # 真正鱷魚不哭

    就道德層面來說,孫吳的這種做法是背信棄義,在政治上肯定要失分。

    我們重新捋一遍“借荊州”問題的來龍去脈:

    荊州本是劉表地盤,劉表死後其子劉琮歸降曹操,將荊州地盤一併交出。之後就有了赤壁之戰——

    《三國志·先主傳》: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

    赤壁戰後是南郡攻防,主要戰鬥是周瑜在打——

    《三國志·吳主傳》: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留曹仁、徐晃於江陵……十四年,瑜、仁相守歲餘,所殺傷甚眾。仁委城走。權以瑜為南郡太守。

    所以勝利後孫吳就佔領了南郡,這時的劉備則忙於攻取荊南四郡——

    《先主傳》: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

    然後就形成了孫權夾在曹劉之間,孫權給劉備當肉盾的形勢。這對孫權壓力很大(孫權對曹操還有淮南戰線),為了分擔壓力,雖然很不情願,孫權還是同意將南郡(荊州?)借給劉備。

    《三國志·魯肅傳》: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

    這是“借荊州”之源起。

    而這種臨時性利益結合是很難持久的,幾年以後——

    《先主傳》:(建安)二十年,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

    《吳主傳》:會曹公入漢中,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權令諸葛瑾報,更尋盟好,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

    注意,從法理上說,“借荊州”到此就該劃上句號了,因為雙方簽訂了新協議(“借荊州”舊議自然失效),重新劃定了勢力範圍。如果孫權還不滿意,那應該進行後續談判,或者乾脆正式宣戰攻奪。而事實上——

    《先主傳》:時關羽攻曹公將曹仁,禽于禁於樊。俄而孫權襲殺羽,取荊州。

    《吳主傳》:二十四年,關羽圍曹仁於襄陽……閏月,權徵羽,先遣呂蒙襲公安。

    這裡說得很清楚,是“襲”,是不宣而戰!具體做法《三國志·呂蒙傳》說得更清楚:

    後羽討樊,留兵將備公安、南郡。蒙上疏曰:“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遂稱病篤,權乃露檄召蒙還, 陰與圖計。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魏使于禁救樊,羽盡擒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 乏,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舳艫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遂到南 郡。

    孫權背約是毫無疑問的,因此他在劉備前來報復時,不得已在名分上歸降曹魏——注意是曹魏,不是大漢,這麼搞就坐實了孫權是朝三暮四之徒(之後又反叛了),很傷名聲的。

    但是,三國亂世名聲沒那麼重要,生存下去最重要!

    首先,現代江南是膏腴之地,可在東漢末年人口稀少,比蠻荒之地也強不到哪去。請看《後漢書·郡國志》:揚州諸郡中,最好的吳郡才七十幾萬人口,丹陽六十幾萬,九江、廬江、會稽都才四十多萬;而荊州諸郡,不計首郡南陽(這是劉秀老家情況特殊),長沙、零陵二郡都超過百萬!南郡也有七十萬。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孫權也是有志帝王之業的人了,看到這塊肥肉能不動心?

    其次,從軍事地理看,荊州(南郡)居於江東上游,有高屋建瓴之勢。而黃金水道長江中下游幾乎是無險可守,在孫劉共享長江天險的情況下,等於說劉備對孫權享有極大戰略主動權。加之東吳在淮南方向仰攻不利,一直打不開局面。所以在劉備奪取益州後,孫權奪回南郡前,曹劉孫三方中孫權戰略迴旋餘地最小,特別不利,要這麼下去他根本沒法獨立建國的。

    正所謂“沒有XXX還要世界幹啥”,如果孫吳政權生存都成問題,那維護孫劉聯盟又有何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